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候特征】
失于宣肅,上逆作聲而引起咳嗽為其證候特征。咳嗽、咯痰是本證的主要癥狀。由于病因和機體反應性的不同,則出現相應的癥狀和特征。風寒犯肺,早期咽癢作咳而咳嗽聲重,氣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狀,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脈浮;若從熱化,則痰和鼻涕由白轉黃;風熱犯肺,常見咳嗽痰黃而稠,氣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黃涕,苔薄黃,脈浮數;燥邪傷肺,則干咳無痰或少痰,鼻咽干燥,舌紅干少津,脈數;痰濕蘊肺,則咳聲重濁,胸悶氣憋,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膩,脈濡滑;痰熱郁肺,則咯痰黃稠,胸悶氣促,舌苔黃膩,脈滑數;肝火犯肺,則氣逆咳嗽,咳引脅痛,苔黃少津,脈弦數;肺陰虧耗,則干咳無痰,或見咯血,舌紅少苔,脈細數。外感引起的咳嗽、咯痰大多伴有發熱、頭痛、惡寒等,起病較急,病程較短;內傷所致咳嗽,一般無外感癥狀,起病慢,病程長,常伴有臟腑功能失調的證候。
【病因病機】
咳嗽與外邪的侵襲及臟腑功能失調有關。正如《醫學三字經》所說:“肺為臟腑之華蓋,呼之則虛,吸之則滿,只受得本臟之正氣,受不得外來之客氣,客氣干之則嗆而咳矣;亦只受得臟腑之清氣,受不得臟腑之病氣,病氣干之,亦嗆而咳矣。”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臟腑之病氣,均可引起肺氣不清失于宣肅,迫氣上逆而作咳。
1、外邪襲肺:外感六淫,從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氣被束,肺失肅降,《河間六書?咳嗽論》謂:“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由于四時生氣不同,因而人體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區別。風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隨風邪侵襲人體,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風為先導,或挾寒,或挾熱,或挾燥,其中尤以風邪挾寒者居多。張景岳說:“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
2、內邪干肺:臟腑功能失于調節,影響及肺。可分其他臟腑病變涉及于肺和肺臟自病兩端。它臟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條達,氣郁化火,氣火循經上逆犯肺;或由飲食不當,嗜食煙酒、辛辣助火之品,熏灼肺胃,灼津生痰;過食肥甘厚味,致使牌失健運,痰濁內生,上干于肺,阻塞氣道,均可使肺氣上逆而作咳。因肺臟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種疾病遷延不愈,肺臟虛弱,陰傷氣耗,肺主氣的功能失常,以致肅降無權,而上逆作咳。
由此可知,無論外感或內傷所致的咳嗽,均累及肺臟受病,由肺氣不清失于宣肅所致,故《景岳全書?咳嗽》說:“咳證雖多,無非肺病。”《醫學心悟》指出:“肺體屬金,譬若鐘然,鐘非叩不鳴,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自外擊之則鳴,勞欲情志,飲食炙搏之火自內攻之則亦鳴。”提示咳嗽是內、外病邪犯肺,肺臟為了祛邪外達所產生的一種病理反應。
外感咳嗽屬于邪實,為外邪犯肺,肺氣壅遏不暢所致,若不能及時使邪外達,可進一步發生演變轉化,表現風寒化熱、風熱化燥,或肺熱蒸液成痰等情況。
