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西安碑林博物館佛造像
userphoto

2023.01.07 甘肅

關注

菩薩立像(殘軀)

唐(618-907)     1934年西安市火車站大明宮遺址出土

這尊菩薩像整體風格受到印度佛教菩薩樣式的影響。其造型優美,體態飽滿豐腴,豐肩細腰,胸腹坦露。脖頸戴嵌有寶珠項飾,精致華麗。束發披肩,左肩斜披至腰間的兩條帛帶,自然交錯。腰束薄柔輕透裙裝,腹前系結,衣紋線條為凸楞狀,簡潔流暢。腰腹間肌肉微微隆起,刻畫細膩逼真。雙腿一曲一直,重心落于右腿,使軀體略呈“S”形扭動之勢,精妙傳神。雖然頭部及雙臂、雙足殘缺,但仍能體現出唐代佛教造像高度寫實和形神兼備的藝術魅力。

觀音菩薩坐像

               

唐(618-907)    1952年西安市東關景龍池遺址出土

此菩薩頭戴寶冠,冠前飾小化佛;頭部向右側微傾,與端坐的身軀形成動靜變化;雙目微合,作靜思狀,神態安祥慈善,含蓄微妙地表達出菩薩像的內心世界。項飾繁縟華麗;雙臂屈肘于腹前,左手握蓮蕾,右手護持;身掛長瓔珞,于腹前交叉穿一圓形花飾;雙腿結跏跌坐于束腰寶座上;臺座布滿三層仰蓮花雕飾,花瓣飽滿;束腰處雕纏枝花草,基座以壸門分割,中刻伎樂天,環繞一周。整件作品雕飾華美豐富,雕刻技法純熟多樣,極好地體現出唐代菩薩造像的精細大雅之風。1952年西安市東關景龍池遺址出土。

皇興造像

北魏皇興五年(471)    1949年陜西省興平縣出土

此圖為皇興五年造像背光背面的本生和本行故事畫。畫面采用減底平雕加線刻的手法,從上至下依次表現了九龍浴太子、七步真言、樹下思維、摩耶夫人樹下誕太子、阿私陀占像、乘象入胎、七寶圖、儒童本生和禮佛圖等。這些故事畫以界格分隔,形成如連環畫一樣的布局樣式,連貫講述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求法,終獲成佛的歷練過程。

菩薩頭像

        

此頭像束發盤高髻,髻中飾金剛杵,表明了此像的密教性質。面龐飽滿豐腴,額中有白毫,眉彎細勻,眼微睜,鼻挺立,朱唇微合,嘴角上翹,雙耳飾環。從金剛杵及耳環上殘留的金箔可以知道,此頭像最初應為滿貼金狀態。繁密的縷縷發絲與光潔的面龐對比強烈,匠心獨運。1959年西安市安國寺舊址出土。

武士像

             

這件武士像頭部雖已殘缺,但軀干仍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其動態夸張,身軀呈弓形站立狀,雙腿一曲一直,重心落于右腿;身著明光甲,胸前的圓形護鏡高浮雕有連珠和花瓣紋飾;腰纏玉版蹀躞帶,胸腹飽滿;隨風飄舞的袍帶更襯托出其威風凜凜的英姿。節奏感強,張弛有致,剛柔相濟,盡顯陽剛之美。雕刻技藝精湛,雖然全身穿著厚實的戰袍,但通過衣紋的變化,準確地表現出武士健碩的體魄,是唐代高超寫實技藝的代表。


佛坐像

此坐像體量巨大,形象比例勻稱。頭部呈豎長方形,面容安詳,臉龐豐盈,細眉彎長,闊目微啟,鼻梁挺直,豐唇盈口,耳垂至頰;螺發飽滿,發髻高聳;脖頸有“三道”頸紋,亦稱“三無礙”紋;內著僧祗支佛衣,外披袈裟;左手結觸地印,右臂上曲,右手殘缺;雙腿結跏趺坐,雙腳被袈裟包裹。衣紋刻劃準確,與形體結合緊湊。佛像漢化特征明顯,表現出盛唐時期的典型樣式。

和平二年佛坐像

                           

北魏和平二年(公元461年)佛坐像,是于1974年在西安市西關王家巷出土,通高65.5厘米,寬38厘米。佛像偏袒右肩,波浪發髻,雙耳垂肩,雙手殘損,似結禪定印,面容豐圓,雙目微睜,靜謐安詳,結跏趺坐于束腰方形佛座上。衣紋雕刻細致密集。其后為雕飾精美的舟形背光,由外向內依次雕刻渦狀紋、飛天、火焰紋等,圓形項光中又雕飾蓮瓣紋和小化佛。佛之左右浮雕兩尊菩薩立像,菩薩手捧寶珠,立于蓮花座上,其中右菩薩左手舉一塵尾,做拂塵狀。造像背面為淺浮雕佛傳故事和禮菩薩圖。背光紋飾的精細繁縟與主尊的簡潔凝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反襯了佛的沉穩恬靜。造像背面鐫刻佛本生和佛本行故事連環畫,如釋迦樹下誕生、九龍浴太子、阿夷占相等。其中“婆羅門八人乞象”的佛本生故事,更是其它單體造像上少見的內容。畫面布局井然有序,和諧生動。

①中間為一坐菩薩,頭戴花冠,著裙,交腳坐于束腰帛坐上,座左右有獅子。交腳菩薩的左右,分別站立有脅侍菩薩,下方還有眾聽法天人和供養菩薩。圖中表現的應是在凈飯王家降生之前的釋迦牟尼,此時為菩薩在兜率天宮說法,以等待時機降生。

②畫面中部左端有一屋,屋內有一人臥于床,應是摩耶夫人夢見菩薩乘六牙白象入胎的情景,但畫面上未出現白象,也沒有榜題。再向下的畫面分為三層,每層有二至三個畫面,均有榜題,依事件發生先后敘述如下:

“太子降生”,位于第一層右端⑦,右邊刻一樹,當即無憂樹,摩耶夫人舉起右手攀摘樹枝,太子從夫人右脅下誕生。夫人后面有侍女一人,前有一天人跪下作接托狀,有頭光和帔帛。剛出生的太子為有舉身背光的立佛形象,位于摩耶夫人右腋下,下部刻有“太子生時”四字。此畫面左側為“七步宣言”,太子為立像,一手指天,一手叉腰(似指地)⑥。太子像旁刻有榜題:“太子生墮地行七步時”。畫面左側為“九龍浴太子”,太子正身而立,頭上方有九條龍,左右各有一天人⑤。佛經中關于龍浴太子有兩種說法,即二龍和九龍。在早先譯出的《修行本起經》(東漢曇果、竺大力譯)中,以及在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都記載的是二龍浴太子的情節,在新疆克孜爾石窟第99窟和110窟即有二龍浴太子的壁畫。九龍的說法略晚一些,但圖像似乎更為普遍。此圖左側有榜題“九龍浴太子時”。

