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本閱讀、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文學作品閱讀、作文——2016年高考,由這5大板塊組成的語文北京卷,再次突出整體閱讀與綜合運用,各板塊相互配合組成完整的能力考查體系。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教研中心連中國老師認為,2015年,高考語文北京卷產生了一些關鍵性變革,主要表現在長文的閱讀及作文的選擇性上。而今年,北京卷在整體立意與布局、強化對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的考查、繼續拓寬考生個性化展示的空間等方面,力求進一步完善與創新。
閱讀
多文本閱讀
點評專家:計靜晨(北京市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今年北京卷實用類多文本閱讀堅持了能力立意與文化立意的導向,加強了信息綜合性處理能力的考查,試題的測試功能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試題以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和“彩虹魚”號的研制及國際影響為素材,呼應了國家“雙創”精神的提倡,反映了鮮明的時代風貌,突出考查考生信息篩選加工和綜合運用的能力。在答題過程中,加深考生對我國深海科技開發現狀與未來發展遠景的認識,增加考生的民族自信心,強化考生關注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意識,培養勇于擔當的個人責任感。
啟示:這些題目啟示我們,語文閱讀教學應重視對學生閱讀基本技能的訓練,提高學生快速閱讀、自主閱讀的能力。畢竟,閱讀的目的性、準確性、迅捷性是學生未來發展的需求。
文言文閱讀
點評專家:徐南南(北京市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今年,文言文考查在選材上有所突破,選取的先秦散文《管子·輕重》強調了中國文化的學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文本講述了國與國之間“經濟戰”關于“不戰而屈人之兵”謀略的故事。試卷強調文化立意與能力立意的結合,重視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對文本思想性的體悟,引導考生進一步探究古代思想智慧的現實意義。
其中,第14小題,考生要寫出“管子謀略”對自己的啟示,不僅要理解語言的表層意思,讀懂文本,還要進一步對文本內容有深入的思考,從古代與現實的聯系角度,思考古代智慧對當代的啟示。
啟示:這一題既立足文本,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有利于展示考生的思想認識;同時也提倡教師扭轉當前文言文教學中“重言輕文”的偏向,加強對傳統經典作品中思想元素的領悟,引導學生聯系現實認識、評價其思想價值,引導教學回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凸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古代詩歌閱讀
點評專家:涂潔(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從材料選擇上,2013年考查李白的《古風》,2014年考查杜甫的《奉陪鄭駙馬韋曲》,2015年考查蘇軾的《醉翁操》,而2016年考查了陸游的紀游詩《西村》。考題遵循了考查傳統名篇或者名家作品的路子,不偏不怪,重點突出,體現了對價值觀的重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尤其今年主觀題考查與陸游的另一首紀游詩《游山西村》內容上的比較,其中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其中第4題設置了6分古詩文默寫,考查了《桃花源記》《書憤》《登高》等篇目,與去年比較,呈現出了新意。
啟示:古詩閱讀突出對內容、語言、表達技巧的賞析。同時,繼續強調古詩文閱讀多角度的拓展延伸、比較分析。例如古詩,去年從同一話題角度進行比較,2016年則從同一作者的不同詩作角度進行比較閱讀。
文學作品閱讀
點評專家:盛志武(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今年文學類文本閱讀部分,體現了“鞏固”與“發展”的結合。
先來談談“鞏固”。一是繼續堅持文化與能力雙重立意。今年文學類閱讀選擇了陳忠實的散文《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后面的6道題從語言理解到評價鑒賞,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要求。而“白鹿原”“老腔”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充分體現了“育德樹人”的要求。二是繼續關注對鑒賞與分析能力的考查。第22、24題都涉及到對文學作品手法的考查,體現了對文本的文學特征的關注。三是讀寫結合。今年作文的第一小題要求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為題,與去年一樣,將散文閱讀的文本當作作文命題的資源。
而“發展”則體現在,一是更加強調文本意識和深入閱讀,如第21題,要求分析作者對老腔認識的變化過程,這就需要深入閱讀文本,找到作者的“認識”,還要“由點而線”,梳理文章內在的脈絡和作者的心路歷程;二是體現了文本的文學類特征,強化了對鑒賞與分析的考查;三是強調了文學類文本閱讀與寫作的深度關聯,考生要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為題寫作,就要關注散文文本,把其當成作文的“例子”。
啟示:如何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優化文學鑒賞的品質,如何落實深入閱讀以及在閱讀中發展思維的要求,這是今后的語文學習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寫作
作文題
點評專家:黃玉慧(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今年的作文題,依然是微寫作三選一、大作文二選一的結構。
三道微寫作題目分別考查了描述事物、表達觀點、抒發情感等基本的表達能力;大寫作考查了中學常練的議論文、記敘文兩種基本文體。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微寫作與大寫作的題目要求都十分具體、清晰地體現了其基礎性的要求。例如,微寫作“條理清晰,言之有物”、大寫作“從老腔的魅力說開去,不要局限于陳忠實散文的內容,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等,都強調了寫作表達的基本能力。
作文題目①既考查了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度,也要求考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對相關文化現象的思考與見解。這使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更有深度。
作文題目②讓考生在發揮想象力的同時表現其創造能力,但又杜絕學生憑空無據的想象,強調想象的合理性。從積極的角度說,作文題目的表述內容與要求都對學生寫作具有指導與引導意義。
啟示:2016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題,無論是微寫作、還是大寫作,都突出了基礎性、開放性,這對語文教學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蘊含著對教學的修正意義。
■眾說作文
大作文題目①要求考生認真理解文本所記述的老腔演出“撼人胸腑”這一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由此得出觀點,再引申“說開去”,要求考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寫出自己對生活中所接觸的文化現象的思考與見解。這就使閱讀與寫作有了更加緊密、更有深度的結合,進一步強化了對考生認識能力與思辨能力的考查。
——黃玉慧(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大作文題目②“神奇的書簽”,密切結合學生的讀書生活,要求學生展開想象編寫故事,這既是考生熟悉的內容,又有助推全民閱讀活動開展的意義。題目考點明確,要求具體,將讀書生活的考查,指向細節,不輕泛,不做作,不賣弄。
——連中國(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微寫作三個題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有話可說;有議論、有抒情、有應用,為每個學生都搭建了平臺。微寫作涉及到高中的學習心得、對“家長群”現象的評論等。試卷的寫作題目,立足考生的現實生活和文化熱點,要求考生寫出自己對生活、對文化的深層認知,貼合時代主旋律,充分體現了“立德樹人”的命題要求。
——劉振平(門頭溝教師進修學校中學研修中心)
三道微作文題中的“微建議”,注重尊重學生個性體驗,啟發學生自主表達屬于自己的可貴經驗;評說“家長群”,既引導學生關注熱點現象,更搭建了孩子和家長之間平等對話的平臺;以“荷”為題作詩或抒情,喚醒孩子文化的積累,引導學生崇真尚美、直抒情懷。
——劉燕君(東城區回民實驗小學校長,特級教師)
在寫作板塊,除了微寫作的第三題,其他四個題目都對寫作提出了明確的能力要求,這是今年試題的又一個新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作文訓練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不同文體寫作能力的明確導向。
——楊秀(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永定分校)
兩篇大作文中,第一篇與往年一樣,與閱讀承接。閱讀選擇了剛剛去世的陳忠實的《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而“華陰老腔”本身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該作文意在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張智欽(北京精華學校語文老師)
(文章來源:現代教育報 文/本報記者 韓莉 何文潔 整理文章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