內傷咳嗽多屬邪實與正虛并見。病理因素主要為“痰”與“火”。但痰有寒熱之別,火有虛實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煉液灼津為痰。他臟及肺者,多因邪實導致正虛,如肝火犯肺每見氣火耗傷肺津,煉液為痰。痰濕犯肺者,多因脾失健運,水谷不能化為精微上輸以養肺,反而聚為痰濁,上貯于肺,肺氣窒塞,上逆為咳。若病久,肺脾兩虛,氣不化津,則痰濁更易滋生,此即“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道理。甚者病延及腎,由咳至喘。如痰濕蘊肺,遇外感而引觸,轉從熱化,則可表現為痰熱咳嗽;若轉從寒化,則可表現為寒痰咳嗽。至于肺臟自病的咳嗽則多因虛致實。如肺陰不足每致陰虛火旺,灼津為痰,肺失濡潤,氣逆作咳,或肺氣虧虛,肅降無權,氣不化津,津聚成痰,氣逆于上,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還可相互影響為病,病久則邪實轉為正虛。外感咳嗽如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復感邪,而致咳嗽屢作,轉為內傷咳嗽;肺臟有病,衛外不固,易受外邪引發或加重,特別在氣候變化時尤為明顯。久則從實轉虛,肺臟虛弱,陰傷氣耗。由此可知,咳嗽雖有外感、內傷之分,但有時兩者又可互為因果。
【診斷】
1.咳逆有聲,或伴咽癢咯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熱等表證;內傷咳嗽,每因外感反復發作,病程較長,咳嗽而伴見臟腑病變。
3.急性期,周圍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
4.聽診可聞及兩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濕性吸音。
5.肺部X統攝片檢查正常或肺紋理增粗。
【鑒別診斷】
1.哮病、喘證:哮病和喘證雖然也會兼見咳嗽,但各以哮、喘為其主要臨床表現。哮病主要表現為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發作與緩解均迅速。喘證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癥狀。
2.肺脹:有久患咳、喘、哮等病證不愈的病史。在咳嗽的同時,并有胸部膨滿,喘咳上氣,煩躁心慌,甚至面目紫暗,肢體浮腫等癥,病情纏綿,經久難愈。
3.肺癆:咳嗽是肺癆的主要癥狀之一,其特點為干咳,或痰中帶血,或咯血痰,常伴有低熱、盜汗、消瘦等癥。X線胸部檢查常能確定病灶所在。
4.肺癌:常以咳嗽或咯血為主要癥狀,多發于40歲以上吸煙男性,咳嗽多為刺激性嗆咳,病情發展迅速,呈惡液質,肺部X線檢查及痰細胞學檢查有助于確診。
【辨證要點】
1.辨外感內傷:外感咳嗽,多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衛表證。內傷咳嗽,多為久病,常反復發作,病程長,可伴見它臟見證。
2.辨證候虛實:外感咳嗽以風寒、風熱、風燥為主均屬實,而內傷咳嗽中的痰濕、痰熱、肝火多為邪實正應。陰津虧耗咳嗽則屬虛,或虛中夾實。
【治療原則】
咳嗽的治療應分清邪正虛實。
外感咳嗽,多為實證,應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質分風寒、風熱、風燥論治。
內傷咳嗽,多屬邪實正虛,治以祛邪止咳,扶正補虛,標本兼顧,分清虛實主次處理。
咳嗽的治療,除直接治肺外,還應從整體出發注意治脾、治肝、治腎等。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斂澀留邪,當因勢利導,候肺氣宣揚則咳嗽自止;內傷咳嗽應防宣散傷正,從調護正氣著眼。咳嗽是人體祛邪外達的一種病理表現,治療決不能單純見咳止咳,必須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別處理。
【辨證施治】
一、外感咳嗽
1.風寒襲肺
癥狀:咽癢咳嗽聲重,氣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惡寒發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三拗場合止嗽散。方中用麻黃、荊芥疏風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氣;紫菀、白前、百部、陳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咳嗽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咽癢甚者,加牛蒡子、蟬退祛風止癢;鼻塞聲重加辛夷花、蒼耳子宣通鼻竅;若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者,加半夏、厚樸、茯苓燥濕化痰;表寒未解,里有郁熱,熱為寒遏,咳嗽音嘎,氣息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煩,或有身熱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黃芩解表清里。
