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胡化凱 吉曉華】道教宇宙演化觀與大爆炸宇宙論之比較
userphoto

2023.05.14 廣東

關注

中國先秦道家和后世道教學者都相當重視宇宙演化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宇宙演化理論。學術界對此已做過不少研究,張岱年著《中國哲學大綱》討論了“道”的本體論內涵[1],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討論了莊子的有無相生思想和《淮南子》的道宇宙演化理論[2],姜生和湯偉俠主編《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漢魏兩晉卷)討論了道家宇宙起源理論[3],陳美東的論文“樸素的宇宙膨脹論”發掘探討了元代道士林轅《谷神篇》中的宇宙膨脹思想[4],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相關論著。這些工作揭示了道家和道教關于宇宙演化問題的思想認識,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從《道藏》的相關文獻資料來看,道教徒對于宇宙演化問題進行過長期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豐富的思想內涵。綜觀道教的宇宙演化理論,其思想認識主要包含“有生于無”的自然演化說、“混沌膨脹”說和“劫運輪回”說等內容,這些認識與現代大爆炸宇宙論所描述的宇宙演化過程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大爆炸宇宙論認為,宇宙是從“奇點狀態”爆炸演化而來,時間、空間和物質都是從大爆炸開始產生的。在此之前,它們都不存在,宇宙是無;在大爆炸之后,宇宙開始了時間的延續,空間的膨脹,萬物的生演。這種理論推測宇宙的演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膨脹宇宙,即大爆炸之后宇宙永遠膨脹下去,萬物隨同空間的膨脹而不斷演化;而另一種是振蕩宇宙,即大爆炸之后宇宙呈周期性的膨脹和收縮狀態,宇宙空間一段時間膨脹,一段時間收縮,永遠交替變化;前一種情況,宇宙有開始,沒有終結,萬物處于永恒的演化發展之中;而后一種情況,宇宙則處于生成和毀滅交替進行狀態中。我們生活的宇宙以哪種方式存在,取決于宇宙中物質的密度。大爆炸宇宙論是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代宇宙學理論。這一理論已經得到河外星系譜線紅移、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氦元素豐度等觀測事實的有力支持,因此被稱為標準宇宙模型。

毫無疑問,道教宇宙演化論和大爆炸宇宙論屬于兩種不同層次的理論,前者是帶有一定思辨性和神學色彩的理論,后者是具有科學理論基礎和一定的觀測事實根據的現代科學,但它們都以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為認識對象。這兩種理論在基本思想認識上具有一定程度的類似性,這是一種耐人尋味的科學文化現象。系統分析和比較這二者的相似性,有助于深入理解道教學說的思想內涵。

1 “有生于無”——宇宙從無中創生

從本質上說,無論哪種宇宙演化理論,只要承認宇宙有個開端,就會面臨著如何回答宇宙在開端之前是有還是無的問題,就會遇到“有”與“無”的邏輯矛盾?,F代大爆炸宇宙論認為,宇宙起源于一顆原始質點的爆炸。這種理論雖然已得到一系列重要觀察事實的有力支持,但同樣無法回答宇宙在爆炸之前是“有”還是“無”的問題。為了解決這種困難,英國宇宙學家S·霍金(Stephen Hawking)提出了“宇宙創生于無”的說法。中國的老子似乎早已認識到這類矛盾的不可避免性,并試圖加以解決。

《道德經》指出:“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5]老子用“有”和“無”說明宇宙的起源,認為宇宙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演化過程。為了描述宇宙演化的開端,他設定了一個宇宙演化的邏輯起點,并以“道”表示這個起點。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6]“道”經過“一”、“二”、“三”演化出天地萬物。老子并未說明其中的“一”、“二”、“三”代表什么,因而后人對之做出了種種不同的猜測,給出了許多繁復的解釋。其實,老子的本義或許并不是用它們表示具體事物,而只是用以象征性地說明從“道”演化出宇宙萬物的中間環節。

“道”作為宇宙演化的起點,相對于其后的萬物而言,它是“無”;但它不是絕對的無,其自身包含萬物的根源,所以它又是“有”。因此“道”是“有”與“無”的辯證統一。這正像大爆炸宇宙論所說的“宇宙奇點”,在奇點之前,宇宙是無;在奇點之后,宇宙是有;奇點是有與無的統一。