此畫面左側為“阿私陀占相”④。右端刻一人,雙手捧太子,做觀察狀,當即阿私陀相師。右有三人捧花,二跪一立。據《修行本起經》和《佛本行集經》等典籍,太子降生后,婆羅門相師阿私陀(又譯為阿夷)來到王宮為太子占相,他預卜到:若在家者作轉輪圣王,出家者當成等正覺、廣濟天人。此畫的太子像下刻有“阿夷相時”四字。

下面一層為兩個故事,左端為“王夫人身時”和“白清王身”,太子為立佛像,舉身背光,雙手合于胸前作請求狀,足有一長發跪拜者,右有三位持花者,當即王和王夫人⑧。右端畫面為七名婆羅門乘于象上,向左而行。榜題是“婆羅門八人乞得白象乘去時”。畫上只刻有七人,可能是位置不夠未刻。

最下一層一橫排刻有八個婆羅門人物,低首屈腿,畫面向右,右端為太子牽一象。榜題為“詣太子宮門乞象時”⑨。

造像的背面下半部都是釋迦牟尼出家前的事跡。上半部的圖像與一般的交腳彌勒菩薩像相同,很容易讀作彌勒上生圖。但當我們將下半部圖像中造像的主像——釋迦牟尼佛像聯系在一起看時,便能看出這幅酷似彌勒菩薩的圖像應是降生前的釋迦。整個造像從前到后、從上到下表現的是一個完整的構思。

扈氏一族佛造像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刻。

佛龕內雕一佛二菩薩,釋迦佛像高肉髻,面相豐腴,身著通肩大衣,結跏趺坐,手施禪定印。龕左右兩邊各有銘文。佛龕上方有九個小佛像,下方為供養人造像,每個造像旁邊附有供養人的名字。所謂的供養人,是指因信仰某種宗教,通過提供資金、物品或勞力,制作圣像、開鑿石窟、修建宗教場所等形式弘揚教義的虔誠信徒。

交腳彌勒菩薩造像

此尊造像為佛龕像,1983年出土于西安西郊空軍通訊學校,通高38厘米,寬30厘米。

根據文獻記載推斷,其出土地應屬長安城金城坊樂善尼寺的范圍。據徐松《唐兩京城坊考》記載,此寺原名舍衛寺,系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尉遲迥孫太尉為其祖所立,唐中宗李顯景龍元年(公元707年)改為溫國寺,以后又改為樂善尼寺。估計這尊造像原供奉于寺內,武宗滅佛時,由寺內僧人秘密埋入地下窖藏保護。

佛龕像整體呈尖拱狀,正面開龕造像,龕背面浮雕精美的佛本生和佛本行故事畫面。龕像正面分三層,中層鑿一盝形帷幕龕,龕中雕一彌勒、兩思維菩薩、兩脅侍菩薩。主尊彌勒束發戴寶冠,寶繒短而微翹,面相方圓,細長眉,眼微睜,嘴角上翹,微含笑意。彌勒作菩薩裝束,袒上身,佩項圈,瓔珞橫于腹前一道,帔巾從頸后繞纏兩肘飄下。戴臂釧,兩手相疊于胸前,下著羊腸大裙,雙腿交叉呈交腳姿態,結跏趺坐于束帛座。彌勒有舟形背光,其上雕飾化佛和火焰紋。彌勒左右兩側為兩身半跏坐思維菩薩,亦戴寶冠,袒胸露背,項飾頸圈,胸佩瓔珞,臂帶釧飾,著羊腸大裙,一手支頤,一手扶膝,坐于束帛座。思維菩薩兩邊又雕兩脅侍菩薩,左側菩薩上身斜披衣,下著裙,右手下垂執一瓶,左手上抬于胸;右側菩薩雙手合于胸前,袒露上身,佩項圈、瓔珞,帔巾繞兩肘落于腳下。思維菩薩和兩脅侍菩薩頭部上方雕四身飛天,身體呈“U”形,姿態稍有笨拙之感。盝形龕楣裝飾獨特,左右兩側各雕三跪拜供養人像,中間夾一飛天,供養人均作五體投地狀。龕像上層鑿一大二小尖拱龕,中間大龕內置一坐佛兩立菩薩。佛高肉髻,著右袒袈裟,雙手施禪定印。兩小龕內各置一坐佛,結跏趺坐,手施禪定印,著通肩袈裟,袈裟上陰刻平行“U”紋表示衣褶。較奇特的是,在兩小龕邊側,又雕刻出一半跪拜的菩薩形象。龕像下層又開有五尖拱龕,中間一大龕,內雕釋迦、多寶并坐像,一施禪定印,一施說法印,均著右袒袈裟,結跏趺坐于龕內。大龕兩側開兩小龕,皆置一坐佛,衣飾、手印相同,同樣為右袒袈裟,施禪定印相。從此尊龕像風格、題材等諸方面來看,反映出較多北魏早期佛像的藝術特點。

雙菩薩立像

隋代(公元581—618年)刻,高56厘米,寬25厘米,菩薩不是站在獨立的兩個蓮花座上,而是兩個蓮花座并立于一個基座之上,底座中間有阿彌陀佛刻像,這有別于常見的造像樣式。

這尊造像刻有珠寶裝飾,包括耳環、帶有蓮花式樣吊墜的項圈、長串珍珠和其他優雅地繞在頸部的珠鏈,正面、背面均下垂至膝。盡管佛像缺失手臂,但從殘缺的部分可以看出右邊的菩薩手握細頸瓶,右手手指握住球狀瓶底,身體右傾;左側的菩薩與之互補,左手手指持柳條,身體左傾。此細頸瓶與柳條為觀音菩薩所持之物。他們胸部部分袒露,腿部線條在輕柔的衣著下依稀可見。腰間的襯袍以帶有獅頭圖案的腰帶相系,這種代表幸運和讓人畏懼的動物用來增加菩薩的威嚴。他們背部纖細的軀體被褶皺的衣袍所遮掩,腰部上方的圓盤用以托起整串項鏈。從背部可以看到倒“V”字形的發式設計和相對粗壯的頸部立于帶有褶皺的披肩之上。在石座正面的蓮花狀佛龕內,有一個與菩薩頭冠上同樣姿勢的佛。這對觀音菩薩的起源無從考究,但是他們高聳的頭飾下層次分明的頭發和發辮與出自云南大理和南詔王國的鎏金銅單體立佛造像(現收藏于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布魯克林博物館)發式相似。