2.風熱犯肺
癥狀: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嘎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黃,咳時汗出,常伴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肢楚,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方藥:桑菊飲。本方用桑葉、菊花、薄荷疏風散邪,宣透風熱,杏仁、桔梗、甘草輕宣肺氣,祛痰止咳;連翹、蘆根清熱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枇杷葉、浙貝母清宣肺氣,化痰止咳;肺熱內盛加黃芩、知母清肺泄熱;咽痛、聲嘎,加射干、山豆根清熱利咽;若風熱傷絡,見鼻衄或痰中帶血絲者,加白茅根、生地涼血止血;夏令挾暑加六一散、鮮荷葉清解暑熱。
3.風燥傷肺
癥狀:喉癢干咳,連聲作嗆,咽喉干痛,后鼻干燥,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干,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小數。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方藥:桑杏湯。方中桑葉、豆豉疏風解表,清宣燥熱;杏仁、象貝母肅肺止咳;南沙參、梨皮、山桅清熱潤燥生津。若津傷較甚者加麥冬、玉竹滋養肺陰;熱重者前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熱;痰中夾血加生地、白茅根清熱涼血止血。另有涼燥傷肺證,乃燥證與風寒并見,表現干咳少痰或無痰,咽干鼻燥,兼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舌首薄白而干等癥。用藥當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為原則,方取杏蘇散加減。藥用蘇葉、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花、款冬花、百部、甘草溫潤止咳。若惡寒甚、無汗,可配荊芥、防風以解表發汗。
二、內傷咳嗽
1.痰濕蘊肺
癥狀:咳嗽反復發作,咳聲重濁,胸悶氣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痰出則憋減咳輕。常伴脘悶,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
方藥:二陳湯會三子養親湯。方用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以三子養親湯降氣化痰以止咳。方中以白芥子溫肺利氣,暢隔消痰;蘇子降氣行痰,使氣降則痰不逆;萊菔子消食導滯,使氣行則痰行;三者合用,痰化、食消、氣順。蘇子長于降氣,氣逆不降者以此為主;白芥子長于暢隔,脅痛痰多者以此為主;萊菔子長于消食導滯,食少脘痞者以此為主。三者皆行氣祛痰之藥,又能在治痰中各展其長。若寒痰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細辛以溫肺化痰;脾虛證候明顯者加黨參、白術以健脾益氣。癥情平穩后可取六君子湯加減以資調理。
2.痰熱郁肺
癥狀: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質粘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干而粘,欲飲水,舌質紅,舌苔薄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方藥:清金化痰湯。方中用黃芩、山梔、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熱;茯苓、貝母、栝樓、桔梗、陳皮、甘草化痰止咳;麥冬養陰潤肺以寧咳。若痰熱郁蒸,痰黃如膿或有熱腥味,加魚腥草、金蕎麥根、象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熱;胸滿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藶子、大黃瀉肺通腑以逐痰;痰熱傷津,口干,舌紅少津配北沙參、天冬、花粉養陰生津。