由“道”開始,宇宙如何演化?在老子之后,各家學者進行了發揮。

《莊子》繼承了老子《道德經》中的宇宙演化思想。《莊子·知北游》指出:“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span>[7]《莊子·庚桑楚》也指出:“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8]晉代王弼注釋《道德經》曰:“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span>[9]這些論述都是強調宇宙創生于無,宇宙是從無形無象的狀態產生出來的。

199310月,湖北荊門郭店戰國楚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太一生水》篇專門討論了宇宙的演化。該文認為,宇宙開始于“太一”。由“太一”生出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相輔,以成神明;由神明演化出陰陽,陰陽經過冷熱干濕變化而形成一年四季。因此,“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時,周而又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已為萬物經?!?/span>[10]“太一”,在古代有多種含義,此處表示宇宙演化的開端。《莊子·天下篇》說,關尹、老聃“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呂氏春秋·大樂篇》也說:“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又說:“萬物所出,造于太一?!睗h代高誘注曰:“太一,道也?!?/span>[11]所以,在宇宙論意義上,“太一”是老子“道”的別名。因此,戰國楚簡的“太一”演化說,即是“道”演化說,是對老子“道”生萬物思想的發揮。

漢代《淮南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宇宙演化思想?!痘茨献印ぴ烙枴分赋觯骸胺驘o形者,物之太祖也?!?/span>[12]《淮南子·說山訓》也說:“有形出于無形,未有天地能生天地者也。”[13]這些也都是認為,宇宙是從無形狀態演化而來?!痘茨献印ぬ煳挠枴酚谩榜T馮翼翼,洞洞灟灟”描述天地未形成之前的虛霩狀態,認為宇宙的演化由此開始,“道始于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14]《天文訓》作者認為,在“虛霩”狀態有時間和空間,從時空中產生氣,氣有清濁,清陽之氣凝為天,重濁之氣結成地,天地相互作用產生陰陽,陰陽變化形成四季,四季運行化育萬物。這種宇宙演化過程的描述,把老子的道生說具體化了。

此外,《淮南子·俶真訓》把宇宙的演化分為“有有者,有無者,有未始有有無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幾個階段。最初的“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狀態是:“天地未剖,陰陽未判,四時未分,萬物未生,汪然平靜,寂然清澄,莫見其形”。這時天地萬物尚無端倪,宇宙處于一片渾然靜謐狀態。然后進入“有未始有有無者”階段,這時天地萬物已開始萌動,宇宙“包裹天地,陶冶萬物,大通混冥,深閎廣大,”已“生有無之根”。接著是“有無者”階段,這時宇宙仍然處于“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捫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極也”的狀態。但這不是絕對的無,而是“浩浩翰翰,不可隱儀揆度”的宇宙物質存在狀態。由此進一步演化為“有有者”階段,此時萬物已經形成,有形有質,“可切循把握而有數量”。[15]《俶真訓》所說的“有”和“無”都是指宇宙的物質存在形式,“無”是指原始物質尚處于無形無象狀態,“有”是指已形成有形有象的具體事物,是對老子“有”“無”概念的發展。

老子用“道”、“有”和“無”概念描述宇宙的演化,《莊子》繼承了這種思想,《淮南子》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思想,力圖把宇宙的演化過程描述得更加具體和完備。從老子到《淮南子》的這一認識發展過程,反映了這一時期道家對于宇宙演化問題所做的思考。

《列子》原書為列御寇所作,其基本主旨反映了道家思想。現存《列子》系晉代人重新整理而成,其中仍然保存了一些道家的觀點?!读凶印ぬ烊鹌氛J為,在天地未分之前,宇宙經歷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極”五個演化階段,“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混淪。”[16]宇宙經過從無氣到有氣、從有氣到有形、從有形到有質的演化過程,最后達到氣、形、質都已具備而尚未分離的混淪狀態,也即“太極”階段?!读凶印ぬ烊鹌逢P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內容,被認為是晉人抄自漢代緯書《易緯·乾鑿度》。[17]唐代皇室崇尚道教,《老子》、《莊子》和《列子》等被作為道教經典而備受推崇,因而其中的宇宙演化思想對后世道教學者產生了廣泛影響。

