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 綜合】中國一眾手機廠商如華為、小米、聯想、金立等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蟄伏多年,成果斐然。國際數據公司(IDC)在印度新德里發布的2016年《手機季度跟蹤報告》指出,今年第三季度,聯想集團(包括摩托羅拉)躍居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第二,市場份額為9.6%。小米首次躋身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前五名,排名第四,出貨量較上季度翻了一番。
資料圖
國產手機在印強勢崛起 聯想第二小米第四
據第一財經報道,該報告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印度的智能手機出貨量較上季度增長17.5%,達到3230萬臺。由于第三季度聯想集團和小米在線上渠道表現強勁,第三季度線上銷售環比勁增35%,占比達到31.6%。而在第三季度的最后幾周,隨著眾多廠商紛紛為準備10月份的線上節日進行存貨,供應量也持續遞增。
IDC印度客戶端設備高級市場分析師Karthik J認為:“聯想集團占線上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的近四分之一,這主要是由于摩托羅拉G4系列機型的帶動,新推出的機型也有力地拉動了線上的出貨量。”
印度2016年第三季度智能機市場份額
IDC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三星以23%的市場份額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上獨占鰲頭,環比增長8%,同比增長9.7%。聯想集團(包括摩托羅拉)躍居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第二,市場份額為9.6%。小米首次躋身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前五名,排名第四,出貨量較上季度翻了一番。而印度本土的Micromax智能手機出貨量較上季度下降了32%,下滑至第三位。
第三季度中,整體印度手機市場總出貨量達7230萬臺,環比增長18.1%,其中功能手機為3990萬臺,與上季度相比實現了18.6%的健康增長。
雷軍在印度首發小米4 資料圖
在去年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報告中,中國手機品牌在印度的市占率達18%,比一年前拉高一倍;而印度本土品牌的市場份額則從前一年的48%降至2015年的43%。
全球智能機增速唯一亮點——印度
隨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日漸飽和,死盯著國內市場已然難有作為,國產廠商紛紛轉向與中國5年前手機轉型期極為相似的印度,此外也一改之前“私下較勁”,變成了“明面爭奪”。
當下,印度本土手機缺乏技術和創新力,且處于功能機向智能機轉型期,人口龐大,成為眾多國內廠商全球化戰略的不二之選。
今年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曾報告,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將首度出現個位數增長。中國和北美關鍵市場已然疲軟,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兩位數的增長時代已經結束。但是,印度市場卻是難得的亮點,Gartner稱,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將在2016年將出現兩位數增長,而且這一勢頭將維持到明、后兩年。Gartner預計,印度智能手機的銷量今年將增長29%。
國產手機在印度崛起“早有預謀”。6年前中國廠商就已經進入印度,不過稍顯低調。
2010年,華為通過運營商渠道賣手機;2012年,聯想把印度作為其全球化的第一站;2013年,金立甚至一度成為印度本土品牌Micromax最大供貨商,同年,中興與印度本土公司Calyx合作推出6款智能手機;2014年,小米在印度電商平臺Flipkart出售的2萬臺小米3在2.4秒便告罄;此后,則陸續有VIVO、一加,酷派、魅族等廠商入駐。
危機仍在,方興未艾
雖然目前來看中國廠商在印度市場份額排名靠前,印度本土廠商也由于缺乏技術核心而被不斷擠壓市場份額,情勢“一片大好”,但不可忽視三星以23%的市場份額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上獨占鰲頭。此外,在高端市場中,蘋果陰影仍在存在,僅靠千元機市場難有作為。
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印度人選擇中國手機主要原因是價格便宜,功能和款式也不錯。但是,蘋果、三星和諾基亞在印度知名度更高,而且中國制造一度被認為是低劣產品的代名詞,當然隨著千元機“進場”,印度人的觀念也在發生改變。
很多廠商在觀念上認為將印著公司LOGO的產品賣出去就是國際化的思路也有很大問題,想要掘金印度,本土化才是必修課。印度銷售渠道復雜,靠著在國內的一套電商銷售策略難以長期發展。
此外,印度為了維護本土廠商利益,發起了“Make in India”計劃,還對外推出針對外商投資的多項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移動設備相關的關稅,這也給中國廠商帶來不小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