菩薩立像

隋代(公元581—618年)刻,1955年西安南郊沙滹沱村出土。

菩薩像頭部殘缺,身體纖細,頸飾項圈,帔帛遮住雙肩,胸部微露,長長的帔肩繞過肩部搭至底座,還有一些在長袍前打成結垂至膝部。飾有珠鏈,下身著裙遮住玉腿,裙帶分別于前后對稱飄于裙下擺處。瓔珞于腰際前后交叉。菩薩跣足立于蓮花基座之上,造像左胯微微抬起,造型優美典雅,飾品從肩部開始一直落到膝蓋。披肩的末端,就仿佛垂落在蓮花座上。

觀音菩薩頭像

隋代(公元581—618年)刻。高12厘米,1958年出土于西安市陵園路。

觀音頭戴寶冠,冠中盤坐一佛像,波浪式發型,面容恬淡,雙眉彎彎,雙目微閉,寶繒下垂。

隋代和唐初造像的藝術特征表現一致,在保留了北齊、北周的余韻的同時,也有新的發展,體現出明顯的過渡期特點。造像面容恬靜,廣額豐頤,給人以端莊秀麗之感。總體看來,隋代和唐初造像在繼承北齊、北周造像風格的基礎上,已明顯向著追求裝飾、變化、動感的趨勢發展,為唐代造像風格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觀音菩薩頭像

此像雙肩以下殘損。頭戴寶冠,冠前刻一小化佛,著通肩式袈裟,袈裟覆蓋雙手、雙腿垂落于桌墊;雙手于胸前相交,雙腿結跏趺坐;頭后有頭光,身后有身光,均有寶珠環繞。觀音菩薩面龐飽滿圓潤,細眉秀目,朱唇微啟,略帶笑意;脖頸刻有“三道”紋,下有連珠項圈,右肩殘留一荷花骨朵。全像雕飾華美,形象豐盈動人,很好地表現出觀音菩薩善良慈悲的內心世界。1984年陜西省公安學校出土。

菩薩頭像

                   

北朝時期(公元386—581年)刻,高42厘米,1983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空軍通訊學校內。

菩薩頭戴寶冠,束發結于腦際,寶冠前雕有寶相花并帶穗,頭飾雕刻細膩。發髻高盤,寶繒垂肩。面相刻畫得肥碩豐滿,前額寬厚,頰腮圓潤,雙眉細彎,雙眼微閉,眼瞼下垂,雙唇微翹,略帶笑意。 

南北朝時期佛像藝術一方面吸收和模仿印度犍陀羅和馬圖拉藝術風格和手法,同時又不斷融進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和雕刻技法,石刻造像的藝術特征普遍表現為氣勢雄渾,風格古樸,清秀俊美,神態沉靜含蓄,雕刻縝密華麗,與當時北方民族審美和重視禪修的佛學風氣完全吻合,體現出南北朝時代的佛教造像特征。

觀音菩薩立像

此像面龐方腴,神態靜謐。闊眼高鼻,豐唇盈耳;頭戴華鬘冠,后有桃形頭光,上刻覆蓮環繞;頸配項飾,瓔珞呈“U”形從雙肩垂于雙膝下;帛帶經雙臂自然垂落兩側;左臂下垂,手持凈瓶;右臂上曲,手握蓮花骨朵。跣足立于仰蓮臺上,臺下是覆蓮座,座左右角各雕一蹲獅。菩薩像體態勻稱端莊,裝飾素雅簡淡。雕刻工穩,保存完整,所體現出的藝術魅力耐人尋味。1963年陜西省潼關縣老虎城村出土。

劉保生夫婦造彌勒像

此造像座題有“清信士劉保生,清信女媚姜,為亡女英洛造石彌勒像一區,并有供養。”記文。可知此造像為劉保生夫妻二人為亡故的女兒英洛祈福所造彌勒佛像。主尊像頭部發髻呈低矮圓柱狀,以渦紋表現,發絲呈波浪狀;面龐圓潤,五官清秀,雙耳垂肩,表情肅穆莊重;雙手于胸前呈前后疊壓狀,左手在前,右手在后;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以平行線形式排列,雙臂衣紋為凸棱加陰線刻方式表現,腿部以下部分衣紋則以階梯式平行排列,整齊密布;雙腳跣足交叉;此彌勒佛像左右兩側各浮雕一脅侍侍女,其下又各雕一護法獅,呲牙張口,作回首狀;脅侍侍女與護法獅之間各雕有兩尊坐佛;主尊佛像身后雕舟形背光,雕內外兩層圖案,內層為環繞彌勒佛頭的七尊小坐佛,坐佛上端為五位化生童子;外層雕滿火焰紋,呈升騰狀;這些造像特點反映出犍陀羅藝術對中國佛教造像的影響。

持弓天王像

唐代(公元618—907年)刻,采用高浮雕的手法,高69厘米,寬 106厘米。

造像雖然頭部已殘缺,但健壯的身軀和生動的形象讓我們看到了唐代工匠技藝的精湛與高超。天王形體魁偉,肌肉虬勁,威武強悍,身穿鎧甲、腿裹行毧、腳穿戰靴,儼然是一位威風凜凜的武將。天王將弓箭緊緊的握在手中,驕傲的坐在被降伏的夜叉背上,顯示出力拔山、氣蓋世的氣概和魄力。夜叉則是雙手交叉在前,托起頭部,表情十分痛苦,似乎還在做最后的掙扎。整座雕像在充分展現天王的力量與強健中,又有幾分精致與細膩。造像衣帶自然而逼真,以流暢的線條從天王胸前繞過形成在空中飄舞的狀態,從而增添了整尊造像的動感和活力。

在佛教中,“天”是指有情眾生因各自所行之業所得到的殊勝果報。一般說到天王,人們自然會想到四大天王。在印度,四大天王原是古代神話中的神將,他們的出現時間早于佛教的形成。后來佛教把他們作為自己的護法天王。佛教認為我們居住的世界中心是一座須彌山,在須彌山半山腰的犍陀羅山中,各住有一位天王,他們分別是指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他們各自率領著八大神將守護四方天下,一般被人們稱為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不但是佛教的護法神,又是下界眾生的保護神。這尊天王雖沒有四大天王十分明顯的造像特征,但依然是作為護持佛法、保護寺院的護法神。天王的雕刻形象在中國大約出現于北魏時期,他們腳踩惡鬼或夜叉,起到守法正法、鎮邪除妖的作用。

