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為知識和真理的搖籃,在大家的印象中永遠是書香滿溢之地,高校管理者更應該從書中汲取關于高校故事和高校管理的精華。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在這個書單滿天飛的今天,麥可思精選高校管理者必讀書單,與您共賞。
推薦書:《哈欽斯的大學:芝加哥大學回憶錄 1929—1950》
作者:威廉·H.麥克尼爾
出版單位: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4月
這本書把我們帶回到20世紀20年代末的芝加哥大學。那時,年輕英俊、雄心勃勃、能言善辯的羅伯特·梅納德·哈欽斯出馬上任,擔任芝加哥大學校長。外界,他面對的是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校內,他受到來自教職人員的質疑和抵制。本書將詳細介紹他如何力排眾議在大學內推行通識教育改革,從而影響這所大學的命運,使芝加哥大學被稱為“通識教育的搖籃”,進而影響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
“我的目標是想通過本書闡明:正是體制與社會環境,跟學術與個人抱負兩相結合,才使得芝加哥大學在20世紀30年代與40年代成了如此特別的一個地方。打那以后,時代變了,但是對這個校園當時情景的回顧,可以讓我們大致地描繪出那個遠逝的年代。”這是本書作者威廉·H.麥克尼爾在前言中所寫的話。
推薦書:《哈佛,誰說了算》
作者:理查德·布瑞德利
譯者:梁志堅
出版單位: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12月
《哈佛,誰說了算》又名《哈佛規則》,像是一本哈佛前任校長勞倫斯·薩默斯的個人傳記,只不過主要寫他擔任哈佛校長的這段特殊的職業生涯。同時,因為出自著名新聞人理查德·布瑞德利之手,本書也不乏文學色彩,情節引人入勝。
“布瑞德利所探討的不僅僅是薩默斯從獲得哈佛終身教職時起的諸多重大事件。一方面,他極富洞察力地透視了美國大學校長如何從一位不受政治權力和大學董事會權力束縛的道德和學術的領袖,轉變為嚴重依賴于董事會和政府施舍的高等教育機構的管理者。另一方面,作者還在一個更大的語境中,即在與普林斯頓、斯坦福和耶魯等美國其他名校乃至整個美國社會的參照之中,評價了哈佛的發展與成長,探討了哈佛在發展目標、教學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不斷變化……這部適時而出的作品不僅對哈佛的廣大校友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且對所有那些關注高等教育與美國社會之間關系變遷的人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美國《出版人周刊》
推薦書:《翻轉人生的教育——來自阿拉斯加的奇跡》
作者:喬治·古斯里奇
譯者:林祥
出版單位: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7月
當“笨”學生和“傻”老師碰到一起,會擦出怎樣的火花?《翻轉人生的教育——來自阿拉斯加的奇跡》一書向讀者展示了喬治·古斯里奇博士克服重重困難,帶領來自不毛之地的“笨”學生參加一場全美史上難度最大的知識競賽,與55個州387所中學3096名競爭者、全美國最聰明的孩子聚集一堂,解答連大學教授都難以輕易完成的創意考題,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學業奇跡。
該書不斷對傳統的教育理念進行反思。正如書中所言:“好的教育是一種技術,而非能力。”好的教師可以簡化復雜的問題、想法和過程并簡單易懂地講給學生。然而最重要的是,教師應該是教育者而不是演員。本書向讀者再次闡釋了何謂偉大的“教育”和偉大的“老師”:最偉大的教育,不只傳授知識,更會激發創造。最偉大的老師,不單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更能教會學生如何贏得人生。
推薦書:《培養人性——從古典學角度為通識教育改革辯護》
作者:瑪莎·納斯鮑姆
譯者:李艷
出版單位: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3年4月
作者瑪莎·納斯鮑姆任教于通識教育的搖籃——芝加哥大學,為法學和倫理學教授,之前她在哈佛大學、布朗大學和牛津大學亦有從教經歷。在本書中,作者寫了她對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深入思考。在作者看來,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簡單地培養有技能的所謂人才,而是應該以培養“完整的人”。
不同于其他相關著作只局限于一兩所精英大學的經驗描述,本書作者挑選了十五所能代表美國不同學校的“核心院校”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各校均至少有一位人文學科的教師協助作者及其研究助理來搜集本校的通識教育信息。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各類學校在設置和改進通識教育課程的大量操作細節,可供中國高校參考。
書名:《大學國際化的歷程》
作者:程星
出版單位:商務印書館
中國的高校管理者,多數不是學教育出身的,高校的教師和學工老師、職能部門的管理者也基本不是學教育的。正因為教育學是實踐的科學,需要程星這樣的一線管理經驗來營養學者們的理論之樹,所以程星這種寫法,既能滿足高教研究者的學術追求;也能滿足政府高教管理者、高校校長們的管理需求;還能滿足普通高校教師對高教工作認識的啟蒙需求。
本書覆蓋了中國高校目前最關心和長期關注的話題:高校國際化、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事務管理、大學戰略規劃、績效管理、校長遴選、大學質量。本書寫的是中國大陸以外的高校管理經驗,是否適合中國呢?高校管理如同企業管理有其科學性,有與國際先進經驗共識的部分。中國高校管理今后的大踏步前進,將取決于向發達國家的高校學習的進度。
推薦書:《劍橋:大學與小鎮800年》
作者:【英】科瑞思
譯者:陶然
出版單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3年9月
這本書可不僅僅是揭劍橋大學的“土豪”老底。它詳盡地介紹了這所大學的歷史,涉及校園建筑、各家學院、教師、學生、教學、科研、社團、體育等等。劍橋大學(當然還有牛津大學)影響到了整個英國的文化,甚至英國人的一些性格。作者在北京為這本書做宣傳時,就曾經援引《經濟學人》在2010年的一項調查報告:“中國人對德國的印象是一架鋼琴,對法國是路易威登包,對意大利是一套剪裁精致的西裝,對英國則是‘劍橋’。”如果有機會帶一本書去劍橋,就是它了。
書名:《大學之道》
作者:喬納森·R·科爾
譯者:馮國平 郝文磊
出版單位:人民文學出版社
這本書匯集了作者在常春藤名校近五十年的學習、工作經歷,十多年的管理經驗,以及他多年和其他美國頂尖研究型大學校長、教務長的交流和思考。這本書獲得了哈佛大學榮休校長、普林斯頓大學榮休校長、加州大學榮休校長、洛克菲勒大學榮休校長、芝加哥大學前任教務長等教育界名宿的一致推薦。 這本書告訴我們,美國為何能得天獨厚地擁有令世界各地艷羨的大量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為何這些大學只花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就確立了其國際領先地位。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大學對社會何以如此重要,大學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在本書的中文版序言中,作者對中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也提出了建議。
書名:《被選中的——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的入學標準秘史》
作者:杰羅姆·卡拉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