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大家分享了龍門二十品的基本常識:
?點擊復習
作為魏碑藝術(shù)的代表,龍門二十品也一直是書法圈和學術(shù)界的高頻研究課題之一。
▲中國知網(wǎng)部分論文截圖
上海圖書館研究員仲威曾專門研究過它的顛沛流離史,提到這一造像寶庫,在過去的幾千年,其實一直不受關(guān)注。直到清乾嘉年間,個別精品《始平公》《孫秋生》《魏靈藏》《楊大眼》《安定王燮造像》才開始進入極少數(shù)金石研究者的視野。
▲龍門二十品局部
乾隆年間,龍門造像傳拓與研究的基本狀況是不重視、尠傳拓、少收藏。
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黃易攜帶拓工來龍門石窟架高臺拓碑,正式拉開了《龍門造像精品拓片》的傳播序幕。
▲比丘法生造像記
然而,因為受制于當時的重“漢唐碑刻”、輕“北魏造像”的傳統(tǒng)觀念影響,龍門造像精品拓片只在極少數(shù)高端金石學者圈內(nèi)流傳。
直到道光年間,古陽洞迎來了兩位超級“金石癖”,一位是方履籛, 著有《伊闕石刻錄》,搜拓造像八百余種;一位是劉喜海,著有《嘉蔭簃龍門造像輯目》,拓存造像九百余件,他們促成了《龍門造像》的時來運轉(zhuǎn),龍門造像拓片開始零星進行。
▲魏靈藏造像記(朱色拓片)
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前河南太守募工傳拓《龍門造像》,當時地方官員與僧俗一同參與了此項傳拓工程,堪稱壯舉。與此同時還出現(xiàn)“龍門十品”之名目,《龍門造像》傳拓終于迎來了“雄起”的轉(zhuǎn)折點。
▲惠感造像記 局部
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后,在《龍門四品》《龍門十品》的基礎(chǔ)上,增補了《比丘法生》《比丘惠感》《一弗》《司馬解伯達》《元佑》《優(yōu)填王》六品,始成“龍門二十品”之目。
這個選目是以書法鑒賞為標準,將成百上千的龍門石窟造像題記,篩選濃縮到北魏精品20件,并成為碑刻史上的最經(jīng)典選目案例。自此,《龍門造像題記》無人問津的局面得以扭轉(zhuǎn),《二十品》最終成為《龍門造像》的經(jīng)典代表。
▲一弗為張元祖造像記 局部
另外,不得不提一個重要推手——康有為。
康有為將《龍門二十品》的書法提升到“龍門體”的高度?!拔罕馈薄白鹞罕疤啤遍_始深入人心,北魏書法得以登堂入室,并直接導致了《龍門二十品》傳拓數(shù)量的激增,拓片走進尋常人家,成為時至今日碑帖收藏界炙手可熱的大名品。
亢凡寫意龍門造像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