佛教中龐大的護法軍團共分為八個方面,夜叉就是其中一支,是一種能吃鬼也能害人的惡鬼。由于夜叉出身于貴父賤母的家庭,能飛善跑,還能遁行,因而具有善惡兩面性。

佛頭像

佛頭發髻呈波紋式,雕飾云髻,面相豐頤圓潤,高鼻大耳,眉彎似弓,眼角上翹,閉目凝神,下巴圓潤豐滿,呈似笑非笑之狀。造像領口以下殘缺。

從雕塑審美方面來看,北周時代的佛教造像明顯受到北方影響,在細密秀美的南方風格中又融入了北方的雄渾和質樸,其表情上體現出佛的莊嚴尊貴,造型趨于圓潤和豐實。這尊佛頭像的雕刻技藝完全體現北周時代的佛教造像風格,是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品。

菩薩頭像

隋代(公元581—618年)刻,高55厘米,寬32厘米,厚28厘米。

菩薩發飾為頭戴花冠,云鬢高髻,上刻寶相花。菩薩眉如彎月,雙目微合,嘴角上翹,鼻直且端,面龐圓潤,寶繒下垂,神情慈祥。整個頭像刻畫細膩,十分精美,不失為隋代佛教造像的代表作品。

觀音菩薩頭像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刻,高36厘米,寬20厘米,厚22厘米,1973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沙滹沱村。

這尊觀音菩薩頭像飾有幞頭披巾,面相圓潤,兩腮鼓出,從額頭到鼻梁處一路凹陷下去,呈一條明顯的圓弧線,與當時現實中庶民面型十分接近,趨于寫實。白毫飾于兩眉正中,寶冠中有一尊小佛像,雕刻細膩。

兩宋時代的佛教造像藝術在傳統的基礎上繼續發展。雖然無法與前代相提并論,但是其藝術風格、表現手法和造像題材也有相當突出的表現。宋代造像以寫實為主,以藝術的手法表現現實生活中人、物的真實特征,以世俗的審美情趣和要求來塑造佛像,目的是為了順應世俗社會。由于藝術表現的目的不同,寫實的程度自然也有所差異,宋代造像的風格和手法已完全脫離外來模式,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性和世俗社會的審美情趣。


交腳彌勒菩薩像

隋(581-618)   1950年西安市南郊塔坡清涼寺出土

彌勒信仰是印度佛教凈土思想之一,在大乘佛教中,代表著未來世界。彌勒造像最早是以彌勒菩薩像出現的,此造像正是沿襲了早期彌勒造像的形象特征。其雙腳相交,端坐于蓮臺之上。頭戴寶冠,冠前鑲嵌有寶珠,寶珠已失;面龐方圓,長眉廣目,闊鼻豐唇,額頭原有寶石鑲嵌的白毫;頭后寶繒自雙耳飄垂至雙肩;頸戴華麗項圈,身披“U”形瓔珞,垂落于雙腿相交處;雙臂上曲,均已殘斷;帔帛自雙肩經雙臂外側自然垂落;跣足,足尖觸于蓮臺;此像頭大體碩,體態挺直,具有北周造像遺風。雕刻工藝復雜,寶冠、瓔珞、項圈均有許多小孔,應為鑲嵌寶石所用。造像材質為陜西藍田所產黃花石,瑩綠剔透。1950年西安市南郊塔坡清涼寺出土。

菩薩立像

隋代(公元581—619年)刻,通高190厘米,寬77厘米,厚66厘米,1983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空軍通訊學校。

菩薩跣足立于仰蓮臺座上,身著緊身衣裙,頸帶項圈,腰配瓔珞,在腰部交結束一牌飾,并飾于流蘇下垂,帔帛繞臂下垂。此尊隋代菩薩立像頭雖殘缺,但依舊可以看出隋代佛像造型的特點。右手上舉但已殘斷,左手下垂也殘斷,形體豐腴敦實,神態典雅端莊,衣紋簡練規整。觀音衣飾的表現技法也有較大的發展,在繼承北朝直平階梯式技法基礎上,發展出表現衣質薄透貼體的陽線刻法,使人物內在的生機通過肌肉的起伏得以流露和表現出來。

菩薩立像

隋代(公元581—618年)刻,通高210厘米,寬79厘米。

傳說觀音原名“觀世音”,因唐代為避李世民名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為西方世界的上首菩薩。佛教認為他大慈大悲,遇難眾生只要念誦他的名號,他即可以應機種種化身救苦救難,普度眾生。觀世音菩薩在印度原為男像,自傳入中國后,逐漸漢化,大約從南北朝起,他的塑像也由男轉女,成為大受我國俗眾歡迎的女菩薩。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浙江省普陀山,受到民間最普遍最廣泛的信仰。

這尊觀音立像頭戴花蔓紋飾寶冠,發髻高結。面相豐滿圓潤,眉目秀美,鼻梁挺直,唇線分明,神態沉靜端莊。菩薩身著緊身衣裙,外覆披肩,頸帶項圈,胸前配飾華麗。帔帛繞臂緩緩垂下,雙腳踏于雙層覆蓮花臺之上。身上裝飾的瓔珞粗大下垂至膝部以下,菩薩右臂向上抬起,右手殘斷,左臂下垂,左手持凈水瓶。仔細看,菩薩頭部比例較大,下身較短,比例略顯失調,但刻工精細,技藝精湛,身材粗壯,給人以清新秀麗質感。

佛立像

北周到隋代之間(公元557—618年)刻,高220厘米,寬79厘米。

佛頭肉髻低平,螺發,下巴圓潤而豐滿,身體及雙腿雕刻很多的U形紋來表示袈裟的襞褶,右手殘斷,左手牽握衣角。底座為雙層覆蓮式,基座正面兩腳各有一個圓雕獅子,其中右側的已經殘損。  

觀音菩薩立像

北周(公元557—581年)刻,高266厘米,寬82厘米,底座高57厘米,2004年出土于西安市未央區崗家村。

菩薩頭戴寶冠,寶繒下垂至肩,遍身裝飾著美麗的瓔珞,像絲帶一般深垂直膝以下,非常華美。菩薩右臂殘斷,左手彎曲,菩薩面相豐潤,神情平和,雙腳踏于蓮花臺之上。

佛立像

北周(557—581)    2004年西安灞橋區灣子村出土

此佛像螺發,發上以右旋陰線刻飾,肉髻低平;面龐飽滿,廣目高鼻,雙耳垂肩;身著通肩袈裟,衣紋呈“U”形排布;軀體壯碩,小腹微隆;左手殘斷,右手握袈裟衣角。佛座為仰蓮式,前端左右兩角各雕一蹲獅。佛座四側刻有圖案。正面以界欄分為三部分,中間刻一香爐,香爐右側刻以供養人,其左手持一直柄手爐,作跪拜狀。香爐左側界格內刻一比丘,手亦持一直柄手爐,作跪地狀。佛座的其它三面刻九位神王像,從左自右依次為象神王、風神王、火神王、雷神王、電神王、牛神王、珠神王、樹神王和山神王。均做獸首人身,動作夸張,神態怪異。

