荀子是儒家學說的繼承者,他發展了儒學中的德治并與法治相結合,在戰國中、晚期,成為孟子以后的著名傳經大師和教育家,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荀子在主持齊國稷下學宮時,吸取了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成果,提出自己唯物主義的論點,也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頗有影響的哲學家。
(一)教育活動
荀子名況,時人尊號為卿,又稱荀卿。因避宣帝劉詢諱,西漢人改稱其名為孫卿。荀子是戰國晚期趙國人,約生于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僅從他到齊國游學開始記他事跡,有關他的家世和早年經歷,已無法考知。據司馬遷所記,荀況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而應劭在《風俗通義·窮通》中卻說齊威王之時,孫卿有秀才,年十五來游學。兩人說法不一。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認為應是15歲。荀子生活的戰國晚期,諸侯列國在長期歷經兼并、侵吞后,國數日減,已出現統一的趨勢。他游學的齊國稷下學宮,各個學派的爭辯也在為齊國統一天下制造輿論和對策。荀子對這種形勢發展看得很清楚,他的言行反映了這一時代的要求,并認為齊國堪當此重任。但是齊湣王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民怨沸騰。荀子曾規勸和警告過湣王,但遭到拒絕。荀子深感失望,只得離開齊國到楚國去了。齊襄王時,重建稷下學宮,荀子攜徒再次來齊。他在學宮的列大夫中最為老師,被尊稱為卿,并曾三為祭酒,主持學宮事務。他在學宮中制訂了一套規章制度,提倡學術辯論人人平等。后來,他因遭到讒言誹謗,只得再次離齊國赴楚國。在楚國,荀子被春申君黃歇任命為蘭陵令。有楚人對黃歇進言說,您賜給了荀卿百里地,恐怕會對楚國有危害。春申君因聽信讒言,便不敢重用荀子了,繼而荀子遭到辭退。荀子無奈,只得由楚國回到家鄉趙國。趙成王曾同他討論過軍事問題。荀子也到過秦國,會見過秦昭主和秦國宰相范雎。他曾建議秦國實施王道,但當時封建統一戰爭正在激烈進行,霸道在歷史舞臺上正高潮迭起,因此,荀子的不合時宜的王道終不為秦用。晚年,他又再到楚國,春申君復任他為蘭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死,荀子也失去了官職,居住在蘭陵,從事著書講學活動。
司馬遷說他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荀子曾寫過許多著作,但有的已經散佚。現存《荀子》一書,共有32篇。據唐楊倞考證,此書文章多為荀子所寫,只有《大略》以下六篇,諸如《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等是弟子記述的。
荀子雖然是出自儒門,但可以說他是儒家的改革派,他的學說中反映了不少法家思想。在他所傳授的學生中,如李斯、韓非等,都成了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二)教育主張
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學大師,也都重視教育作用。但他們對于教育作用的認識卻截然不同。孟子從人性本善出發,認為人本來就是性善的,后來之所以喪失道德,做出壞事,是由于失去了善性。因此需要加強教育,是為了把善性重新找回。而荀子反對孟子的說法,認為人性本惡。他從這個觀點出發,認為人之所以能尊尚道德,做出好事,就是由于加強對他們教育的結果,使他們變惡為善。
荀子強調后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用人無師法和人有師法,說明為人的兩種不同效果。人無師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云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人有師法而知,則速通。勇,則速威。云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人有師法和人無師法,其思想行為有如天壤之別,正是由于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而禮義文理亡焉。(《荀子·性惡》)人的惡性決不能任其發展,必須采用教育手段來改變它,引導人們走向正道。
教育除了能改變人性,而且能使人由賤而貴,由愚而智,由貧而富。因為教育使人獲得知識和才能,使人懂得道德,明白禮讓。荀子提出無德不貴,無能不官,這也是對教育的肯定。他在人才培養上,有著獨到的觀點。
