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政*治核心要點(二)
三、文化傳承:(7條)
1.傳統文化適應時代變遷,對社會經濟發展起推動作用
2.繼承和發展關系:繼中發,發中繼,自覺成為文化傳承者享用者。
3.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 (制度更替、科技、思想、教育)
社會制度更替,批判舊文化提倡新文化,有力地促進文化進步。
★科技進步是促進經濟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使傳播手段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
思想運動是社會變革的先導,促進文化自身發展。
★教育是個人素養提升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
4.傳統文化特點(繼承穩定民族):繼承性、相對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
5.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6.要發揮積極作用,克服消極作用. 反對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的錯誤做法。
四、文化創新:(6條)
1.原因 (1)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的必然要求。
(2)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
(3)文化創新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4)推動文化內容形式、機制體制、傳播手段創新
2.途徑:根本途徑是立足社會實踐,基本途徑是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吸收國外優秀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3.主體是人民群眾,關注人民根本利益,滿足人民文化需求。
五、文化精髓:(10條)
1.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和包容性的特點。
2.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偉大的創造,奮斗,團結,夢想精神。
3.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民族繁榮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紐帶支柱動力魂)
4.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5.中華文化可以增強各民族認同感歸屬感,體現深厚文化底蘊和強大民族凝聚力。
6.原因: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系各民族團結統一,激勵中華兒女奮斗(作用)
7.特點: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8.★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提高綜合國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增強民族自信。
9.民族精神是我們堅定中特社會主義道理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底氣。
10.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六、文化強國:(10條)
1.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的引領作用。
2.提高辨別不同性質文化能力,大力發展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大眾文化。
3.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4.★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彰顯文化自信的力量。
5.堅持馬克思主義,增強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6.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7.★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道德,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
8.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育擔負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9文化自信原因:是關系國家民族前途命運強大力量。事關國運興衰民族精神的獨立性。
10自信來源:來自對時代發展潮流、中特實踐,對自身文化價值、自身文化生命力堅定信念。
怎樣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
①通過一定物質載體,營造文化環境和活動,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②通過文化交流,借鑒吸收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③通過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始終保持中華文化的民族性。
④推進文化創新,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時代性。
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中華文化的力量,增強文化自信。
⑥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領導權。
⑦堅持核心價值觀,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綜合認識教育(科技)的作用★★
①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展示文化的力量。
②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發展。
③教育是文化傳播重要途徑,促進民族文化交流。
④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在人的教化與培養上始終扮演重要的角色。
⑤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
必修四 29條
1物決意反。
意識作用:
①認識世界(目的計劃,選擇創造)
②改造世界(正確推動,錯誤阻礙)
③調控生理。
方法從實際出發,重視意識作用。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有相對獨立性(先進推動,落后阻礙)。
3★價值觀作用:
①對認識改造世界活動有導向作用;
②是人生的向導。
4★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先判斷后選擇。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規律,
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立場(最高價值標準)。
5★創造價值:
勞動奉獻,個人社會相統一,砥礪自我。
6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基礎),認識反作用(正誤)實踐。
7★普特:普寓特,特不離普。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做到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
8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9群眾觀和群眾路線是各項事業勝利的保證。
群眾觀:相信人民群眾,全心為民服務;向人民群眾負責,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根本領導方法工作方法,其內容是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群來群去。
10群眾路線是我黨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11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動力。
12矛盾是對立統一。屬性:同一,斗爭
13主矛次矛:主決,次從,雙方依影轉。抓主理次。
14矛盾主次方:主方主導,事物性質主要是由主矛的主要方面決定,雙方依斥轉。重視主方,不忽視次方。
1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16一切從實際出發。尊規、發主、二結合
規律是固本必穩的聯系。是客觀普遍,不創不滅。要按規律辦事。
實踐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17真理:客觀、條件、具體。追求真理:反復、無限、上升
18聯系:普、客、多。
19整體部分:整體統率,部分影響。關鍵部分甚至起決定作用。二者都要重視。
20系統優化方法:整、序、優,綜合思維認識事物。
21發展實質:前進上升,新生舊滅。方法用發展眼光看問題,促進新事物發展。
22前光道曲:前途光明要有信心,道路曲折要做好準備。
23量備質果:總從量變開始,量變是準備,質變是結果。重視量變促成質變,堅持適度原則。
24辯證否定實質:揚棄。本質是批判、革命、創新,要做到三敢(突破陳規,破除落后,尋找新路)
25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生產力生產關系思想)
26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略)
檢查下自己認全沒有
必修一、與企業有關的常用金句:
1戰
2資
3市
4降
5生
6創
7就
8調
9實
10進
11對
12拉
13供
必修二 主體(公民、政府、黨)
主體:國家人民(公民)★10條
1.性質:
2.特點:
3.權利:
基本的
基礎和標志
方式,表現
4 義務:
5.原則:
6.途徑:
7.要求:
主體:政府 ★8條
1、性質:
2、職能:
3、作用:
4、宗旨:
5、原則:體現在
6、理由
(1)根本原因
(2)必要性:
(3)意義:
7、堅持:
8、決策:
①完善
②增強
③確保
主體:黨★ 11條
1.來源:
2.地位:
3.特征;優勢;力量;意志
4.性質:
5.宗旨:
6.執政方式:
7.領導方式:
8.指導思想:
9.執政理念:
10.三大作用。
11.如何領導?
(1)政治站位,提高認識;
(2)遵循規律,穩中求進;
(3)開放包容,回應民眾;
(4)自身建設,提高水平。
必修三
一、文化作用:社會-育人(12條)
對社會的作用
1.力量,影響。
2.先進,落后。
3.影響交融
4.二個越來越重要。
5.方向保證、動力、智力。
6.產品,載體
7.創、獲、享
8.相對獨立性
對人作用(育人)
1來自于 ①環境 ②活動
2表現在 ①交往
②實認思
3影響的特點:
4.塑造人 ①豐;②增;③促
三、文化傳承:(7條)
1.適應,推動
2.關系:
3.影響因素
更替,批判,促進。
★科技是。根本變革。
思想先導,促進。
★教育是基石,基、先、全作用。
4.傳統文化特點
5.態度:
6.發揮,克服
7.反對
五、文化精髓:(10條)
1.特點
2.內涵:
3.紐支動魂
4.體現
5.增強,體現
6.原因:
作用
7.愛特點:
8.★弘揚
9.底氣
10.構筑,指引。
六、文化強國:(10條)
1.引領作用
2.辨別,發展
3.統一
4.★推動__轉化和__發展,彰顯
5.主導權和話語權
6.內化,外化
7.★挖掘,結合。
8.培育
9自信原因:
10自信來源:
教育(科技)的作用★★
①
②
③
④
⑤
必修四
1物意
2存意
3★價作用:
4★價判選
5★創造
6實認
7★普特:。
8主體,創造者
9保證
群眾觀:
群眾路線:
10群眾路線意義
11源泉動力。
12矛盾含義
13主次矛:
14主次方:
15具問具析。靈魂。基礎,關鍵。
16創新
17從實際出發
18實踐特點
19真理:
追求(認識)真理:
20聯系:
21整部:
22系統優化:
23發展實質:
24前光道曲:
25量備質果:
26辯否實質:本質:
27創新
28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必一,經濟 (要有總分的思維)
一,遇到圖表題時:
1橫向看差距(誰比誰多了提高了)
2縱向看發展(誰比誰好了)
3別忘了注解(將注解小字概括抄有分)
4將上述點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