張子造佛立像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刻,高238厘米,寬75厘米。

這尊佛像是釋迦佛,螺髻,頂髻稍稍突起。眉細長似彎月,雙眼微睜,鼻部殘損,雙耳垂肩。面部豐腴方圓,臉上微露笑意,給人以端莊慈祥之感。佛身著通肩袈裟,右臂殘斷,左手握持衣角,胸腹和雙腿雕刻有數道平行U紋來表示袈裟的襞褶,同時也顯得佛衣薄如蟬翼、輕柔貼體。裙擺外移,垂于腳面。整個立像比例準確,身軀高大勻稱,造型精美,雕刻技藝高超。

四方形基座上雕覆蓮,基座正面兩腳各有一個圓雕獅子,昂首伏坐,前肢伸直,兩爪緊抓座面,肌肉凸現,胸前布滿卷曲的鬃毛。右側獅眼圓睜,牙齒外齜,左側獅子一爪撫一小臥獅。基座背面兩角雕兩只相向而立的大象,其背上各有兩個赤裸著上身的象奴。

基座正面刻發愿文,余三面雖然均刻有界格,但未刻字。正面發愿文20行,每行12字,加上尾題為21行,共245字。其中尾題寫到:“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七月廿一日建。”我們知道,北周存在僅有25年,但在佛教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目前發現的大型立佛數量很少,有明確紀年的更少。所以這尊佛像基座上的發愿文,可以說是彌足珍貴的,它不但告訴我們這尊佛像準確的雕刻時代,還可以作為北周佛像斷代的標準型佛像之一。標準佛像可以起到標尺的作用,對佛像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佛立像

北周(557-581)    2004年西安市灞橋區灣子村出土

此佛像呈站立狀。身材健碩寬博,姿態端正挺直;佛頭肉髻低平,面龐方正,細眉廣目,鼻挺直,人中兩側刻有兩縷胡須;身上內著僧祗支僧衣,外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腰束帶于腹部打結,呈倒“U”形垂于外層袈裟上,帶端有流蘇掛飾;內裙垂直腳面,裙擺向外。佛右手平肩前伸,施無畏印;左臂向上曲臂,左手握袈裟衣角。此佛像為“長安樣式”的代表。另外,佛像身體殘留有朱砂顏色,說明當年佛像通體應為貼金敷彩。原佛座已佚。2004年西安市灞橋區灣子村出土。

佛立像

北周(557—581)    2004年西安灞橋區灣子村出土

此佛像螺發,頂髻稍突;面龐趨方,神情慈祥;著通肩大衣,領口呈圓弧形,袈裟衣紋從左胸向下呈放射狀長弧線,內裙裙擺呈喇叭狀向外伸展。右手殘斷,左手握袈裟衣角。佛座四邊刻有刻畫。正面居中浮雕一香爐,兩側各有一比丘跪拜,其外側又浮雕兩天王。佛座左側線刻兩音樂天和一歌舞天,一音樂天手持篳篥吹奏,一音樂天懷抱豎箜篌作彈撥狀;歌舞天雙手伸向左上,作舞蹈狀。佛座右側線刻三身伎樂天,左側兩身一懷抱曲項琵琶,一腿上橫放箏,均作彈奏狀;右側伎樂天作舞蹈狀。佛座背面線刻兩伎樂天,戴花冠,佩項圈,寶繒垂肩。一為雙手持排簫,另一為雙手握笙,作吹奏狀。兩伎樂天中間刻一寶瓶,瓶內插蓮葉,中豎一花,上托火焰環繞的寶珠。

佛立像

北周(公元557—581年)刻。青石質,高178厘米。

佛為方圓臉型,眉毛細長上挑,眼睛微睜,平視前方,頭上肉髻低平,螺發,下巴圓潤而豐滿。外穿袈裟,領口呈不規則U形,右臂上抬前伸,施無畏印。左臂屈于腹前,左手牽握衣角。胸及腿部以數道弧線表示衣飾,顯示出袈裟輕薄的質感和佛的身軀輪廓。佛座為雙瓣覆蓮式,蓮瓣肥碩飽滿,上面殘留著彩繪的顏色和涂金的小花朵。在基座的四角雕刻四只獅子,座前兩側是兩個蹲獅,座后兩個是臥獅。

金剛造像

唐代(公元618—907年)刻,通高71厘米,1959年西安市東郊安國寺遺址出土。

金剛造像呈現忿怒像,發似火焰,雙牙上出,怒目前視。上身袒露,肩搭帔帛,右手高舉金剛杵,左手已斷裂,赤足坐于巖石狀的基座上,作金剛降伏夜叉的形象,令人望而生畏。從整座造像來看,古代雕刻家準確地運用了刀筆,充分掌握了人物形象的比例,在造像的精神氣質上把握的適度合理,并且運用夸張手法,突出肌肉,更加鮮明的彰顯出金剛力士的威猛氣勢。

金剛力士,意為堅固力士,是具有巨大力量的印度古神。金剛,即礦物中最精最堅之金剛石。以金剛所造之杵為金剛杵,為古印度兵器,后逐漸演化為密宗法器。

在中國古代的傳說中,金剛是守護四極的天神,女媧補天后,天地為了不讓四極折斷,派了四名金剛力士守衛,世稱“四大金剛”。據說,每個兇神惡煞,身長三十丈,力大無窮,一切妖魔鬼怪都怕它,所以才把天給保住了。

寶生佛造像

唐代(公元618—907年)刻,通高67.5厘米,寬40厘米,為白玉石貼金造像,1959年西安市東郊安國寺遺址出土。

寶生佛又作寶生如來,是印度密教金剛界五佛之一,藏密五方佛之一。通稱為南方寶生佛,或南方福德聚寶生如來。它是唐代長安密教的遺物,如此高大的馬座寶生佛的發現,意義重大。由此推知,當年安國寺可能不只單獨供奉一尊寶生佛,依據密教教理的描述,應供奉以大日如來為首的阿閦佛、寶生佛、不空成就佛、阿彌陀佛及其眷屬諸尊, 但可惜年代久遠,已是散失不全了。在密教里,寶生佛也是在修法時觀想的佛陀之一,象征大日如來的平等性智,也代表修行之德與福聚之德,能滿足眾生所求的本愿。 

