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框架如何序列化、具體化、校本化
文 | 唐彩斌
《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16年第7-8期合刊《變亦有道——今日之學校課程建設》專輯,集結專家觀點和全國各地經驗精粹,專家們的真知灼見蘊含著理性的光芒,各地學校的經驗充滿著鮮活的思想,促進并推動著我們持續改革的力量。
這一年,作為基層課改工作者,我們最關心的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的塵埃落定。要讓素養真切地發生在孩子身上成為一種素質,要走的路還很長。從基層學校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必參與到理論層面的研討與批判,而應該更多地用實踐來豐富和建設,需要做的是:實踐、實踐、再實踐。
首先需要序列化。
現在已公布的總體框架,相對來說比較宏觀,是基于國家層面的,考慮到各民族各地區各年齡階段的學生群體。下一階段,需要各學段、各學科提出更為具體的核心素養指標,讓核心素養的描述按照一定的序列呈現,讓不同學段、不同學科有不同的側重。比如同樣都是“人文底蘊”,對于小學和中學來說是不一樣的,對于小學一年級和三年級來說也是不盡相同的。有時,我們容易創造一兩個課程改革的個案,也能感受熱鬧喧騰的校園活動場景,但作為教育者更需要理性思考課程發生發展的內在機理,只有序列化為某一個不同年級的目標,素養的宏大目標才會一步步達成,不至于在同一水平徘徊,更不會以課程改革的名義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做一些無教育意義的事情。
其次是具體化。
一線老師忙于教學,沒有精力也沒有時間來探討——這個素養為什么要這樣描述。更多的老師就想知道:我們需要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形成這些素養?要讓千千萬萬的老師在各自的學校和不同的課堂,都能把國家要求的核心素養貫徹落實,只有把素養“具體化”,具體到老師可學習、可操作、可執行、可評測,讓老師們知道是通過什么課程內容什么教學方式達成。只有這樣,“素養”才不只是一紙空文,而是直接指導老師教學行為的準則。缺少了富有人文積淀的活動,培養不出具有人文情懷的孩子;沒有探究機會的課堂,培養不出富有科學精神的孩子;一個不倡導民主自由的氛圍,培養不出樂學善思的孩子;一個悲觀消極的教師,培養不出樂觀向上的孩子;沒有親歷過擔當活動,培養不出富有責任感的孩子;只注重紙上談兵的課堂,培養不出能夠實踐創新的孩子。
最后是校本化。
國家核心素養框架肯定難以顧及學校的特點和學生的差異,“最了解你們學校學生情況的是自己學校的老師”,只有將國家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框架校本化,才更有利于學校踐行基于素養本位的課程改革。基層學校沒有必要另外提出自己學校的核心素養框架,而是應當將國家學生核心素養實現校本化實施、校本化表達。校本化的表達與實施,需要鼓勵每一個教師參與其中,每一位老師都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詮釋“在核心素養的理念下我的教育教學行為發生了怎樣的一點點變化”。
事實上,很多做法,即使在沒有提核心素養的年代也已經在做,不是今天提核心素養我們才開始關注核心素養。教育向來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只有當老師們的話語體系和日常教學行為與核心素養的話語體系對接后,日常的教學行為轉譯為某一個核心素養的時候,老師們才會在實際教學中付諸實施,才會從學習領會轉變為自覺行為。唯其如此,素養本位的課堂才會更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作者系杭州市時代小學校長,本文原載于《中國民族教育》2016年第12期)
公眾號:zhongguominzujiao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