3.肝火犯肺
癥狀: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滯咽喉而咯之難出,量少質粘,或如絮條,胸脅脹痛,咳時加劇。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肺,化痰止咳。
方藥:黛蛤散合黃芩瀉白散。方中用青黛、海蛤殼清肝化痰;黃芩、桑白皮、地骨皮清瀉肺熱;粳米、甘草和中養胃,使瀉肺而不傷脾胃。二方相合,使氣火下降,肺氣得以清肅,咳逆自平。火旺者加山梔、丹皮清肝瀉火;胸悶氣逆,加葶藶子、栝蔞利氣降逆;胸痛配郁金、絲瓜絡理氣和絡;痰粘難咯加海浮石、貝母、冬瓜仁清熱豁痰;火郁傷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減,酌加北沙參、百合、麥冬、訶子養陰生津斂肺。
4.肺陰虧耗
癥狀:干咳,咳聲短促,或痰中帶血絲,低熱,午后顴紅,盜汗,口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方藥:沙參麥冬湯。方中重用北沙參、麥冬甘寒生津,清養肺胃為主藥;玉竹助主藥甘寒生津,養陰潤燥以為輔,天花粉清肺潤燥,養胃生津;生扁豆甘平和中,培土生金;冬桑葉輕清宣透,以散燥熱;甘草瀉火和中,調和諸藥共為佐使,諸藥配伍,共奏清養肺胃,生津潤燥之功,乃甘寒之法。若久熱久咳,是肺中燥熱較甚,又當加地骨皮以瀉肺清熱。咳劇加川貝母、甜杏仁、百部潤肺止咳;若肺氣不斂,咳而氣促,加五味子、訶子以斂肺氣;低熱,酌加功勞葉、銀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虛熱;盜汗,加糯稻根須、浮小麥以斂汗;咯吐黃痰,加海蛤粉、知母、黃芩清熱化痰;痰中帶血,加丹皮、山梔、藕節清熱涼血止血。
咳嗽作為一種重要的呼吸系統防御機制,能清除咽部和整個呼吸道的粘性分泌物,吸入有害物和異物,因此,從生理角度講咳嗽是一種保護作用。但當咳嗽變得頻繁和劇烈,尤其是慢性和反復的咳嗽,則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這時咳嗽就成為一種癥狀。
咳嗽是呼吸系統疾病最常見的主訴之一,據統計,在美國咳嗽為門診就診患者的第二位,每年的治療費用超過12億美元。咳嗽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隨著人民健康意識和知識水平的提高,一般的急性咳嗽多能自行治療,臨床診治過程中我們接觸的多為慢性咳嗽患者,往往占就診患者的2/3。所謂的慢性咳嗽通常指:1、咳嗽至少3周以上;2、咳嗽是目前惟一的癥狀;3、不伴咯血;4、否認與咳嗽相關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5、近期X檢查難以確診。該類疾病病因不明,癥狀不典型,需排除因素較多,檢查手段復雜,費時和花費大而影響診治。引發慢性咳嗽最常見的疾病包括:1、咳嗽變異性哮喘;2、鼻后滴漏綜合征;3、胃食管返流性疾病等。
中醫對咳嗽的認識由來已久,一般將咳嗽分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兩大類。咳嗽為肺臟疾患,多由肺失正常的宣發肅降等生理功能而引起,但原因又非單獨在肺臟,即“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外感咳嗽因新發、病程短而易治,相當于急性咳嗽;內傷咳嗽則病程較長,反復發作并有其他臟器的損傷,慢性咳嗽的中醫防治可參照中醫內傷咳嗽進行治療。臨床診治過程中我們發現,慢性咳嗽不外痰熱郁結和陰虧熱結兩種,多由于外感之初失于表散,入里化熱,痰熱結于咽、喉或氣管(氣道),影響肺氣的宣降,從而引發咳嗽;或素體陰虧,外感之后邪氣直接搏于氣道,形成陰虧熱結,引發咳嗽。此類咳嗽多表現為干咳、咽癢,喉中似有物堵,胸部干灼或燒疼及遇刺激性氣味加重等特點,治療上多以清散為主,清化痰熱,散結利咽,配合止咳,陰虧者佐以養陰潤肺,每能收到良好的療效,成藥當中養陰清肺丸可配合應用,該藥養陰潤肺,清熱利咽,對陰虧熱結者頻為適宜。對于市售中成藥的使用,因該類藥物易買,服用方便,但要嚴格掌握適應癥,了解自身患病的特點,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同時必須引起注意的是引發咳嗽的原因很多,尤其涉及到一些嚴重的疾患,如肺的腫瘤、嚴重的感染和新近越來越引起重視的肺間質性疾病等,我們必須引起充分的重視,做到診斷明確,有的放矢,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天津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孫增濤
