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心肌梗塞,,部位,,面積,,預后
【摘要】 目的 分析我科住院心血管病人死亡原因及相關危險因素,提高預防及救治水平。方法 查閱1993年1月~2004年12月12年來在我科住院死亡的269例病人資料,對死亡原因和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結果 131例AMI死亡病例中,以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以及同時合并其他壁的下壁心梗幾率也最高,64人,占48.9%,χ2=352.724,P<0.05,其他依次為廣泛前臂、前壁、前間壁、后壁、高側壁。結論 AMI死亡率與梗塞部位、梗塞面積相關;醫護人員要掌握對AMI患者的風險評估,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把風險降至最低;護士在高危時間段內要加強巡視,嚴密觀察心律變化,并做好搶救準備;同時要做好健康教育,特別是CHD患者的健康教育,讓病人及家屬知道上午是心血管病人的危險時間,要采取一些積極的防范措施,避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 心肌梗塞 部位 面積 預后
在我國,心血管病死亡率已占全國人口死因首位,而且心血管疾病在慢性病中發病率占首位[1],如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是人們十分關注的課題。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的一種嚴重類型,病死率受諸多因素影響[2]。本文從12年來死亡的AMI病人中調查分析梗塞部位和面積對AMI預后影響,從而指導臨床工作,加強風險管理,提高心血管病人的搶救成功率。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自1993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12年我院住院死亡的AMI病例的病案資料,共131例,年齡46~96歲,平均年齡67.64歲。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查閱1993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在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住院的死亡AMI病例資料,調查分析梗塞部位和面積對AMI預后影響,
2 結果
131例AMI死亡病例中,以急性下壁同時合并其他壁的急性心梗死亡率最高,64人,占48.9%,χ2=352.724,P<0.05 認為各AMI間死亡率有差異,急性下壁同時合并其他壁的心梗死亡率最高。其他依次為廣泛前臂、前壁、前間壁、高側壁、后壁。
表1 131例AMI死亡病例梗塞部位對照表(略)
3 討論
3.1 AMI易伴發多種危險性心律失常,是AMI住院病死的主要原因。大面積AMI可引起急性循環衰竭、電機械分離、室顫而猝死[3]。左心室心肌面積善失20%即可發生泵衰竭;善失40%可產生心源性休克,并易導致各種危險性心律失常和左束支、右束支,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傳導阻滯或合并存在(BBB)[4]。本調查結果顯示,下壁同時合并其他壁的AMI和廣泛前壁心肌梗塞死亡率明顯增高(見表1),說明大面積梗塞預后較差。
3.2 文獻報道,AMI死亡以前下壁為最高,其次為前側壁、下后壁[5],本調查結果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說明梗塞部位與死亡相關。
4 結論
AMI死亡與梗塞部位和面積相關,醫護人員要準確、及時的判斷AMI的梗塞面積和部位,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挽救心肌細胞,防止梗塞面積進一步擴大,如迅速開通閉塞血管,吸氧,對癥處理,交代患者臥床休息,避免勞累、情緒激動、飽餐、用力解大便等增加心臟負荷的因素。心內科護士不僅要掌握心血管疾病相關理論知識,還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6],對患者進行正確的風險評估,更要有熟練的應急能力,在第一時間發現病情變化,進行果斷正確的處理,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同時要做好健康教育,讓患者及家屬知道AMI的一些基本知識,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降低風險和死亡率,促進康復。
參考文獻
[1] 華叢笑,張懷勤.5636例心血管住院病人的病因及死亡原因分析[J].溫州醫學院學報,2000,30(2):106-108
[2] 崔衛華,郭加旺.住院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死亡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誤診醫學,2001,5(1):691-692
[3] 張穎,何敏,孫曉利,等.老年冠心病患者猝死的臨床與病理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3,29(1):90-91
[4] 李勇,羅心平.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危險因素探討[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2,27(2):150-152
[5] 賈文劍,王燕芳,焦宏.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住院期間死亡原因分析[J].臨床醫學,2002,22(4):25-26
[6] 王秀玲,張慰倫.心內科護士應具備的相關疾病知識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2):919-922
作者單位: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