《老子》、《淮南子》和《列子》都對宇宙演化的過程進行了討論,《老子》的“一”、“二”、“三”,《淮南子》的“虛霩”、氣、天地、陰陽、四時、萬物,《列子》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這些都是力圖說明宇宙演化的詳細過程。這種思想追求與大爆炸宇宙論基本上是一致的。大爆炸宇宙論更為具體地描述了宇宙爆炸后的演化過程。這種理論認為,我們生活的宇宙大爆炸于150-200億年前,在大爆炸時刻,宇宙的大小為零,處于無限高溫狀態;大爆炸1035秒后,宇宙暴脹,處于極高能量的統一場形態,并開始分解出強核力和弱電力;大爆炸1秒后,溫度下降到100億度,產生光子、電子和中微子,以及它們的反粒子,有少量質子和中子存在;大爆炸100秒后,溫度下降至10億度,宇宙進入原初元素合成期,質子和中子結合成氘原子核,氘與質子和中子結合生成氦核、鋰和鈹等;大爆炸30萬年后,宇宙溫度降至3000度,化學結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為氣態物質,并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較高的氣體云塊。大爆炸約10億年后,星系、恒星和行星開始形成。中國古代道家和道教學者對于宇宙演化過程的描述,與現代大爆炸宇宙論的描述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是自然哲學性的思辨,后者是自然科學理論。

關于宇宙演化過程的討論,除《老子》、《莊子》和《列子》等道教經典之外,其他道教經書中也有豐富的內容。例如:

唐代道士鐘離權《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引述了道經《金誥》關于宇宙演化的論述,其中認為宇宙開始于“太元”,此后經歷了“太始”、“太無”、“太虛”、“太空”和“太質”幾個演化階段?!疤|者,天地也。天地清濁,其質如卵而玄黃之色,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太質其形如卵,其色玄黃,是天地的初始狀態。從太質開始,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和升降運動使“天地行道,而萬物生成”。[18]

唐代道書《混元八景真經》描述宇宙演化過程說,在天地開辟之前宇宙“只是虛無”,在虛無之中產生“景氣”,“景氣”演化成水,“流水者陰氣,陰極始生陽氣。陽氣漸上炎熱,方結為火。”水火“二物交泰,各生積氣。積氣所生,陰陽相煉,其數滿足,始結為混沌?!比缓?,陰陽相互作用使混沌分解,“便分積清之氣為天,積濁之氣為地?!?/span>[19]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二載《太始經》把宇宙演化過程以“九十九萬億九十九萬年”為時間單位分成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宇宙演化的內容都不相同。宇宙最初是“洪源溟涬,蒙鴻如雞子狀,名曰混沌玄黃?!庇苫煦缰挟a生“一氣”,經過九十九萬億九十九萬歲的演化,一氣“化生三氣”;然后經過長時間的演化生成“九氣”,由“九氣”生演出天地、日月星辰、陰陽五行和萬事萬物。[20]

宋代道士王道淵《太上老君說常清凈妙經纂圖解注》也認為,宇宙之初,“隱而無象,溟溟涬涬,遼廓無光”,只是“一混沌而已”?;煦缰小坝幸魂柍鮿佑谥?,便生奇偶,分陰分陽,生育天地?!庇汕鍤馍向v而生成天,濁氣下降而結成地。然后,“陰氣出地而復上升于天,陽氣從天而復下降于地?!痹谶@種“陰陽往來循環不已”過程中,“日月運行,五氣順布,四時行焉,故能長養萬物?!?/span>[21]

元代道士陳至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引述上陽子關于宇宙演化過程的描述時也認為,宇宙開始時是“溟溟涬涬,窈冥莫測”狀態,稱為“太一”、“道”或“未始”。這種狀態不是了無生機,而是“氤氳活動,含靈至妙”。然后經過“一氣動蕩,虛無開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無相射”過程,進入“混混沌沌,沖虛至圣,包元含靈,神明變化,恍惚立極”的狀態,稱為“太易”、“元始”或“道生一”過程。再經過“一氣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羅列,萬靈肅護”過程,達到“陰陽剖分”,稱為“一生二”。然后“陰陽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稱為“二生三”。[22]陳至虛的描述,既吸收了前人的有關思想,也有自己的發揮。