市中醫醫院小兒科主任副主任中醫師江蘇省兒科學">中醫兒科學會委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分會委員市兒科學">中醫兒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專家
咳嗽是最常見的呼吸道癥狀,市中醫醫院小兒科主任符虹指出,在門診上,很多小孩都是因為咳嗽而到醫院就診的。而來自臨床的統計顯示,至少有20%的學齡前兒童和10%的學齡兒童是以咳嗽作為求診的主要癥狀的。由于毗鄰兒童醫院,到中醫院兒科前來求治的,多是經過各方治療效果不佳而前往求助中醫治療的。不少患兒持續咳嗽的時間都已經非常長了,短則三四周,長則要有數月之久。
符虹指出,引起小孩咳嗽的原因很多,各種病原體入侵后引起鼻咽部、扁桃體、氣管支氣管以至肺部的感染,都是兒童咳嗽的常見原因。反復咳嗽更是涉及多種病因,不僅與呼吸系統有關,還與鼻咽部、消化系統等都有一定的關系。
反復咳嗽弄清病因
符虹指出,對于持續8周以上為慢性咳嗽,反復咳嗽的患兒,中醫與西醫一樣,也要明確病因,然后才辨證辨病施治。兒童反復咳嗽最常見的病因有三個:鼻后滴漏綜合征、咳嗽變異性哮喘和胃食管反流。這三種原因要占兒童反復咳嗽病因總和的67%%到94%%。
鼻后滴漏綜合征是指鼻咽部疾病引起鼻后和喉咽部有較多分泌物粘附,甚至反流入聲門或氣管所導致的咳嗽。臨床上有很多種疾病可引起鼻后滴漏綜合征,比如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非過敏性鼻炎、腺樣體炎等。符虹介紹,由鼻后滴漏綜合征導致的咳嗽主要在白天表現出來,而且以晨咳、體位改變為主(如睡后醒來),而夜間咳嗽不明顯。由于鼻后滴流或者咽后壁黏液附著感,患兒可表現為不停地清嗓子,咽后壁濾泡明顯增生而呈鵝卵石樣改變。一般來說,患者多有鼻炎、鼻竇炎或者慢性咽喉炎等病史。
咳嗽變異性哮喘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哮喘。咳嗽是這類患者主要或惟一的臨床表現,此外,患者沒有明顯喘息、氣急等癥狀,但氣道高反應性檢查為陽性。臨床表現為刺激性干咳,夜間或者清晨咳嗽比較多見。冷空氣、灰塵及油煙等刺激性氣味容易誘發或者加重咳嗽。家長如果發現自己的小孩反復咳嗽,而且夜間刺激性咳嗽比較明顯可考慮該病。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胃酸和其他胃內容物反流進入食管導致以咳嗽為主要表現的一種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符虹介紹,成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常伴隨有胸骨后燒灼樣感、噯氣、反酸等癥狀。但是有不少兒童患者特別是兒童、嬰幼兒可以完全沒有反流癥狀及與進食相關的癥狀,而咳嗽是其惟一的臨床表現。因此,對于無食管反流癥狀的慢性咳嗽患者,并不能排除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可能。如果反復咳嗽的患兒有明顯的與進食相關的咳嗽,如餐后咳嗽、進食咳嗽等,也有咳嗽夜間發作頻繁。發作時伴有惡心、嘔吐、腹痛,平時進食飲料后易發作;或者患兒常伴有胃食管反流癥狀,如反酸、噯氣、胸骨后燒灼感,應該考慮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也有小兒慢性咽炎久治不愈或嬰幼兒難治性肺炎常規治療無效,也要考慮本病。
四條原則可供借鑒
符虹指出,其實對于很多反復咳嗽性的兒童,導致其咳嗽的原因有些能夠明確,但有很多尚不明了,也有一些是幾種病因錯雜交替的。如哮喘合并肺炎、過敏性咳嗽合并支原體感染、變應性鼻炎合并細菌感染等。這要求醫生在治療時首先要問明病史及用藥情況,必要時做相應的檢查,以判斷可能的病因,然后再辨證處方。