造像身披袈裟,端身正坐,佛像左手握拳,持衣角置于胸前,右手向外展開,而無名指、小指稍屈,其余三指舒展,可能施與愿印,結跏趺坐,安靜的坐在七匹臥著的翼馬馱負的蓮臺之上。佛像偏袒右肩,雖然佛像頭部與駿馬的頭部均已殘損,但仍可看到整體造型的精致華美。雕刻刀法的洗練精湛,是一件具有高超藝術價值的作品。

馬在佛教中常用來比喻眾生的心念,即是指心意馳放不定,如風中狂奔的野馬;馬也比喻眾生的根機四種分別也比喻佛陀的相好。

馬頭明王像

馬頭明王又作馬頭觀音,以觀音為自性身。此像為三頭八臂形象。三頭均束發、戴天冠,冠中有化佛;三頭后有圓形頭光,頭光中間有馬頭,馬頭殘缺,僅剩脖頸;三面呈忿怒相,主面獠牙上翹,二側面為童子相。火焰紋大背光。明王袒上身,帔帛從頭后經腋下盤繞,呈飄動狀。八臂中的中間手當胸結契印,右側上手舉斧,中手持念珠,下手作與愿印;左側上手持棒,中手持凈瓶,下手持蓮蕾。雙腿結游戲坐姿。臺座為仰蓮與巖石相結合樣式,是密教的典型特征。1959年西安市安國寺舊址出土。

不動明王像

               

唐代(公元618—907年)刻,通高62厘米,寬43厘米,1959年西安市東郊安國寺遺址出土。

不動明王,發垂披肩,愁眉瞠目,現大忿怒相,偏袒右肩,上衣斜披,下著擺裙,右手持劍,左手提索,造型特殊,顯示此不動明王更具積極性與行動力。

不動明王,謂之不動使者。不動,乃指慈悲心堅固,無可撼動。明,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駕馭一切現象者。不動明王為一切諸佛教令輪身,故又稱為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之主尊,呈現為忿怒形,降伏一切惡魔之大威勢明王。不動明王的降魔時示現的忿怒身,是對那些頑固不化、執迷不誤、受魔障遮蔽的眾生而變化的,以喝醒眾生和嚇退魔障。在五方佛示現的五大明王中,不動明王居首位。其誓愿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不動明王身相亦有二臂,四臂或六臂的, 藏密崇奉的多為二臂像。腰圍虎皮裙,三眼紅圓。右眼仰視,表示能捆住天子魔;左眼俯視,表示燒毀龍魔和非天;額眼平視,表示降伏夜叉和羅剎。脖子上掛著一條蛇,表示消除根本煩惱,以五骷髏及不動佛為飾,表示掃除一切惡障。右手高舉著龍劍,左手拿金剛索。造像的忿怒相,也是大慈悲的顯現,就如同父母對其頑劣不化的子女,以忿怒方法予以調教,其動機是“慈愛”而非毀滅,因此可以說,比起祥和寧靜的形象來,更具慈悲力。右手持的劍,非一般的刀劍,乃是智慧之劍,能斬斷煩惱之根,左手所提羂索,是用來捆綁一切惡魔。

降三世明王像

降三世明王為密教五大明王之第二,即五部中金剛部之教令輪身。因“貪”“嗔”“癡”而謂三世,降服之,故云:降三世。此明王像為三面八臂形象。三面均帶忿怒相,猙獰可畏,雙眼圓瞪,嘴邊兩顆牙齒外露上突。主像束高發髻,髻上有一小化佛,頭后配圓形頭光,身后為火焰紋背光。八臂中中間兩手結契印;右邊三手從上至下分別持金剛鈴、寶劍和箭矢;左邊三手從上至下持三叉戟、弓和金剛索。造像袒上身,飾有項圈、瓔珞、臂釧、手鐲、帔帛等,帔帛環繞雙肩;下身著長裙;此明王結半跏趺倚坐于巖石座上。據《仁王經儀軌》《降三世成就深密門》等書記載,降三世明王身帶青色,四面為青色、黃色、綠色及紅色。1959年西安市安國寺舊址出土。

文殊菩薩像

                   

文殊菩薩是智慧的化身。此像結跏跌坐于束腰仰蓮臺上,臺下為刻海石榴及壺門圖案的底座。發髻高束,冠正中有方形寶石;頸飾項圈;臂有臂釧、手鐲;肩搭帔帛,繞臂飄動;左手持長莖蓮,蓮莖伸長于菩薩脖頸左后側,蓮莖上生蓮花,花上承經篋;右臂上曲,右手殘缺。其左手手指動態的刻劃與面部神情的表現,都極其傳神高妙,相貌秀麗,姿態生動,精雕細琢,不失典雅。1959年西安市安國寺舊址出土。

田良寬造像碑

北魏正始至延昌年間(504—515)

此為佛道合一造像碑。四面雕刻,每面均開一龕,龕內有一主尊像,碑陽與碑左側面為道像,碑陰與碑由側面為佛像。碑陽道像戴山形冠,面龐瘦長,額頭有白毫,唇上刻有胡須;脖頸刻“三道”紋;身著雙領下垂式道袍;雙腿結跏趺坐,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上,右手持雉尾。其左右兩側雕兩脅侍。這些特征均說明道像是對佛教造像儀軌的模仿。龕楣為屋殿式,上有一獸頭,呲牙怒目。獸頭左右上方又各刻一仙鳥,嘴銜芝草相對而立。造像碑四面均雕有文字,內容為捐資刻像人的身份、姓名及發愿文。

朱奇兄弟造像碑

豎長方形,北魏延昌元年(公元512年)刻,1959年華縣瓜坡支家村出土。
       碑陽上部開一龕,內刻一佛二菩薩,龕楣為尖拱形。龕下平刻雙獅、二供養比丘、供養人。中下部有發愿文3行:
       中軍將軍武都太守朱雙熾
       延昌元年七月十五日
       朱奇兄弟三人等為父母造石像一區
       兩旁刻多個供養人像。
       碑陰龕同碑陽,亦為尖拱形,造一佛二菩薩。佛結》跌坐,施無畏印和與愿印,著通肩衣。佛與菩薩面相方長,頸為長圓柱形,造型頗為獨特。龕下部中間為香爐,左右刻二象,外側再刻二護法獅。下半部刻兩層供養人像和榜題。
       碑側主要造像為兩小龕,上龕為一坐佛,下龕為二像對坐,其一為思維菩薩,另一像
       左手下撫,右手似上舉(殘斷)。兩龕之上為淺浮雕八尊小坐佛,龕下為供養人像和姓名。
       碑右側有三層龕,上為坐佛龕,中為立佛龕,下龕內雕有一尊道教老君坐像,著交領長袍頭戴道冠、下蓄長須,雙手持扇置于腹前。龕上還刻有四尊小坐佛像。像左為供養人榜題:道像主奉朝請寧時將軍朱安興;像右榜題為:妻孫先女。
       從造像碑四面的文字內容看,這是北華山太守朱奇、帳內都督朱山埠、將軍朱安興等兄弟三人及家眷為父母敬造的石像。碑陽,即有發愿文的一面,為朱奇所造,兩面碑側分別為朱安興和朱山埠造。其中因朱安興崇信道教,所以在一面碑側雕鑿有一個道龕,不僅反映了在朱氏家族中佛道兼信、以佛為主的現象,也代表了當時信仰和造像的趨勢,即佛道互容。可見,不同的宗教信仰又因家族的血緣關系而得以和睦相處。

