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屬于增齡性疾病,雖然青年發病者并不少見,但大多于50歲前后發病,是由于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軟骨受損所致。當人體慚趨老化,或因創傷或疾病,關節軟骨出現退化,逐漸出現斷裂、失去彈性,隨之發生裂縫、糜爛與潰瘍,使軟骨表面呈毛刷狀,粗糙不堪。不光滑的軟骨面相互摩擦,使軟骨損毀更進一步加重。這時關節軟骨的完整性就遭到破壞。關節軟骨基質分解和合成失調造成軟骨的進一步破壞,軟骨下骨板由于缺乏軟骨的保護,局部受到異常的壓力而發生代償性增生(骨刺形成),即產生了骨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發病的四個信號
一、關節活動是否受限。如果遇到身體某個或某些關節,開始顯得運轉不自如時,應該想到可能患上了骨性關節炎,而且還有可能正處于早期。
二、關節是否僵硬。骨關節炎患者時常會感覺手腳僵硬。有的人久坐后突然感到有些關節像“上了鎖”一樣動彈不得。這種情況在早晨起床后,以及較長一段時間不運動后特別明顯。
三、關節活動時是否會發生喀嚓聲或其他的摩擦音。骨關節炎發展到后期,由于關節軟骨退化、剝落,會使軟骨下的骨質暴露。當關節活動時,兩端軟骨下的骨頭裸露,互相觸碰時會發出聲音。
骨關節炎的癥狀
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有人抱怨腰疼腿痛、胳膊疼等,那很有可能您已經受到骨關節炎的困擾了。骨關節炎(OA)又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老年關節炎和肥大性關節炎。這是一種關節的退行性病變,是中老年常見的骨科疾病。骨關節炎的癥狀復雜多樣,對患者的印象是巨大的。那么骨關節炎的臨床表現到底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骨關節炎的具體臨床表現因累及關節而異。一般來說骨關節炎起病并不明顯,進展緩慢,癥狀多見于中年以后,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顯著增加。它的主要表現為病變關節及其周圍的疼痛、僵硬以及病情進展后出現的關節骨性肥大、功能障礙等。
(一)疼痛:骨關節炎最主要的癥狀是疼痛。疾病初期病變多表現為關節內軟骨的退化,糜爛,由于軟骨缺乏感受疼痛的神經纖維,故疾病起病時疼痛并不明顯。隨著疾病的加重,逐漸出現可以忍受的輕微鈍痛,疼痛會逐步加劇,越來越難以忍受。活動多時疼痛加劇,休息后好轉。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很多。關節內高壓剌激關節囊內痛覺神經纖維,或骨內高壓刺激骨及骨膜周圍神經纖維,或出現軟骨下微骨折,或關節周圍的肌肉、以及滑液中前列腺素和其他炎性因子刺激滑膜感覺神經末梢,這一系列的刺激都可能導致病變關節及其周圍肌肉的激烈疼痛。疼痛有時和天氣變化、受涼潮濕等因素有關。
(二)休息痛:有的患者在靜止或晨起時感到關節疼痛,稍微活動后疼痛減輕,稱為“休息痛”。
(三)運動障礙:患者經常會感到關節活動不靈活、關節僵硬,關節處時時有喀喇音,走路有時感疼痛,休息后好轉。久坐久站,關節靜止一段時間,會覺得關節僵硬,如粘住一般,走動及放松肌肉可使僵硬感消失。隨著病變加重,軟骨內化骨,出現骨贅(即“骨刺”)、軟骨喪失、關節周圍肌肉痊攣甚至發生關節破壞,還會導致病變關節活動受限。關節炎發展到一定程度,關節腫脹,關節內出現積液,會進一步加重運動障礙。運動障礙的癥狀時輕時重,甚至患者每天都可能有差別。
(四)關節畸形、關節不穩定:隨著病程的發展,軟骨逐步出現軟化,磨損,糜爛,剝脫,導致病變關節面吻合性差,關節周圍肌肉萎縮、關節囊收縮,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畸形。如膝內翻,手指遠側指間關節側方增粗等等。
(五)骨刺:在軟骨的邊緣或肌腱附著處,由于血管增生,通過軟骨內化骨,形成骨贅,即俗稱的骨刺。骨刺的出現,會加重患者關節的疼痛及運動障礙,骨贅一旦斷裂,或者關節軟骨剝脫,就可能在關節腔內形成關節內游離體,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
平常我們走在街上,常會發現一些老先生老太太走路的時候有類似"O"型腿的外觀,其實不見得有那么多的"O"型腿的人,他們多半是得了一種叫"退化性關節炎"的毛病。它屬于一種"非發炎性"的關節破壞的疾病,比較常出現在膝蓋,脊椎,或手指關節等部位。一般人在正常的情形下,關節互相接觸的面會有一層平滑的"關節軟骨",它的功用除了保護其下的骨頭外,另一方面也提供了關節一個光滑的活動范圍,使關節運動時摩擦力能夠大大地降低,而避免骨頭的磨損。
退化性關節炎的成因,一般皆認為是由于前面所提的關節軟骨受到過度的磨損而產生的,當關節軟骨所承受的磨損超過一定的限度之后,它本身便開始產生裂縫,之后,其下的骨頭便會暴露出來而引發一系列的反應。如果發生在脊椎部位,可能引起骨頭的增生,這個時候在X光片下可以看到刺狀的突出物,也就是所謂的"骨刺"。骨刺本身并不會引起疼痛,但是,如果骨刺影響到附近通過的神經,就可能會引起疼痛的癥狀。
至于發生在膝的退化性關節炎,由于骨頭增生,會使膝蓋看起來變形腫大。將手掌放在膝蓋上,可以感覺到膝蓋在活動的時候會有"沙沙'的摩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