在大量的慢性咳嗽患兒治療過程中,符虹總結出四條治療反復咳嗽的經驗,她發現,采用這些做法,能夠起到較為滿意的效果。
首先要弄清小兒慢性咳嗽病機的關鍵。符虹說,根據中醫理論,“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小兒為“純陽之體”,反復咳嗽不外乎外感和內傷兩個方面。外感風寒、風熱,襲于肺衛,肺失宣肅,聚津為痰,日久為熱;小兒肺脾常不足,肺氣不足,肺失宣降,脾氣不足,失于運化,津液不敷,水濕不化,聚液為痰,郁久化熱;至于哮喘的“宿根”也歸結于痰,可由外感寒邪誘發,日久必然化熱。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痰熱”是小孩慢性咳嗽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治療上要采取清熱化痰、瀉肺止咳的原則。
馬光集團的王麗華醫師,曾用中藥治好多名久咳未愈的病人。
王醫師說,最近的一個病例是在幾個月前,一名5歲男童服西藥長達8個月仍未愈,母親帶他來,先后看了4次,服了19天的中藥就好了。
先需說清楚的是,我們并不否定西藥的療效。王醫師說,她和馬光集團的多位中醫師兼學西醫,了解西醫治療咳嗽和中藥一樣從病因治療著手,兩者無優劣之分。
王醫師來自河北。她說,中醫是以辯證法,診斷患者是屬于哪一類型的咳嗽。中醫根據咳嗽的不同表征,將咳嗽分為5種類型:
風寒咳嗽:吐稀痰,伴有頭痛、鼻塞、流清涕、怕冷及發燒,可服用杏蘇散治療。療法在于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風熱咳嗽:多有發熱、口干、吐痰不爽、喉痛。可用桑菊治療,醫理是疏風清熱、化痰止咳。
燥火咳嗽:干咳、少痰、唇及咽喉干燥。可用涼膈散或清燥救肺湯來清燥潤肺。
痰濕咳嗽:痰多粘稠,喉中呼嚕作響,可能出現胸悶,呼吸急促等癥狀。可服用二陳湯治療,作用是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體虛咳嗽:咳嗽時發時止,面目蒼白、兩顴(眼睛之下的顏面骨)發紅、提氣不上或手足發燒,有時痰中帶血或咯血。可選用麥門冬湯或補肺湯治療。宜從補益肺氣、潤肺止咳著手。
上述男童屬于痰熱的類型,且因時間久而氣虛、陰虛,治療法是以補氣、養陰、潤肺為主,也需清熱和化痰止咳。
咳嗽食療法
王醫師推薦了5種咳嗽的食療法。
風寒咳嗽可用杏仁10克、生姜3片、白蘿卜100克水煎服。
風熱咳嗽可用藕汁、梨汁各半盅合服。
痰熱咳嗽不妨用新鮮熟木瓜一個,去皮蒸熟,加少量蜜糖吃。
痰濕咳嗽用薏米煮粥,有助于治療咳嗽和喉中漉漉痰聲;或用桔皮30克煎取濃汁,去渣,然后加入粳米50到100克煮粥。
肺氣虛久咳或陰虛久咳,用柚核二十多粒,加冰糖、水煎服,一日三次,對久咳有利。也可用百合30克加蜂蜜蒸熟吃,有利于久咳和口干。
小兒易得咳嗽
王麗華醫師說,小兒處在發育階段,肌膚柔弱,抵抗外邪的能力較差,又不懂得照顧自己以適應外界氣溫的變化,易被風寒、風熱、風燥所侵襲,引起外感咳嗽。
小兒胃腸薄弱,易被乳食及生冷食品和油膩、煎炸的食物所傷,導致消化功能失調,內生痰濁,阻塞氣道而引起咳嗽。
王醫師強調,一旦患了咳嗽,飲食要特別注意。
百日咳就多見于小孩,常一陣陣劇咳,咳到最后還會發出一聲像雄雞鳴叫的尾聲。
王醫師說,除呼吸系統疾病可引起咳嗽外,某些傳染病(如流感、白喉)和心臟病也可能產生或輕或重的咳嗽。
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突然咳嗽,并有鼻塞、流涕、怕冷、發燒等癥狀。
支氣管哮喘多為陣發性咳嗽,一般晚間較劇,發作時呼吸急促,不能平躺。
肺結核咳嗽多半有午后發熱,面頰潮紅,夜出虛汗、食欲差、胸部隱痛等。
心臟病發展到心力衰竭時也會咳嗽,病人多有心慌、氣促,不能平躺。有的咳出的痰帶粉紅色。
中醫通常將咳嗽分為風熱、風寒、痰濕、痰熱、陰虛燥熱五個證型,治療時根據各證型表現不同,選用成藥也有區別。
一、風寒咳嗽:患者表現為咳嗽痰稀,氣急咽癢,伴有頭痛、鼻塞、流清涕、怕冷、稍有發熱、無汗、肢體酸痛等。一般選購:
1、通宣理肺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20毫升。忌吃生冷油膩食物。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2、解肌寧嗽丸:口服,每日兩次,1歲每次服半丸;兩歲以上每次服1丸。適用小風寒咳嗽。忌吃生冷油膩食物。
