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華僑中學課題組組長 李悅雙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實施有效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是減輕師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根據目前國內外教育形勢和我校教學實際,我校于2008年8月確立了《高中各學科不同課型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這一課題并于2008年9月份申報,2009年1月25日由《新課程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總課題組正式批準立項,子課題證號:SBQWKP(四)048,研究時間為2008年7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系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課題項目。經過前期長時間的組織和籌備,我校確立的《高中各學科不同課型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今天正式開題了。現在,我謹代表課題組向各位專家、領導們匯報我們的開題工作,向參與課題研究的全體教師作開題報告,在本年度開始,我校課題組將認真按照上級要求,嚴格執行研究計劃, 加強課題管理,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實驗和實踐活動,竭誠為教育教學服務。懇請各位專家、領導提出寶貴意見給予指導。 一、課題提出的社會背景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的提出其實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間相互爭論的產物。教學是一門藝術,這是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這種教學觀認為教學是一種“憑良心行為”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教書是“良心活”,難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其教學效果也難以用科學手段、評價標準來進行衡量和估價。但是,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加上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的扎實推進,普遍認為,教學也是科學,教學不僅僅是藝術,更是科學。這就告訴我們,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方法來研究。這是本課題提出的宏觀背景。 我校作為省級課改實驗學校,實施新課改已有五年。幾年來,教師們用新課標理念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在摸索中不斷創新,使得課改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課堂教學出現令人欣喜的變化,教師的教學行為變了,學生學習方式變了,課堂變得生動、精彩,充滿了激情和活力,令人欣喜。但盛夏不是成熟的季節,我們在欣喜的同時,發現教師對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還存在著許多困惑,有些課的課堂上:學生的座位變了,學生的自主活動多了;學生的表現非常活躍了,課堂氣氛熱鬧了,而練習的錯誤率卻非常高。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也不輕松,然而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以致有些教師對新課改產生了疑問。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又如何解決?我們認為造成種局面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新的課程理念沒有深層次理解,在實踐過程中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沒有走向實質,忽視課堂教學效率,以致有些教學是無效或低效教學。這是本課題提出的主觀背景。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有效教學包括有效教育,不僅僅是個理論研究層面的問題,而且更是行動研究的實踐問題。本課題主要進行“推進有效教學,實施優質教育”的行動研究,其主要目的有四:一是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研究有效教學策略,建構有效教學課堂新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益;二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實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探究式改革,學會并自覺地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和理論體系;三是建構有效教學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掌握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而且能夠靈活地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調整評價標準,科學地將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教師的工作實績;四是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使大多數教師理解并真正掌握有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1、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研究有效教學策略,建構有效教學課堂新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益。 2、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用熱情和興趣點燃智慧,讓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實行師生互動的探究式改革,學會并自覺地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和理論體系; 3、建構有效教學評價指標和管理體系。掌握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而且能夠靈活地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調整評價標準,科學地將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教師的工作實績。 4、推進學科建設,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使多數教師自覺地變奉獻型為效益型、職業型為事業型、“教書匠”為教育家,力求成長為一批優秀教師和省市級學科帶頭人。 四、課題的內涵界定與支撐理論 有效教學包括有效教育,不僅僅是個理論研究層面的問題,而且更是行動研究的實踐問題。本課題主要進行“推進有效教學,實施優質教育”的行動研究。我們認為: 1、不同課型的劃分 (1)根據教學任務劃分,可以把課型劃分為新授課(傳授新知識課)、鞏固課(鞏固知識課)、技能課(培養技能夠技巧課)、示范課(名師示范引領課)、檢查課(檢查知識課)、講評課(講評考試或平時作業課)。 (2)根據教學方法劃分,可以把課型劃分為自學課、講授課、啟發課、演示課(演示實驗或放映幻燈、錄象等)、實驗課、復習課、練習課(作業課)、改錯課、小結課。 2、有效教學的內涵: 有效教學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實現了教學目標和促進了學生內在的發展與全面發展,包括知識、智力、情感、創造力、思維與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有效教學更是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確定這一教學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減少無用功,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策略性。 3、有效教學的特征: 有效教學的基本目標是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了預期的、應有的進步與發展。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和能力水平不同,在同一節課中獲得的“進步與發展”也不盡相同,只要是取得了自己應有的“進步和發展”就應當認定為是“有效教學”。因此,有效教學的基本特征有:(1)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全人”的發展。(2)關注教育教學效益。(3)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4)啟迪老師實施反思性教學。(5)有效教學的中心是學生參與并努力實施有效的學習過程。(6)有效教學也有一套策略。 4、有效教學策略的基本原則: (1)關注學生。(2)關注發展。(3)關注過程。(4)關注研究。 