朱法曜造像碑

四面造像,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刻,1959年出土于陜西華縣瓜坡。
       碑陽上端為千佛龕,共四排,各刻十像。中部開上下兩龕。上龕為倚坐佛像,施無畏印和與愿印,帔帛交又于胸腹間,有項飾,應是表現成佛的彌勒。左右為脅侍菩薩,分別持蓮蕾和變形寶珠。下龕坐佛為釋迦佛,結半》趺坐,施無畏和與愿印,著雙領下垂袈裟,二脅侍菩薩與上龕同。這兩龕左右分別又開四小龕,其中最上端的左右小龕分別是帔帛交叉的彌勒像,下面三龕(左右共六龕)是雙坐佛,為釋迦佛和多寶佛。下部是供養人像,中間是兩位主要供養人,下排為騎馬出行圖。
       碑陰主要為千佛造像,共十七排,每排十像。千佛之下有供養人題名及發愿文,有沙彌、比丘等人。發愿文為:“檀越主朱輔伯……大代普太(泰)元年七月廿三日。像主比丘僧為一切法界眾生造二百一十五軀石像。”
       碑兩側均刻千佛龕,分別有35龕和25龕。

朱黑奴造像

 四面造像,北魏時期(公元386—534年)刻,1959年出土于陜西華縣瓜坡支家村。
       造像碑共雕大小佛、菩薩近百尊。正背兩面均作三層大龕,主像為一佛二菩薩二比丘和一佛二菩薩。龕楣作折拱形,以飛天為裝飾。佛像高內髻,面相瘦削秀麗,雙眉彎如新月,眼角細長。雙手作說法狀,盤膝而坐,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裙呈重疊式,經佛座長長垂下,線條簡潔,似有飄動之感。菩薩面相多如佛,裝飾絢麗,富于變化。四周小佛均為龕式坐像。造像下部線刻寶供和銘文,中有“像主朱黑奴”等供養人姓名,因此稱《朱黑奴造像碑》。整個造像布局合理、構圖和諧,與《未輔伯造像》同坑出土,風格類似,是北魏晚期作品。

茹氏一百人造像碑

                              

四面造像,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

  碑陽上部開龕,龕內造像頭戴道冠,著雙領交襟袍,右手執扇,左手施與愿印,下顎留有長須,神情嚴肅,兩脅侍以陰刻手法立于龕外兩側。龕楣內刻卷葉瑞草,兩側陰刻飛天。佛龕上部刻有舞動交纏的游龍,其間刻有鷹、兔、羊等動物紋飾。龕左、右上角的圓輪內分別雕刻蟾蜍、金烏形象。龕下有香爐,香爐兩側及碑陽下部均刻有供養人和榜題。
       碑陰開孟頂龕,下掛帷帳,龕內雕有菩薩坐于大象背上,左右各刻有大象的頭部。菩薩頭戴花冠,額有白毫,著雙領窄袖衣裙,腰束寬帶,衣帶下垂著地。雙手緊握牽象的韁繩,下著褲跣足踏于山巖上。兩脅侍均已殘缺不全。龕左上刻一只鸚鵡,下刻一只公雞;右上刻有鳳凰,羽毛豐滿欲振翅高飛。龕兩側懸掛兩甬鐘。龕下鐫刻五排供養人。
       碑左側為圓拱龕,龕內刻天尊,著交襟道袍,寬帶束腰,下為魏碑體發愿文。
       碑右側上為尖拱龕,龕楣飾火焰紋,龕內跌坐一佛,著雙領下垂袈裟,右手施無畏印。下雕兩獸,一作走動狀,一伏于地,民間色彩濃郁,其下為五排供養人。
       從發愿文我們可以看出佛道并存的特點,一方面宣揚抑佛揚道的“老子化胡”說,同時又有佛教彌勒龍華三會的內容,反映了北朝時期關中地區佛、道二教即相互斗爭又兼容并存的復雜情況。華龍三會是指彌勒佛將來在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道,開三番法會,度盡上、中、下三根的眾生。

造像塔節

                         

北魏景明二年(501)      1949年西安市北郊查家寨出土

這是一件造像塔中的一節,多件造像塔節上下重疊而構成造像塔。此造像塔節為四面造像,每面各開一龕。現以有發愿文的一面為第一面,順時針方向排序。

第一面:龕中主尊佛像雙手施禪定印。頭頂肉髻飽滿高聳,發髻呈水波紋狀,額頭有白毫,面龐豐盈,雙耳垂肩;上身內著僧祗支佛衣,外著半披式袈裟,衣紋為凸起加陰線刻;雙腿結跏趺坐于力士和雙獅托舉的臺座上;佛像左右兩邊各雕一脅侍菩薩,腳下有力士托舉;背光雕火焰紋、小化佛和連珠紋;龕楣雕四組小龕,龕內各雕三尊坐佛;兩側各開五龕,每龕均雕二佛并坐;左右下角各有一護法獅,兩獅之間刻有“景明二年歲次”等發愿文。主尊佛像健陀羅風格明顯。

 第二面:龕中主尊佛像著雙領下垂式袈裟,結跏趺坐。發髻以旋渦紋、水波紋雕飾,面帶微笑,雙耳垂肩;左手施與愿印,右手施說法印;袈裟呈“V”形衣紋下垂覆搭于臺座;其左右兩側各有一脅侍菩薩,雙手捧蓮花站立于蓮花臺上,蓮花臺被小鬼、力士托舉;佛像身后背光飾有火焰紋、連珠紋、化佛和蓮瓣紋;龕楣及左右邊均刻小坐佛;龕下雕有力士、怪獸做托舉狀。左右下角各雕一窣堵坡。

