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是大人的父親 |
2011-05-25 閱讀(251 每個小孩都是大人的父親。在成長方面,小孩就好比樹根,大人就好比樹干和樹枝,與其說大人比孩子高大勇猛,不如說大人都是孩子孕育出來的。從童年出發,我們都在世間百態中迷路。無數次的艱辛,無數次的波折,無數次的改變,已經是大人們忘記了自己,失去了自己,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大人們就會有一種深深的惆悵和無邊的孤獨。對很多大人來說,生活就是一片荒漠,因為他們的內心已經荒漠化了,內心深處扎滿了仙人球和荊棘。歲月的力量是可怕的,磨掉了大人們的智慧和信仰,還有曾經的美好,磨掉了大人們的語言天賦,大人們總是說著一些模棱兩可的話,含糊不清的表達,嘈雜的交談,雜亂無章的表情和空洞的笑容充斥在他們的生活之中。 曾無數次回眸,曾經的那個孩子到哪里去了?耳邊仿佛又傳來了汽笛聲和水手的笑語。一次次的迷失,一次次的尋找,一次次在荒漠上喟然長嘆,一次次在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中手足無措,仿佛就已經成為了生活的全部。但生活全然不是這樣的。佛經里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年輕人很想干出一番事業,很早的時候就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到外面闖蕩。他走過了很多地方,經歷過了很多事情,遇到了很多挫折,最終一事無成,淪落為乞丐。一天傍晚他在一家旅店旁邊餓的昏倒在地,店老板救了他,給他吃飯,然后給他洗澡,換新衣服的時候店老板驚叫了起來,這個年輕人身上有一塊痣,跟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很像。他們細談了之后,終于相認了,抱在一起痛哭。父親把自己經營多年的旅店還有自己的財產交給了兒子,后來兒子在本地娶了老婆,一家人過著快快樂樂的日子。佛經上解釋說,那個父親并非現實中我們的父親,而是我們進入社會之前,沒有被社會污染,圓滿無礙的自我本性,也就是童年的時候就具備的圓滿法性。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找不回這個法性,在世態沉浮中漂泊無依,最終客死他鄉。從輪回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無法鎮守住自己的法性就無法在歷次的輪回中積累的自己福德,隨波逐流,遠離福地,從而進入一種惡性循環,這里恰恰就是幸與不幸的分界線,這種隱性的信息會隨著遺傳基因不斷傳遞下去,就構成了參差不齊的生活。當今社會的亂象,惡性治安事件頻發,其總根源就在于中國人的集體意識偏離了最初的方向,走入了歧途,進入了一種無序的、隨波逐流、六神無主、瘋狂無依的瘋魔化狀態。個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如果沒有堅韌的意志和一定的慧性,必將被社會同化,跟隨集體意識悄然前行。而推動集體意識和社會文化前行的恰恰是其背后的集體無意識,也就是國人的法性,這個法性的延續點恰恰就是已經失去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的人際、倫理關系。 大人自以為已經成熟了,其實是“可恥”地成熟了。很多人都意識到了所謂“成熟”的可恥性和無奈性,然而不得不為之。真的就成熟了嗎?未必!無非就是被社會同化了,內在充滿了心機城府,經常想著怎么害別人,怎么看別人的笑話,怎么樣和別人攀比,怎么樣使別人不如自己,怎么樣遏止別人的上升渠道,怎么樣滿足自己的虛榮,怎么樣給別人制造麻煩,好在這個時候比別人更順利。所以很多時候大人們在互相罵架的時候說,某某某就是禽獸,那簡直是侮辱了禽獸,禽獸吃飽了就安生了,人吃飽了卻不一樣。 看看幼兒園的小朋友,我們都應該汗顏:小朋友之間也有矛盾,但卻沒有大人們之間的冷酷和變態,往往吵架或者打架了之后很快就和好了,大人卻不一樣,大人們要相互報復,相互傷害,找準機會就想致對方于死地;小朋友之間也有拉幫結派的,但那往往是在玩游戲,幾天下來異邦的人也會走在一起,異邦的人出了事,相互之間也會關心照顧,大人們卻不一樣,大人們之間的拉幫結派的時候,完全是一副奴才相,總是說,我是跟誰誰誰混的,我跟著你混吧,你是跟著誰誰誰混的吧,跟著混的那個人倒了,奴才們往往如喪家之犬,全然沒有小朋友們寬廣和大度,心理陰暗之程度,遠遠勝過虎豹豺狼;小朋友之間也有相互嫉妒的,但卻決然不會把某些陰暗的心理付諸行動,至少不會破壞那些本就美好的事物,大人們往往見不得美好的事物,即便那些事物與自己的實際利益絲毫沒有關系,也往往會橫加破壞。 竊以為大人們之間除了“實際利益”以外,還有一種“心理利益”,那就是見不得別人的好。在這種“心理利益”的驅使下,講道理是相對的,不講道理卻是絕對的,如今社會亂象,大人們的丑惡言行無不受到“心理利益”的驅使。 大人是孩子肉體上的父親,孩子卻是大人精神上的父親,當大人們的福德與智慧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耗盡的時候,需要從孩子那里得到重生。摘自美文《小孩是大人的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