上述內容表明,道家和道教學者都把宇宙的演化描述為一個從無到有的漸進過程,把它分為幾個階段。這種宇宙演化思想與大爆炸宇宙論的基本思想有一定程度的類似性。

2 “混沌膨脹”——宇宙膨脹演化

大爆炸宇宙論認為,如果宇宙中物質密度相對較低,則大爆炸后,宇宙會一直膨脹下去。道教關于宇宙演化的理論中也有一定成分的宇宙膨脹思想萌芽。

三國徐整《三五歷記》有關于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深,地數極厚,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故天去地九萬里?!?/span>[23]宇宙最初渾沌如雞子,經過一萬八千年,天地開辟;然后天地按照每日增加一丈的速度膨脹,經過一萬八千年,天地相距九萬里。這里含有一定的宇宙膨脹思想。《三五歷記》的這種宇宙神話對道教有一定的影響。

晉代道士葛洪的《枕中書》也有與《三五歷記》類似的宇宙演化說。該書認為,宇宙最初“溟滓鴻蒙,未有成形”,“如雞子混沌玄黃”,經過“四劫”的演化,天地形成;“天形如巨蓋,上無所系,下無所根,天地之外遼屬無端?!痹俳涍^“四劫”的運行,天地“始分”,相距三萬六千里。[24]宇宙最初“如雞子”,經過兩個“四劫”的演化和擴展,達到“三萬六千里”的范圍。這是一個宇宙不斷擴大的過程。

《三五歷記》和《枕中書》描述的宇宙演化過程都是從形如雞子的混沌狀態開始逐漸擴展,宇宙空間不斷增大。元代道士林轅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思想,其在《谷神篇》下卷《元氣說》中描繪了一個更為具體的宇宙膨脹演化過程。[25]

林轅描述的宇宙演化分為幾個階段:

一是元氣孕育,形成混沌。宇宙最初“元氣始生,猶一黍也,露珠也,水顆也。”這一小點如露珠、黍米樣大小的元氣,“蓋自無始曠劫、霾翳搏聚之,”由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孕育而成。它“內含凝一點之水質”,是宇宙之精華,標志著宇宙演化的開始,“強名曰道”。此即老子所說的“道”。這一點元氣,“內白而外黑”,“陰含而陽抱”,含有陰陽兩種相斥相輔因素?!捌鋬戎帲蜿栔畡佣S出,出則為杳靄;外之陽俟陰之靜而踐入,入則肇氤孽?!眱韧怅庩柦Y合,“混質而成樸,積小而為大?!标庩柦Y合后,“內非純陰,外非純陽。”內部的陰氣“好舒暢,好緩散,欲盡出?!蓖饷娴年枤狻昂煤B,好圓融,欲盡入?!倍呦嗷プ饔?,“外陰愈搏,內陽愈凝,結成混沌。”這時的混沌“其形如初”,“是玄包其黃者也”。其中“玄屬水也,是元氣之至精積而盈也;黃屬火也,乃余氣之生神烜而灼也。”而“混沌之內,惟水中沉一日光者矣。”由元氣演化形成的“混沌”,內黃而外黑,外陰而內陽,其中包含一縷陽光。此即宇宙的最初階段。

二是“混沌”破裂,宇宙脹大?!盎煦纭苯涍^一段時間的化育,形成水、火、風、雷“四象”?!帮L欲揚而不能鼓,水欲泆而不能決,火欲炎而不能升,雷欲蕩而不能發。”“四象”相互激蕩,“漸相刑克,甚至戰爭”。造成“風助水之力而作彭湃,雷助火之力而加奮迅?!苯Y果導致“混沌”“激搏而破”。混沌破裂后,水火風雷各自得以施展其作用?!袄渍鸲U,風揚其曠,火氣得以升沉,水液得以流注。”混沌“破乃分之”,天地得以開辟。“天既分也,元氣化氣之輕者,自下而升,結成梵宇也;元氣積液之資重者,隨底所載,乃真水也?!庇钪嫔鲜翘?,下是水。此時的宇宙“大只百里也”。之后,經過“風隨方以展之,雷逐位以蕩之,外之余氣施張以措之,內之元氣兆運以局之”的運動變化過程,宇宙逐步擴大,“百里之天既分,則千里矣,漸至萬里矣”;“歷元應化,致今莫諦其幾萬里矣?!庇钪嬗勺畛醯囊恍↑c元氣,演化擴展成幾萬里的空間規模。這是一個宇宙逐漸膨脹過程。

