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紅外線儀器儀表的證明:紅外線大家都知道,任何物體都會發出紅外線,而且無時無刻的在向外發射,是一種電磁波,只要物體的溫度高于絕對溫度(-273℃),分子和原子做無規則的運動,表面就不斷地輻射紅外線。它的波長范圍為760nm~ 1mm, 紅外成像設備就是探測這種物體表面輻射的不為人眼所見的紅外線的設備,它反映物體表面的紅外輻射場,即溫度場。
電磁波的產生從本質上來講是帶電的基本粒子的運動。物質的溫度高、低取決于內部粒子的運動劇烈程度,在絕對零度時基本粒子才會靜止,任何高于絕對零度的物質都會向外界輻射電磁波,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會產生電磁波,電磁波就是帶電粒子運動產生的。
紅外線(電磁波)測溫儀,在工業、民用相當普及了。
上面的照片是紅外線測溫儀測量電機、設備、空氣、土、水的溫度。證明這些物體都是帶電的,原子、分子也是帶電的。
紅外線在軍事、 人造衛星以及工業、衛生、科研等方面的應用日益廣泛,上面都是直接證明原子、分子帶電的,任何物體、物質是帶電的。
2、現代原子理論來說說原子、物質、物體是帶電的
2.1、大家都知道宇宙、地球是一個電磁場。宇宙、地球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物體組成的,而物質、物體是由原子、分子組成的,那么原子、分子是不是一個電磁場呢?應該是的。
2.2、大家同樣也知道,原子核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電荷是一種物質,根據物質不滅定律,那么,正、負電荷能抵消嗎,答案是不會,故原子、分子是帶電的,由原子、分子組成的物質、物體也是帶電的。原子是高電位,電子是低電位,而不是正、負電荷。
2.3、電子是繞原子核自由的、無規則的運動,若在某一位置正、負電荷抵消了,那么電子離開某一位置到一新位置,又抵消了,如果電子繞原子核轉360度,電子本身也在自轉,都抵消了,最終原子核和電子的電荷都抵消了,那么原子核還帶正荷和電子還帶負電荷嗎?抵消了就沒有電荷了,所以原子核和電子就不再帶電荷了,那么下一時刻原子核還帶正電荷嗎?電子還會帶負電荷嗎?若抵消了,還有電荷可帶,是誰補充的呢?
2.4、磁鐵的南、北極相吸沾在一起,其磁性抵消了嗎?沒有吧。若抵消了,還會有磁性嗎,南、北極還會牢牢吸在一起嗎?你用鐵釘試一下,有磁性吧,證明就沒有抵消。電荷也一樣。
2.5、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電子在原子核外自由運動。又說異性相吸(磁鐵的異性相吸則成為一體),那么電子還會繞原子核自由運動嗎?還說,原子核帶正電荷數與電子帶負電荷數相等,相互抵消,所以原子不帶電顯中性,故物體就不帶電。可事實上用精密儀表測量都有毫伏級的電壓。
2.6、毫伏電壓表是有兩個表筆,則一個參考電位點,另一個則是測量點,參考電位點的電位到底是多少,都不知道。零電位是定義的,是定義無限遠處的電位為零,測量處的電位不為零,那么,無限遠處也可定義測量處為零,實際上測量處不為零,固定的不變化零電位處是不存在的。大家(教課書)定義大地的電位為零,大地也沒有真零點的點。
即然沒有不變化零點,那么就沒有不帶電的物質和物體,帶電粒子的運動,則有電磁波,所以,任何物質和物體運動就有電磁波。
2.7、當電子由遠靠近原子核時,正、負電荷的電場重疊部分越來越多,原子核對電子的排斥力越來越大,引力越來越小,使電子遠離原子核,反之,電子遠離原子核時,排斥力越來越小,引力越來越大,使電子靠近原子核,原子核與電子不能相吸成一體,電子也不能離原子核遠去,電子在離原子核一定的區域內次數最多。
2.8、把原子核、電子兩個示意圖拉在一起有下圖所示,
要抵消是A—B段,其它地方就沒能抵消,又根據力學分析方法A—B段是原子核和電子的相加,而不是抵消。電子越靠近原子核,排斥力越大,反之,電子遠離原子核時引力增大。原子的遠處引力效果比斥力效果明顯,物體也是一樣。