能在治國安邦中發揮巨大作用的人,他稱為大儒。而大儒不是天生的,需要經過教育培養,也只有少數人能達到如此高度。學校還需要培養更多的法士,他們是治理國家、安定社會、發展生產和維持良好風尚的人才。事實也是如此,才學超眾,能力超人的尖子總是少數。培養尖子不能成為教育的重點,而眾多的治國人才,乃是社會所不可缺少的,應是教育的重點。荀子從當時社會的實際出發,提出培養人才的措施是十分明確的。他也提出了選拔人才的準則: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寶也,而王霸之佐也。(《荀子·君道》)一個有用的人才,如果僅有知識,而沒有好的品德,不能使用。道德品行雖好,但沒有知識,也不能使用。必須是既有知識又有道德,這才是國家要選用的合格人才。此外,他對人才既不論資排輩,也不論地位高低。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荀子·王制》)人才的選用,首先要重視教育培養,再以考核為準則。荀子反對奴隸制的世官世祿制度,他認為,不應該因是出身庶人的子孫,便忽視他的才能,阻礙他歸之卿相士大夫的行列。
荀子從歷史發展規律出發,對教育作用充滿信心和希望。《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就是《勸學》。該篇首句就說: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一個人受過教育總要比不受教育強得多,能有所提高,也能有所發展。如同青顏色是從一種藍草中提煉出來的,但比藍草原始顏色要青得多。現在我們常說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句名言,就是出自荀子的《勸學篇》。人們常用這句話比喻學生的學業超過老師,一代更比一代強。很顯然,荀子在教育理論上的高瞻遠矚,是春秋戰國時期教育家中最突出的人物。因此,他教育學說的不少精華,直到現在還很有影響。
(三)德育的要求
荀子實施的道德教育,要比孔子、孟子進行的道德教育實際得多。他不以培養理想中的完人為目的,而著重于現實。這也反映了時代的特點和要求。
荀子提出的道德行為標準,注重于禮,強調禮的教育。他認為,禮者是強國之本。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學禮是最為重要的。學禮,要先學《禮》,因為《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禮》是法律的綱領和準則,法律是依據禮的原則而制定出來的條文,禮與法律兩者都是治國所不可缺少的。能把《禮》學好,經書之類,便算學到頭了。當然,荀子所說的禮,已不同于孔孟之禮,不囿于個人的道德修養,而是跳出了把禮義道德只作為規范人們日常生活行為的狹隘小圈子,與治國安邦、富國裕民的大事結合起來了。因此,荀子主張道德教育必須與實行法制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惡》)既有禮義道德的教化,又有法制的約束,則天下一定安寧。
怎樣進行道德教育呢?荀子認為,首先要明禮義以化之。即對禮義的內涵,要闡講清楚。從理論認識上,提高道德修養的自覺性。荀子在明禮義方面,往往從正反兩方面說明是非。比如,他在《荀子·榮辱》中談到勇敢,分析了君子之勇和小人之勇。所謂君子之勇,表現在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同撓,意為屈從)。君子為了堅持正義,不怕權勢,不顧利害得失。雖然愛惜生命,但是大義凜然毫不妥協。而所謂小人之勇,則輕死而暴。他們違反了國家的法制,破壞了社會秩序,輕而丟掉了生命,這完全是輕舉妄動,而不是什么勇敢。把道理講明,再提出具體要求,學生自然容易接受教育了。
其次是要重視良師益友的潛移默化作用。荀子說: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荀子·性惡》)反之,與不善者相處,就會受到壞的影響。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作偽也,所見者污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戳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惡》)與不善人常在一起,就易學到敗壞道德的行為,直至犯法受刑,還不能自知。因此,對一個人良好道德的培養不能不重視他的周圍環境與他相交結的人的影響。
荀子認為,進行道德教育,光憑誦讀一般的經書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將《詩》、《書》背得爛熟,只不過是一個陋儒,毫無用處。他主張教育內容還應該包括師法之化,禮義之道。師法就是以良師益友為學習榜樣,學莫便乎近其人。禮義,并不限于《禮》,必須涉及倫理道德、法制典章、禮儀條文以及當前國家有關的禮法制度等。荀子將禮的作用,提到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的高度。這個禮,在傳統的《禮》上是沒有記載的。因此,荀子主張的師法之化,禮義之道,既是教育方法也是教育內容。
