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濃郁的東西未必長久,少年得志未必好事。
對于這句話,大家各有各的看法,自古就有“傷仲永”一事;現代很多爆出來的“天才少年”新聞也都沒有了后文。
傷仲永 畫
其實,一個人若想成器,不僅僅在于天賦和能力,更多是要看你如何掌控人生,面對逆境能夠不屈服,保持獨立想法,肯動手肯動腦,總會迎來自己的春天。
正如民國時期的才子李叔同,做一行成一行,行行都能做到極致,他前半生才華橫溢,后半生出家為僧(法號弘一法師),將佛法發揚光大。
弘一法師
對于人生,弘一法師有著不一樣的看法,他提出了這樣三句話:
凡事不認真不收其效,不嚴肅不成其事,不獻身不明其志
自責之外無勝人之數
自強之外無上人之術
做事保持嚴肅、認真、獻身的精神,做人常常自責反省,處世有擔當。
一個人如果身上能夠有這三點體現,就算少年不得志,中年九成也能大器晚成。
“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 ——《道德經》
認真、嚴肅不必多說,是做事的基礎,認真要求我們細心、投入,而嚴肅待事,往往是“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道德經
這里著重說一下“獻身”,你之所以平庸,就是缺乏獻身精神,“獻身”即是不計較得失,全身心投入到事業中,百分百地努力去創造價值。
對此,日本的“經營之圣”稻盛和夫的理解是:
“癡迷于工作,熱衷于工作,并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這種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會給我們帶來豐碩的成果。”
倘若是稍作努力就想要結果,付出一點點就叫苦連天,把自己當做是外人,而不是用心去感知工作,很難有大的突破。
稻盛和夫
自責就是自我責備、自我反省的意思,大家不要小看這個“自我反省”,他能讓人意識到錯誤,不斷完善不斷進步。
正如有“千古第一完人”之稱的曾國藩,年輕時是一個見啥都要“懟”兩句話的愣頭青,30歲后幡然醒悟要做圣人,自此開始反省,以日記的形勢反省,大事小事無一不自責。
幾年后曾國藩在朝廷混得如魚得水,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官至二品,創立湘軍,所向披靡,晚年也得到了善終,備受尊崇。
曾國藩
曾國藩堅持寫日記反省幾十年,至死方休,相信他的成就,一部分也是得意于此。
“自強”是儒家最倡導的精神,有擔當才能有作為,保持獨立人格,遇事敢于承擔,在生活的道路上自力更生、臨危不懼,是一個人成事的前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弘毅,則是自強的意思。
最后再來品悟一下這三句話:
凡事不認真不收其效,不嚴肅不成其事,不獻身不明其志
自責之外無勝人之數
自強之外無上人之術
保持獻身精神,敢于自責,有擔當力,一個人身上若是有這3點體現,往往是成事的征兆,意識到定要好好把握。
書法名家 一癡老師 手寫真跡 《凡事不認真不收其效》
將這3句話記在心中,輔助于實踐,未來的路越走越敞亮。
書法名家 馮濤老師 手寫真跡 《凡事不認真不收其效》
——編輯 芊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