五、課題的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 本課題以現代教育學與心理學理論為指導,以建構主義與師生互動為核心,關注學生的全面進步和發展,關注過程,關注教學效益,關注教學策略,從而形成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建構發展性的教學評價體系,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此,教師必須關注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以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具體說來,一是要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二是要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內容,激勵學生有意識地主動參與,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三要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借助一些語言技巧與角色轉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四是運用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反思自己的教學,建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效新模式。我校將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不僅解決有效教學的理論學習與發展問題,而且形成自己的有效教學新模式和評價體系,力爭在各學科課堂教學活動中,能夠在有效性教學策略的研究上有新的突破,包括:(1)有效的情境創設策略;(2)有效運用語言策略:a、有效的課堂提問策略; b、有效的課堂講授策略;(3)有效引導學生活動的策略:a、有效的討論策略; b、有效的合作與交流策略;C、激發學生思考的策略; d、有效的課堂練習策略;(4)有效運用現代技術的策略。 六、課題研究的過程及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定為兩年,基本過程與設想如下: (一)實驗前期調查與組建階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1.調查高中課堂教學現狀,分析課堂教學高效或低效的特征,完成調查報告; 2.利用文獻研究和理論學習,確立課題并加以論證,完成課題研究方案; 3.加強與總課題組的合作,加強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確立子課題,完成 課題研究申報表的初步論證; 4.轉變教師觀念,聘請課題組成員指導與研究,舉辦配套的有效教學理論講座; 5.成立課題組與子課題組和組織機構; 主要工作:(1)選題。根據相關精神和理念,結合我校課堂教學實際,確定研究課題。(2)調查分析,掌握研究前的情況。(3)理論學習。組織參教師收集、學習與本課題有關的理論與經驗。(4)撰寫實驗方案,填寫申報書,申請立項。(5)分解課題,將總課題,按學科分解為學科確立子課題,并制定研究方案。(6)開題。 (二)課題研究的全面實施階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 組織子課題主持人和研究人員培訓會,在廣泛聽取一線教師意見的基礎上,校領導班子(課題組)匯總意見,撰寫《高中各學科不同課型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開題報告,提出組織、管理、科研的具體任務并實施研究實驗。具體做到: ①深入課堂,通過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編寫典型案例,完成優秀課堂教學實錄。 ②完成高效優質課堂新授課、復習課、習題課、講評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案例匯編。 ③完成各年級有效教學優質習題集、有效教學經驗論文集編制研究; ④完成高中課堂有效教學有效教學優質資源庫的建設; ⑤邀請相關專家商討實驗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 ⑥考察學習,收集資料信息,完成有關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階段實驗報告。 主要工作:(1)各級課題組根據實驗方案,展開課堂教學研究。(2)圍繞研究組織學習。(3)制定階段研究計劃。(4)開展研討活動。(5)召開課堂教學課題研討會。(6)進行階段總結。 (三)課題總結結題階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總結課題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論文、完成專著;召開課題驗收鑒定會,匯報課題研究成果;根據情況對研究成果進行推廣。 主要工作:(1)、收集研究資料。(2)、形成研究成果。(3)、申請結題。(4)、成果推廣。 七、課題研究的原則與方法 (一)研究原則: 教學理念的轉變,現代教學思想的確立,必然帶來課題研究中原則的巨大變化。我們在本課題研究中力求遵循以下四個原則:(1)主體性原則(師生互為主體)。(2)人本化原則。(3)開放性原則。(4)實踐性原則。 (二)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以下方法進行研究:1.文獻研究方法。2.調查研究方法。3.實驗觀察方法。4.行動研究方法。 在上述四種研究方法中,行動研究方法是我們的主要研究方法。這是因為個性的形成、發展受各種因素、各個方面的綜合影響,學校教育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但決不是唯一的方面,因此,我們無法采用嚴格控制的標準實驗研究方法,而只能提出假設,針對問題,施加操作變量,觀察變化,分析因果關系,但這種來自實踐,并經過實踐檢驗的結論仍不乏具有客觀性、正確性和科學性。 八、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參加研究的教師中,中學高級教師11人,中學一級教師89人,中學二級教師65人。其中課題組負責人李悅雙同志是學校校長、中學英語高級教師、廣東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名校長培養對象、南粵優秀教師;另兩位負責人鄭東光同志是學校副校長、中學歷史高級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黃旭東同志是學校教務處副主任,中學政治一級教師,揭陽市優秀教師。參加研究的教師大多數曾參與多個各級課題的研究。撰寫的論文多次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具有堅實的教育理論底蘊和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第一負責人是現任學校校長,利于課題實驗帶入學校工作中,并能保證研究經費的落實。鄭東光同志是學校副校長、中學歷史高級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有較強理論知識和教科研能力。課題組其他同志,其中有市級骨干教師,市級學科帶頭人,有教學賽一、二等獎獲得者,他們均是科研型教師,都曾有多篇有價值的論文在各級刊物上發表或獲獎。因此都具有一定課題研究的經驗和能力。 九、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實踐成果: (1)通過課題研究,以科研促教學,將科研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從而促進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2)在最大程度上開發學生的潛能,努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實現普寧華僑中學“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張揚個性,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全人”的辦學思想和“弘揚國粹,詩化校園”辦學特色。 2.理論成果: (1)撰寫并發表一些有質量的學術論文,編印《高中各學科不同課型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優秀論文(反思)集》; (2)《高中各學科不同課型之有效教學教學設計(案例)集》; (3)加強普通高中有效教學優質資源庫的建設(網站,教學設計教學案例和優秀論文匯編、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4)形成普通高中課堂有效教學新模式和有效教學評價體系; (5)建立普通高中各年級學科有效教學試題庫; (6)使學校實驗研究的成果在同類學校中具有示范性、典型性、指導性等。 3.師資隊伍建設:增強教師的教科研意識與信息素養,通過教科研,更新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成為能夠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改革的教育探索者,全面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效益,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切實提高辦學效益,實現學校教育工作的整體優化,使我校教學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 普寧華僑中學 《高中各學科不同課型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課題組 2009年8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