三是“四象”運化,萬物衍生。宇宙中有水、火、風、雷,“風惟魂,雷惟響,火惟光,水獨質。”它們是宇宙中發生各種變化的主要因素。這四者之中,水最重要?!疤煊钪?,有資而兆質者,獨一水也;”“水為先天后天之母也?!庇伤_始一系列的生演變化過程:“水之氣,日之影,感化而生月”;“水既生風,風復吹水,起浪為沫;雷復震水,騰沸化萍;日復曝水,結滓成鹵;月復照水,澄坌作泥;積泥而生融蠕,俱化而為土也。風揚而塵,日烈而砂,湛露既降,水滋之土,始生苔蘚,次有蓂蕪,至于荏苒,漸洳生滅,土斯厚矣?!绷洲@繼續描述草木的演化過程:“草化為竹,條茂為木,久之而草結穗,木成樹,卉挺實,春榮秋剝,俱腐化土?!彼踔琳J為:“老木受天地云煙聚氣,則有精有液,久之而化禽、化龍、化犴、化男子;”“赭石感水土日月孕秀,則有血有乳,久之而化蟾、化虎、化羊、化女人;”“木男石女,既有伉合,孕生男女,得以全身。人物既有化育,茲分人蟲,非媾亦系胎胞,長幼相須,仍存子息種類差別?!贝送饬洲@還描述了天上星宿、地上金石的形成。

四是天地毀滅,輪回休息。由于“地土生物太盛,土壤虛而不能自載,小則隨方洼陷,大則俱墜矣。力因運窮,數隨氣盡?!庇纱嗽斐纱蟮貕嬒?。這個過程經歷360年?!暗厥級嬕?,生氣絕而寒氣行也?!币蚨疤鞜o所載,仍將危也。”繼之天皆“崩塌”。這個過程也經歷360年。天地崩潰過程,萬物俱毀,“其內冥冥然,人物喪滅,俱化土而無穢也?!辈贿^,天地萬物的毀滅,只是由余氣聚積生成的有形之物毀壞,即“余氣生積成后天上穹下壤,伏實歸土也?!倍獨獠粶纾跋忍熘靹t無壞矣,以其元氣常存,還返而復生也。”之后宇宙又進入了下一個演化過程。天地萬物的“復生”過程,需要經歷81年。因此,地墜、天崩和萬物復生所經歷的時間約略800年,“故天地之一休息,總得八百年?!绷洲@認為,“天之積氣萬年,而休息于八百年”,所以宇宙的演化以10800年為周期。他將天地的休息看作積蓄力量的過程,“是造化之歇力養氣也,乃亦陰陽交接之道也,歸根復命之義也;”“天地不休息,無從而開展也。”[26]這里具有明顯的宇宙周期性演化思想。

對于林轅描述的宇宙演化過程,我們無需作具體的分析,因為以今日的科學認識水平來看,它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在具體內容上,都存在著明顯的荒謬性。但是,林轅描述的宇宙演化過程含有宇宙膨脹和周期變化思想則是顯然的。

3 “劫運輪回”——宇宙周期性演化

大爆炸宇宙論認為,如果宇宙中物質的密度大于臨界密度,則宇宙的膨脹和收縮是周期性交替進行的,即大爆炸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宇宙膨脹,空間達到極大,然后開始收縮,直至收縮為零,之后進入下一輪膨脹和收縮過程;萬物隨著宇宙的膨脹和收縮,呈現周期性生滅狀態。道教的劫運輪回宇宙論所描述的宇宙演化的周期性,與大爆炸宇宙論的這種周期性演化思想具有一定的類似性。

