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富足的今天,中國的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家長,都習慣于在物質方面無條件地滿足孩子。雖然我們的豪爽大方讓孩子很高興,但是我們簡單的教育方式也埋下了深重的隱患。我們的孩子在這種非常容易得到物質滿足的教育方式中,開始了可怕的乞討式人生。雖然可能你覺得只是給了孩子想要的東西而已,沒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事實上,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所有互動,尤其是有關精神和物質的互動,都是我們教育孩子的重要方式。我們無條件的給予,讓我們這群最無私的父母們,圈養了一個特殊的種群—乞討的富豪!他們在物質上富足,但是精神上貧窮。我們常說,三代培養不出一個貴族。富足是容易的,而高貴是艱難的。所謂的高貴不是指物質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富足。就像很多國外的貴族學校,他們在努力教會孩子們如何為他人提供服務,他們住簡單的房間,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飯,更注重內心的善良和強大。不會為他人著想和服務的人,就不會創造出滿足他人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他們的價值就不會得到很好的發揮。愛自己的孩子,就讓他有機會實現他自己生命的獨特價值,讓他有機會創造出他人生獨有的價值,他才能享受到任何給予都無法替代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這是對孩子最高品質的愛!但是在中國,我們的家長正在剝奪孩子這樣的機會!
我們的孩子正在被灌輸這樣的想法:他們不用創造價值,不用真才實學,只需要學會察言觀色和左右逢源,只要和別人搞好關系,然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從別人那里要來他們想要的一切。這樣的人在中國比比皆是,他們進入社會后,做官的只會溜須拍馬,經商的只會坑蒙拐騙,沒有尊嚴感,沒有道德底線,在精神上徹底地淪為乞丐。雖然看起來要什么有什么,但是他們的內心卻很空虛。
無論是家人還是領導,無端地給了一個人很多的東西,這些白白送來的財富正在證明一個嚴峻的事實—和那個送你東西的人相比,你自己就是一個失敗的人、一個可憐的人。所以,雖然你得到了很多,但你也因此淪為物質的奴隸,所以你會在心里暗暗地恨他,因為是他,證明了你的無能。所以中國有一種普遍的現象叫作“白眼狼”現象。
很多人也許都有同感,在關鍵時刻會幫助你的,往往并不是那些你對他們很好的人,反而很可能是那些被你忽略了的人。你經常幫助的那些人,他們的潛意識里,也許正在希望你能夠跌一個跟頭,然后他們再過來幫你,甚至有些人為了能夠把你扶起來一次,首先需要把你絆倒在地。說到這里,猛然想起2012年火爆熒屏的電視劇《甄嬛傳》中的橋段:安陵容和甄嬛一同入宮,情同姐妹,但安陵容卻遠遠沒有甄嬛得寵。于是,女人之間的嫉妒悄然滋生。甄嬛每次把皇上賜給自己的奇珍異寶轉贈給安陵容時,就是在往怨恨的種子上澆水。因為每次看到甄嬛送的禮物,就讓安陵容想起了自己的失落與不得勢,更加深了其自卑與不平衡心理。于是她想盡辦法,不擇手段,不惜傷害自己的姐妹,只為了得到恩寵之后也能夠送一些像樣的禮物給甄嬛,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如果不是通過這樣一些影視作品的場景展示,我們往往難以窺見這些發生在人類內心深處的微妙變化,這就是我們心理的運作機制,它恐怕很難用理性來解釋。然而存在的東西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們或許會感嘆人類渺小到無法自我控制。事實上我們不可能全部了解我們的潛意識。大部分時候,我們就像是一部被潛意識操控的機器,我們經常不明白自己為何失敗,同樣也不太可能完全知道我們成功的原因。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刻意要求我們的孩子一定要怎么樣,更沒有理由拿自己的成功經驗來強迫孩子復制自己的道路!
我們喜歡把自己的成功經驗當作人生寶典傳授給孩子,這樣做的更多意義僅僅在于,我們可以再次陶醉于自己的內心,從而產生優越感、自豪感。但是,不要輕易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你滿足心理需要的媒介對象。大部分時候是你想要通過送孩子一個東西來證明你愛他,但孩子可能并不需要。其實真愛是不需要證明的,如果不是真心的,往往你越想證明,越是無法證明!
我曾遇到一個家長就對這個問題感到特別苦惱。他的孩子小高今年上初中二年級,小高小的時候在商場里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要父母買,不給買就大哭大鬧,最后往往都能通過哭鬧達到目的。這一招簡單的哭鬧基本上就是中國孩子的專利。長大一些的小高更是如此,但是他要的東西已經不再是玩具了,而是電腦、手機、游戲,甚至是女朋友。交了女朋友還要私奔,后來父母實在給不起了,又不敢強硬地拒絕,就經常和小高發生爭吵。在一次咨詢中,我們了解到,小的時候,小高對于每次哭鬧得來的戰利品并不珍惜,常常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失去興趣,很快就會再要一個。于是我們發現,其實小高要的不是玩具本身,他只不過是在通過索要玩具來驗證父母夠不夠愛他,夠不夠在乎他。而小高的父母,總是用很不耐煩、很無奈的方式對待小高。因此小高總是無法證明自己的父母很愛自己,所以,索要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多,直到父母給不了為止。從這個家庭中我們很容易看到,小高缺的不是什么物質,而是父母確定的愛與接納!如果小高的父母能夠在小高小時候,和他多一些溝通,多一些陪伴,多一些贊揚,多說幾句爸爸媽媽愛你,也許小高就不會不斷地出各種難題來證明爸媽對自己的愛究竟值幾分。如果習慣了用哭哭鬧鬧來解決問題,孩子就無法長大,因為他們會拒絕長大,會不由自主地幼化自己。長大以后,他們也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扮演得很可憐、很無辜,讓別人用同情的方式來看待自己。如果我們的付出和溺愛最終給孩子的是這樣的結局,我想不會有哪個父母敢于再溺愛自己的孩子。
基于上面的分析,小高的行為就是典型的情感敲詐,利用父母對他的情感對父母進行各種敲詐。如果小高的父母每周專門花一點兒時間陪他逛街,陪他運動,付出充分的情感,小高自然無需再進行情感敲詐。所以父母對小高應該有正確的情感表達,比如說爸爸可以說一些消除敵意和威脅的語言,例如:兒子,你來幫爸爸一下,看看這個問題怎么解決?或者是,兒子,你看看我這個電腦出了什么狀況?因為青春期的兒子可能會把父親看作敵人,作為假想敵的父親就要主動示弱,父子關系才能和解。而媽媽可以說一些欣賞和關懷孩子的話,例如:兒子你今天衣服搭配得真帥氣!或者是,兒子,陪媽媽去商場逛逛。兒子需要在青春期得到媽媽的欣賞和關懷。如果他的這種情感需求不能從父母那里得到滿足,孩子就很容易通過早戀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在父母付出了一定時間的努力和關懷以后,小高和父母劍拔弩張的關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而小高父母也通過一個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事件,學會了怎樣正確地和孩子打交道。后來小高父母和我們交流,這件事情對小高和自己單位的同事之間的相處也有很大的幫助,畢竟,剛剛工作的很多年輕人,他們的心理年齡還處于青春期的邊緣。總之,我們要記住,在物質相對富足的今天,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精神上的接納、認同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