第三面:龕中主尊佛像結半跏趺坐于須彌座上。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凸起,以陰線加刻;頭部螺發,肉髻高聳;左手施與愿印,右手施說法印;身后背光有飛天、連珠紋和火焰紋;佛像兩側各有一觀音菩薩手持凈瓶立于蓮臺上;尖拱形龕楣刻有十五尊坐式化佛,上有刻若干化生童子像;左上角雕有一思維菩薩;佛龕左右兩側各雕四尊小坐佛,坐佛下各有一力士。佛龕之下是一排供養人形象。

第四面:龕內佛像及左右脅侍與第二面相同。主尊佛像左右裳裙角各刻有一禮佛信徒,做跪拜狀;龕楣有一尊小坐佛,刻有化生童子像;佛龕左右兩側邊各雕五尊小坐佛;龕下中間為一做托舉狀力士,力士左邊為一雷神王,右邊為一風神王;龕下左右下角各雕有一窣堵坡。

此造像塔節四面佛像均帶有較為明顯的犍陀羅造像風格。雕飾華麗,刻畫細膩。其中,對神王像和禮佛信徒的表現,體現出佛教與民間信仰相結合特點,反映出佛教漢化過程中的信仰變化。

呂建崇造像碑

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刻,沙石質,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出土于甘肅秦安縣城南十里的鄭家川,1954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造像碑由碑首和碑身兩部分組成,碑首陽面為四條蟠螭纏繞式,碑額中下部開小龕,內雕一佛,發髻扁平,面相豐頤,身披袈裟,結》趺坐于方形臺座上,袈裟自然垂落于臺座前;碑陰楷書刻“建崇寺”三字。
       碑陽龕楣上方有比丘頭像和飛天,龕內為一佛四比丘二菩薩。主像結踟跌坐于方形臺上,座側有兩獅子;四比丘著交領袈裟,神情各異;菩薩身體微側,頭戴花冠、面龐方正。下方為題名共16行,滿行14字,有界格,楷書。
       碑陰上部開龕造佛,下部為發愿文。龕頂部并排刻七個圓拱小龕,內有佛像。下為帳形龕榻,龕楣兩側為龍形動物。龕內為一佛二比丘二菩薩組合,佛雙日微閉,著褒衣博帶式袈蚡,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下垂執袈蚡一角坐于蓮臺之上;二比丘面目清秀,立于佛兩側;二菩薩,寧靜持重,頭戴花冠,均手執蓮蕾,立于佛身旁。下部發愿文豎16行,橫行11字,有界格,楷書。
       碑側一面線刻有(菩提)樹一棵,樹下一比丘,著交領袈蚡,下有題名。另一側無內容。
       碑側一面線刻有(菩提)樹一棵,樹下一比丘,著交領袈蚡,下有題名。另一側無內容。
       這座造像碑為北周時期的作品,在風格上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佛像肉髻低平,頸短肩寬,面相豐滿,體態壯碩,衣紋較為寬疏,與面相清瘦,高肉髻及衣紋緊密的北魏造像有明顯差異。

千佛造像碑

                                           四面造像碑,隋代刻(公元581-618年)。
       造像碑呈豎方形,浮雕四面多龕千佛造像。正面上部為滿飾祜珞束慢拱龕,雕鑿精細繁麗而不顯得瑣碎紊亂,帷幔的掛鉤束帶呈條理順暢的褶皺,給人以輕盈飄動之感。龕內作六階形大小不等的小龕,佛與供養菩薩均表現出肅穆之美。背面與兩側雕多層佛龕,人物表情生動,神態安詳。為隋代中的精品。

邑子六十人造像碑

四面造像。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刻。1960出土于陜西富平縣小學,同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碑陽主龕造坐佛像,施無畏印和與愿印,高內慢,刻波浪紋,左右各一尊脅侍菩薩。龕下左右各刻一護法獅,左獅背上騎乘一胡人。龕楣為圓拱形,上有尖拱形火焰紋。龕下為四排供養人形象,榜題大部分為呂姓。
       碑陰圓拱形龕楣上刻屋字形,造像為道像,天尊頭戴道冠,著交領束腰長袍,左手撫膝似作與愿印,右手執扇于胸前,長髯垂至胸。左右各一位戴冠的脅侍真人,龕下亦有二獅,獅背騎有胡人。龕側刻有“邑師李元安”的形象及榜題。龕下刻五排供養人,有“但官”、“侍者”、“典錄”等職,邑子以呂姓居多。
       碑右側上部開一龕造交腳菩薩像,中間供養人有呂、胡、李等姓,下部為長篇發愿文,約200余字,有“熙平二年歲次丁西五月”等文字內容。
       碑左側上部開一方形龕,造道像一尊,頭戴道冠,著交領束腰衣,雙手合于腹前,長髯下垂,雙耳至肩。龕楣為屋形。龕下為供養人,計有“道士呂陽”、“道士呂榮孫、”“邑子呂叔與”、“道士李丑奴”、“輔國將軍武都太守李元安”等。
       此碑四面造像,碑陰、碑陽各為佛、道,兩側亦為佛、道平均分配。佛教徒以比丘和弟子稱,道教徒以道士和邑師稱,一般供養人則統稱邑子,不分佛、道。從姓名來看,此碑是一塊以呂氏家族為主的造像碑,而家族中佛、道信徒都有。造像風格較為特別,佛、道像的頭部十分頎長,佛龕為火焰紋,道龕為屋形,但道像的樣式與佛像十分接近。供養人形象清瘦,應當是北魏遷都洛陽后受南朝文化影響的結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山西博物院——6.《佛風遺韻》
福利來啦!故宮特展“梵天東土,并蒂蓮華”全景虛擬展覽隨時看
古都鄴城千佛出世,極盡石雕之美,贊嘆古代工匠的技藝神話
北魏時代的佛造像,鮮卑人粗獷性格中的溫柔
梵天東土 並蒂蓮華——故宮造像特展中國篇漫談
甘肅省博物館之一甘肅佛教藝術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娱乐| 郑州市| 山丹县| 鞍山市| 彭州市| 日照市| 南召县| 永胜县| 松溪县| 文登市| 从江县| 武威市| 公主岭市| 辛集市| 无锡市| 泸溪县| 西乡县| 蒙山县| 莱西市| 筠连县| 洪洞县| 义马市| 台前县| 宝山区| 屏边| 辉南县| 兴国县| 牟定县| 治多县| 油尖旺区| 阿城市| 安徽省| 巫山县| 锡林郭勒盟| 塔城市| 左贡县| 礼泉县| 克拉玛依市| 水城县| 肥城市|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