北周道教類書《無上秘要》卷六引《洞玄靈書經》描述的宇宙演化過程即具有周期性。該書認為,宇宙在“龍漢”之后,“天地破壞”,經過“億劫”漫長的“幽幽冥冥,無形無影,無極無窮,混沌無期”狀態,天地才重新復位,萬物更生。經過“一劫”之后,“天地又壞”,宇宙再經過“五劫”的“幽幽冥冥,三氣混沌”過程之后,“乘運而生”;到了“開皇”時,天地復位,世界又成?!敖佟北硎居钪嫜莼囊欢螘r間,來源于印度所羅門教義。該教認為,世界會經歷許多劫,每經過一劫,就有劫火燒毀一切,之后再產生新的世界。佛教把劫分為大劫、中劫、小劫。道教沿襲佛教“劫”的概念,但內涵并不完全一致。《洞真三天正法經》認為,“天運九千九百周為陽蝕,地轉九千三百度為陰勃?!标栁g陰勃謂之“大劫交”。大劫交時“天翻地覆,海涌河決,人淪山沒,金玉化消,六合冥一。”[27]即大劫交時天地萬物具滅,化為混沌。道教的“劫運”之說,雖然來源于佛教,但其內涵比佛教的豐富。

南北朝道經《太上妙始經》對宇宙演化的周期性說的更為具體。該書認為,“天地三千六百億萬歲一合會”,即宇宙的演化以三千六百億萬年為周期。經過一個周期,“天地壽盡”宇宙毀滅之時,“陽精化為火,陰精化為水”,先以火燒,后以水浸,使宇宙萬物“混而歸一”。再經過三千六百億萬歲,宇宙重新開辟,“復分別元氣,清者為天,濁者為地;”天地之氣交合,萬物化生。[28]

宋代道書《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也認為,宇宙經過一個“劫數運度”之后,“萬物消化”,“更為混沌”。然后“元氣復合”,開始新一個輪回的演化。[29]

宋代觀復大師謝守灝《太上混元老子史略》認為,太上老君是“元氣之祖,萬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他在宇宙劫運輪回演化過程中,“常于無量劫運之端,太初太易之前,肇布玄元,始而生太極,判太極于三才?!痹谟钪婺┤眨爸两俳K于六合俱消,混沌為一”,他使混沌“又復分判”,宇宙“凝輕清以為天,積重濁以為地,陽精為日,陰精為月,日月之精為星辰”,進行新一輪演化。謝守灝認為,老君在劫運之端,太初太易之前肇布玄、元、始三氣,生太極。又判太極生天、地、人三才。劫終,天地消毀成混沌,老君使“劫歷重開”,重新分判天地萬物。宇宙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凡經無量浩浩之劫,悉如是矣?!?/span>[30]

元代陳致虛《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也描述了宇宙劫運輪回演化過程:“每劫運壞,天地蕩散,山海消融,物象一空,無復形質?!贝藭r宇宙中“上無色象,下無淵極”,“空洞虛無”,唯獨元氣存在,它“混然不分,沌然始構,是云混沌。”然后從混沌中“金風氣摩而生火,四象化合而生土,博載天地,長養萬物?!毙碌挠钪骈_始形成。[31]

上述表明,道教的劫運輪回說認為,宇宙以“劫”為周期“輪回”演化。這種思想與大爆炸宇宙論所描述的周期性振蕩宇宙具有一定的類似性。所不同的是,大爆炸宇宙論描述的振蕩宇宙,空間的膨脹和收縮是交替進行的,到了宇宙末日空間收縮為一點。劫運輪回說強調了宇宙演化的周期性,而未說明宇宙空間是如何變化的。

4 結論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人類探索的一個永恒主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探索。古人或以自然哲學的思辨方式或以宗教神話語言解釋宇宙的演化,今天人類則以實證科學對之進行說明。