二、風熱咳嗽:患者表現為咳嗽氣粗,或咳聲嘎啞,痰粘稠或黃稠,咯痰不爽,常伴發熱、口干、咽喉疼痛等。一般選用:
1、川貝止咳露: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毫升。服藥時,忌食生冷油膩食物。糖尿病患者禁用。
2、川貝清肺糖漿: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30毫升。不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大便溏泄患者及嬰兒最好不用。寒咳、胃寒嘔吐、糖尿病患者禁服。
三、痰濕咳嗽:患者表現為咳嗽痰多,咳聲重濁,痰白粘膩或稠厚或稀薄,早晨咳嗽咯痰尤甚,喉間常呼嚕呼嚕作響,胸悶吐清水,不想吃東西等。一般選用:
1、橘紅片:口服,成人每日兩次,,每次6片。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食物;寒咳、虛咳不宜服。
2、蘇子降氣丸:口服,成人每日1-2次,每次6克。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肥膩食物;避免風寒;熱咳、虛咳、干咳無痰患者禁用。
四、痰熱咳嗽:患者表現為咳聲連連,痰少質粘,難以咯出,發熱咽干口渴,胸悶脅痛氣喘等。一般選用:
1、二母寧嗽丸:口服,成人每日兩次,每次1丸。風寒咳嗽、痰量多而持續咯痰的患著不宜服;忌辛辣食物。
2、止嗽定喘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10毫升。患高血壓、心臟病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本品。
五、陰虛燥熱咳嗽:患者表現為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絲,不易咯出,咽干或疼痛等。一般選用:
1、養陰清肺膏:口服,成人每日2-3次,每次10-20毫升。忌辛辣油膩食物;咳嗽痰多患者不宜服用;孕婦、糖尿病患者禁服。
2、百合固金丸:口服,成人每日兩次,每次1丸。服藥期間,不宜抽煙喝酒,不宜吃油膩、腥冷、辛辣食物。脾虛大便溏瀉者忌服。
3、秋梨潤肺膏:口服,每日兩次,成人每次10-20克。忌辛辣食物;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方1
[組成]鮮茼蒿菜150g。
[用法]水煎,去殘渣,加冰糖適量,待溶化后分2次服用。
方2
[組成]土黨參60~120g,豬腳爪1只。
[用法]水燉服。
[附注]此方用于寒咳。
方3
[組成]大金發蘚9g,沙參9g,黃柏6g,梧桐樹皮6g,大血藤6g,蛇含6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咳嗽、盜汗者。
方4
[組成]毛莖紫金牛30g,枇杷葉15g。
[用法]水煎服。
方5
[組成]鮮魚腥草15g,石吊蘭15g。
[用法]水煎服。
方6
[組成]枇杷葉3Dg,白絨草30g,魚腥草15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久咳。
方7
[組成]白粉藤莖15g,百合15g,冰糖30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久咳。
方8
[組成]蛇菇9g,肺筋草9g,鹿銜草9g,巖白菜9g,白茅根9g,枸杞根9g,瘦肉適量。
[用法]水燉服。
[附注]此方用于肺熱咳嗽、咳血。
方9
[組成]銀粉背蕨15g,雞蛋1個。
[用法]銀粉背蕨水煎,沖雞蛋服。
[附注]本
方亦用于肺結核咯血。
方10
[組成]假地豆15g,一枝黃花15g,連錢草15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傷風咳嗽。
方11
[組成]貓尾射根9~15g,豬肉適量。
[用法]水煎服。
方12
[組成]綿毛鹿茸草30,連錢草15g,浙貝母10g,桔梗9g。
[用法]水煎服。
方13
[組成]落葵30g,薄荷30g,黎葉15g。
[用法]水煎服。
方14
[組成]楮頭紅15g,葦莖15g,藕片15g,爵床15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肺熱咳嗽。
方15
[組成]算盤子根250g,豬蹄適量。
[用法]同燉服。
