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一個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短視頻,覺得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生活中也有發生過,所以想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可以從中有所收獲,視頻的主要內容就是婆婆嫌兒媳在家白吃白喝,不料兒媳算了一筆賬后,婆婆沒臉待了。
兒媳大學畢業后,放棄了大城市優越的概念股在,來到老公的小城市,可是老公的母親卻反對他們在一起,后來兩個人終于克服阻力結婚了,后來生了一個女兒,兒媳就辭職做了家庭主婦,但是婆婆卻對兒媳很苛刻,婆婆覺得兒媳在家這么多年不工作不掙錢,每天都是靠著老公享福”。
于是兒媳和婆婆算了一筆賬,看看自己有沒有為這個家做貢獻?做了多少貢獻?老公也在一旁聽著,兒媳說:“四年前,我辭職的時候,年薪是七千,辭職那天我考上了執業藥師,年薪差不多是一萬二,四年產不多是四萬八,我在不工作的時候,每天在家帶孩子,就又省下了保姆的錢”。
婆婆坐在一旁沒有說話,兒媳繼續給婆婆算著,說道:“保姆一個月差不多是八百塊錢,那四年下來就是將近四萬塊錢,保姆每天工作8個小時,但是我至少工作12個小時,還不算這些錢,四年下來我沒有買過一件衣服,沒有買過一雙鞋,沒有買過一個包,這四年下來至少省了兩萬塊錢“。
而這個家一共是二十五萬買的,有二十萬是兒子和兒媳原來的房子賣的,另外的五萬是兒媳和兒子存的錢,原來的那個房子,兒媳跟兒子有兩萬,兒媳的爸媽出了三萬,還有五萬是朋友給他們的錢,兒媳說:“媽,您要是覺得我對這個家還是沒有做什么貢獻的話,老公,你要也這么認為,那我就覺得可以離婚,但是,我需要得到我該有的”。
婆婆一直想要個孫子,老公又這么孝順,那女兒兒媳就想要帶走,但是在自己跟老公還沒有分家之前,她至少有家里一半的決定權,那么,她可以決定誰去誰留,以后婆婆想來看兒子的話,隨時都可以來,但是別人要來的話,至少要經過他們的同意。兒媳問道:“老公,你要是覺得不對的話,你可以說出來,我也不想玩什么捉迷藏的游戲”,兒子終于也說話了,她說:“媽,我舍不得老婆,舍不得女兒,舍不得這個家”,媽媽氣得“哼”了一聲就走了。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生活中也是經常會遇到的,有些老一輩的公公婆婆總覺得兒媳在家帶孩子就是白吃白喝,沒為這個家做出貢獻,但其實兒媳的付出和辛苦并不比男人在外面打拼的少,只不過她們沒有收入就很容易被忽視了她們的貢獻,為一個家庭的付出并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很多的婆媳關系只要多些關心和理解,自然也就相處和睦了,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