毫無疑問,道教宇宙演化理論與大爆炸宇宙論不可同日而語,二者雖然都是探討宇宙演化問題,但無論在認識水平上還是在基本思想上都有本質的差別。

如上所述,中國古代道家和道教學者提出的一系列宇宙演化理論,含有不少與大爆炸宇宙論思想內涵基本類似的東西,由此反映了道教宇宙觀的思想認識。但是,畢竟道教宇宙演化理論和大爆炸宇宙論是兩種本質不同的理論。大爆炸宇宙論強調,宇宙在大爆炸之前既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時間、空間和物質都是在大爆炸之后逐漸產生的。中國古代的道教宇宙演化觀雖然認為宇宙經歷了從無到有的演化過程,但沒有說明在開天辟地之前宇宙是否存在空間和時間。道教劫運輪回宇宙演化說,也沒有說明時間和空間是否一直永久存在。包括道家和道教學者在內的中國古人似乎認為,空間和時間是永恒存在的,即使是在宇宙最初的混沌狀態以及宇宙的劫運輪回生滅過程中,時間和空間也是一直存在的,它們為天地的開辟和宇宙的擴展提供場所,為宇宙的生滅和萬物的演化提供時間計量。這是道教宇宙觀與大爆炸宇宙觀最根本的差別。此外,在對于宇宙演化過程的具體描述方面,道教宇宙論與大爆炸宇宙論也是有根本差別的。

盡管如此,這兩種理論在思想觀念上具有的相似性,仍然是耐人尋味的。古人關于自然現象的猜測和思辨性解釋,有不少已經被現代科學在更高層次上所證實。人類的科學文化現象具有一些類似性,本文以上所討論的內容即是一個例子。

【參考文獻】
[1]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17-22.
[2]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98-402253-261.
[3]姜生,湯偉俠.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漢魏兩晉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87-189.
[4]陳美東.中國古代的宇宙膨脹說[J].自然科學史研究,1994,(1);27-31.
[5]老子.道德經(1章,第40)C//諸子集成.上海書局,1986.
[6]老子.道德經(42)C//諸子集成.上海書局,1986.
[7]莊子·知北游C//諸子集成.上海書局,1986.
[8]莊子·庚桑楚C//諸子集成.上海書局,1986.
[9]老子.道德經(42)C//諸子集成.上海書局,1986.
[10]自龐樸.“太一生水”說C//中國哲學(21).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89190.
[11]呂氏春秋(5)C//諸子集成.上海書局,1986.
[12]淮南子·原道訓C//諸子集成.上海書局,1986.
[13]淮南子·說山訓C//諸子集成.上海書局,1986.
[14]淮南子·天文訓C//諸子集成.上海書局,1986.
[15]淮南子·俶真訓C//諸子集成.上海書局,1986.
[16]列子(第一卷)C//諸子集成.上海書局,1986.
[17]嚴北溟,嚴捷.列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
[18][]鐘離權.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卷上)C//道藏(第二十八冊)353.
[19][]混元八景真經(卷一)C//道藏(第十一冊),434.
[20][]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二)C//道藏(第二十二冊)7-8.
[21][]王道淵.太上老君說常清凈妙經纂圖解注C//道藏(第十七冊),195.
[22][]陳至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卷一三)C//道藏(第二十四冊),50.
[23][]陳葆光.三洞仙錄(卷一)C//道藏(第三十二冊),235.
[24][]葛洪.枕中書C//道藏(第三冊),269.
[25][]林轅.谷神篇C//道藏(第四冊)544-548.
[26][]無上秘要(卷六)C//道藏(第二十五冊),18-19.
[27][南北朝]太上妙始經C//道藏(第十一冊),431.
[28]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卷一一)C//道藏(第一冊)70.
[29][]謝守灝.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中)C//道藏(第十七冊),895-896.
[30][]陳致虛.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C//道藏(第二冊),420-421.

(原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2期。錄入編輯:乾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莊子思想的評價
老子在《道德經》中如何解釋“無中生有”
老子的宇宙大爆炸
2500年前老子沒有現代科學儀器, 他是怎么“看”到宇宙起源的?
朱熹與《周易參同契考異》
【任蜜林】緯書的宇宙圖式與古代的宇宙論傳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托县| 延寿县| 师宗县| 桐乡市| 平谷区| 余干县| 毕节市| 怀仁县| 连山| 花莲市| 武强县| 县级市| 上林县| 泰宁县| 南城县| 射洪县| 温州市| 巴马| 遵化市| 广元市| 永吉县| 洛川县| 灵璧县| 庄浪县| 兰溪市| 贵德县| 利辛县| 元江| 屏南县| 阜康市| 本溪| 鹤峰县| 景德镇市| 白河县| 逊克县| 屯昌县| 鄂伦春自治旗| 山东省| 罗田县| 呼图壁县| 盱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