[附注]此方用于久咳不止。
方16
[組成]福建胡頹子葉20g,五味子9g,茯苓10g,白術10g,黨參10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久咳。
方17
[組成]鮮尖尾楓葉30g(去葉背毛),冰糖適量。
[用法]水煎服。
方18
[組成]竹節參9g,鼠麹草15g,藕節15g,川貝母6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咳嗽多痰。
方19
[組成]陰地蕨6~15g,蘿卜30g,冰糖適量。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熱咳。
方20
[組成]連錢草15g,蘇葉9g,薄荷9g,前胡9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傷風咳嗽。
方21
[組成]雞蛋參30g,豬瘦肉適量。
[用法]同燉服。
方22
[組成]兗州卷柏45g,青殼鴨蛋2個。
[用法]水煎,去渣服湯、蛋。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吐血。
方23
[組成]垂穗石松30g,豬膀胱1個(去油)。
[用法]水燉服,連服3~5日。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吐血。
方24
[組成]南天竹根30g,鮮枇杷葉(去毛)15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肺熱咳嗽。
方25
[組成]南五味子果15g。
[用法]水煎服。
方26
[組成]肺形草30g,魚腥草5g,連錢草15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方27
[組成]鐵線蕨30g,車前草30g。
[用法]水煎服。
方28
[組成]榕樹皮干品30~60g(或干葉15~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附注]此方用于感冒咳嗽。
方29
[組成]石吊蘭30g,五皮風15g,車前草15g。
[用法]水煎,1日內分3次服。
[附注]此方用于風寒咳嗽。
方30
[組成]地瓜藤60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吐血。
方31
[組成]八角蓮12g,豬肺60~120g。
[用法]加糖適量,煲服。
[附注]此方用于痰咳。
方32
[組成]鮮九頭獅子草30g,冰糖適量。
[用法]加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肺熱咳嗽。
方33
[組成]九頭獅子草嫩葉7片。
[用法]蒸麥芽糖服。
[附注]此方用于虛弱咳嗽。
方34
[組成]三叉苦根45g。
[用法]水煎,調冰糖服。
[附注]此方用于肺熱咳嗽。
方35
[組成]土洋參、隔山撬、通花根、冰糖各適量。
[用法]燉雞服。
方36
[組成]土黨參60~120g,白胡椒9g,艾葉9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寒咳。
方37
[組成]土燕窩、川貝各適量。
[用法]加冰糖蒸服。
[附注]此方用于咳嗽痰多。
方38
[組成]深綠卷柏30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風寒咳嗽。
方39
[組成]大九股牛根(去皮)15g,響鈴草6g,瓦草6g。
[用法]共研末,每次服6g,日服2次。
[附注]此方用于肺熱咳嗽。
方40
[組成]大地棕根、白鮮皮、沙參各適量。
[用法]燉雞服。
[附注]此方用于虛勞咳嗽。
方41
[組成]大金牛草、牛大力、紅苓根、白茅根各適量。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風熱咳嗽。
方42
[組成]小松柏9g,黃柏6g,沙參9g,梧桐樹皮6g,大血藤6g,五皮風6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陰虛咳嗽(伴盜汗)。
方43
[組成]烏豆草30g。
[用法]泡酒服。
[附注]此方用于勞傷咳嗽,如水煎,則可用于感冒咳嗽。
方44
[組成]大夜關門根15g。
[用法]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