2.9、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電子繞原子核自由運動,原子核與電子之間不是真空的,是有物質的,而且是電磁物質,電子是帶電的,那么,電子與電子周圍的物質就有摩擦現象,摩擦使電磁力變化增大,引力和斥力增大,斥力增大遠離原子核。引力增大,使電子接近原子核。當然,原子核也是運動的,只是運動速度很小,與原子核周圍的電磁物質同樣有摩擦的。有摩擦就有損失,那么損失的物質去哪里了呢?肯定是在原子核與電子的空間中,變成了電磁物質了。還有,電子和原子核損失的物質又是由什么物質來補充呢?是原子核與電子空間的電磁物質來補充。夸克之間也是有運動的,那么,也是有摩擦的,也同樣有這樣的情況。
原子之間同樣有電磁力的變化,斥力大于引力,原子之間距離增大,若大于很多時,一些原子就會離開物質,使物質、物體的質量減小。若引力大于斥力,物質、物體的質量就會增加。這樣任何物質、物體的質量就會有質量變化。國際一公斤計量器具的質量會發生變化就是這個原因。
任何粒子之間大電磁物質都是在不停的變化,帶電的原子變化產生電磁波,當然電磁物質的變化也會產生電磁波,原子運動的電磁波與粒子之間的電磁物質運動變化的電磁波與原子的電磁波有相互作用,形成一些新的電磁波,例如紅外線電磁波,當然還有其它的電磁波,頻率是很高的。
外給原子一個電磁力偏置,原子的引力或斥力效果加強而更加顯現岀來。電子繞原子核自由運動,會有摩擦嗎?摩擦是生活、工作中常見的一些現象,摩擦使噪音增大,熱量增大,電磁力或波形增大,產生新的物質。
2.10、熱運動,是構成物質的大量分子、原子等所進行的不規則運動。熱運動越劇烈,物體的溫度越高,證明液體、氣體分子做雜亂無章運動的最著名的實驗。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的微粒所做的無規則運動,不是液體或氣體分子的運動,只是間接證明了液體或氣體分子的無規則運動。
只要溫度不低于絕對零度,粒子都會做熱運動,會發出紅外線電磁波,溫度越高,粒子做的熱運動越激烈,發出紅外線電磁波幅度越高,紅外線測溫儀能測量出做熱運動物體溫度的高低。
帶電粒子運動發出電磁波,紅外線也是電磁波,所以做熱運動的粒子同樣是帶電的。
上述實驗和理論都證明,物質、物體都是帶電的。那么物質、物體、粒子之間都是電磁力,電磁力分為引力和斥力,二者能相互轉換。
2.11、看原子核中的引斥力
研究人員證明原子核碎片在分裂后開始旋轉, 具體機制仍未可知 前瞻網 2021-2-26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證明,在核裂變過程中,分裂原子核的碎片開始旋轉。在發表《自然》雜志上的論文中,描述了實驗。有許多質子和中子的原子核容易分裂,是核裂變。先前的研究表明,分裂后,原子核的碎片從原子核中噴出時會旋轉,一直是個謎。發現,就在分裂之前,原子核伸長最終折斷,稱為分裂。
研究幾種不穩定元素裂變產生的碎片,如鈾-238和釷-232。裂變后發出的伽瑪射線。碎片的旋轉完全相互獨立。發現是分裂后開始旋轉。
研究人員還提出理論稱,隨著原子核變長和分裂,產生的殘留物可能類似于淚珠。他們認為,這樣的碎片可能會以某種方式移動,以減少它們的表面形狀(就像氣泡一樣),并在這樣做的時候釋放能量,迫使它們開始旋轉。
看了文章:非常高興,同時感謝研究小組,辛苦了,謝謝你們。
原子核會有原子核伸長最終折斷的變化,變化過程中還產生了伽瑪射線,任何事件變化都是力的作用導致的。這個力是變化電磁力,電磁力分為引力和斥力,二者能相互轉換。
原子核變化有膨脹、緊縮的變化,也就是引力大、斥力大不斷的交替變化,然后斥力大于引力一定限度,引力不能大于斥力了,不會再轉換了,原子核就伸長了,再伸長就斷裂了,電磁力的斥力大于引力很多,就伸長斷裂。
在引力和斥力的轉換過程中,質子和中子、質子與周圍的電磁物質、中子與周圍的電磁物質都是有摩擦的,摩擦就要產生新的物質,有伽瑪射線等。
大家伙看到這里,中子是帶電的,并不是不帶電的。若不帶電,中子與質子就只是引力的作用,沒有斥力的作用,那么原子核能夠伸長斷裂嗎?所以任何粒子之間是變化的電磁力作用,任何粒子也是會變化的,同時也是帶電的。
粒子之間是電磁物質,粒子運動會與電磁物質摩擦,斥力大于引力就有消耗,消耗的物質成為電磁物質,引力大于斥力,粒子的消耗由電磁物質補充,這種變化有非常高的電磁波。
電磁力的方向也是變化的,有螺旋型,線性,非線性的等各種形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