最后,荀子要求把受到的道德教育貫徹到實踐中去。良師益友的默化作用固然重要,最后還得依靠各人主觀上的努力和實際行動。他說: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音軟,微動)動,一可以為法則。(《荀子·勸學》)君子學習德行,要真正聽進耳朵,牢記心上,行為舉止有威儀,日常行動都合乎道德準則。君子的一言一動,都應該供一般人取法。當然,要做到這些是很不容易的,只有不斷加強個人的意志鍛煉,并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果。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求能夠體現在行動上。知而后行,這正是荀子教育的突出特點。
(四)教學的要求
從教和學的角度來衡量,荀子提出的教學論和教育論,其精神是一致的。他要求教者以身作則,而學者要持之以恒。荀子十分強調教師的作用,這很值得我們重視。與此同時,他主張學習是為了應用,這對我們的教學實踐也很有參考價值。
教學過程,是指導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荀子認為,整個教學過程,要包括知行的過程。他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而困。(《荀子·儒效》)教師傳授的,多半是書面知識,講解以后,需要指導學生實地觀察,觀察以后,要加以分析,使學生懂得道理,把聽到見到的轉化為自己學到的知識。有了知識,再用于實際,能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算完成了教學過程。反之,如果只聞不見,雖然聽到很多東西,一定會錯誤百出。如果只見不知,雖然見到的東西很多,一定會鬧出笑話。如果只知不行,雖然知道的東西很多,卻不解決問題,成為一堆無用的知識。荀子提出的教學過程,完全符合人類的認識過程,是非常科學的。人類的認識過程,只有不斷推進,才能不斷提高認識的廣度深度。因此,學習也不能間斷。《荀子》第一章《勸學》的第一句話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允許間斷或停止。這是荀子在總結學習經驗中提出的科學論斷。
在具體指導學生的學習時,則要注意循序漸進,積少成多,教導學生持之以恒。荀子有一段話,至今還被視為教育名言。這就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千里之遙,是一步一步走到的。汪洋江海,是小小的溪流匯聚成的。最強的駿馬,一躍也超不過十步之遠。但最笨的駑馬連跑10天,也能趕上駿馬奔馳的路程。用刀刻物,如果不能堅持,雖是朽木也不能折斷。只要堅持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最堅硬的金石,也容易雕刻成功。
堅持是必要的,但要目標要明確,方向對頭,決不能見異思遷。如果用心不專一,學習也不會有所收獲。關于此,荀子有一段精辟的論述:蹞(同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厭其源,開其瀆,江河可竭。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荀子·修身》)這段比喻,即形象又生動。跛腳的鱉,一步一步不停地向前爬,也能爬到千里。如果一點一點不停地堆土,也會堆成高山。如果把水源堵塞,卻又開出溝渠放水,再滿的江河也會干涸。如果要求馬匹忽進忽退,忽左忽右地走動,再好的六驥名馬,也達不到目的地。
綜合荀子所說的上述兩段話,我們可以看到他在長期教學過程中,已掌握了兩個關鍵性問題:即方法上的循序漸進和態度上的持之以恒。荀子所總結的教學過程中規律性的問題,是我們在今天的教育和教學工作中值得借鑒的。
在春秋戰國的教育家中,荀子是最尊重教師和最重視教師作用的。他認為,尊師并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荀子·大略》)對教師不尊重,不能發揮教師的作用,使人產生放縱之心。一旦人們有了放縱之心,接踵而來的是犯法違法,乃至破壞了法律的約束。一旦國家到這地步,便是衰敗了。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這已為千百年來的歷史所證實。不重視教育,不尊重教師,其后果是難以很好培養人才,難以提高人的道德素質,國家的安定和強盛,都會因此受到嚴重影響。因此,荀子的這些話,直到今天還很有現實意義。
荀子尊敬教師,是建立在對教師嚴格要求的基礎上。他提倡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荀子·致士》)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既要有尊嚴,又使人敬服,才能為師。要長期從事教育工作,使人信服,才能為師。傳授知識,有條理不矛盾,才能為師。講解學術理論深入細致,闡述正確明瞭,才能為師。當然,教師要能夠做到這四點要求,是需要經過一番努力的。因此,教師受到尊敬,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自身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