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陳橋兵變”后,周恭帝柴宗訓禪讓皇位,趙匡胤于是改國號為“宋”,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宋朝的鑄幣同樣可以榮登中國歷史之最,無論是錢幣種類,錢文書體,鑄造工藝,藝術價值都是前后朝所無法比擬的。
宋朝在中國歷史中不僅經濟、文化發展到頂峰,錢幣在歷史中也是最復雜的,這主要表現在宋代錢幣的多樣性上。北宋建立之初,曾仿效五代十國鑄幣的慣例,同樣鑄造了“宋元通寶”(國號錢)。宋元通寶沿用周元通寶制度(延續唐制),十枚重一兩,開啟了宋代鑄錢的序幕。自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至公元984年)始鑄太平通寶,真正開啟了年號錢的開端。每當更改年號時,幾乎都會鑄造新的年號錢,這是當時文化風貌、經濟快速發展的綜合體現,無形中也增加了宋代錢幣的種類。
同時宋朝錢幣在藝術性方面與前朝錢幣相比區別明顯,這其中主要體現在錢幣的變化上,前朝錢幣整體相對較固定。宋朝錢幣形制較多,如徽宗時的五等錢制;錢文書體多,篆、隸、楷、行、草均能見于錢文之上,更包括宋太宗、宋徽宗、宋高宗等皇帝親自御書的錢文,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另外宋朝錢幣的金屬成分較穩定,這表現出同坑口所出的錢幣,銹色較為統一,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也反映出當時鑄錢工藝的成熟。
宋朝鑄錢管理機構:
北宋“熙豐變法(又稱:王安石變法)”曾對國家體制進行過深化改革,同時“元豐改制”對官僚體制也進行了重要改革。以“元豐改制”為節點,前后時期在鑄錢方面的管理有所不同,大抵可分為元豐改制之前和元豐改制之后(直到南宋滅亡),前者可稱為使職為主的體制,后者可稱為省臺寺監體制。
北宋前期為加強君權,設立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中書門下(最高行政機構)及樞密院(最高軍政機構),三司負責財政,下設三部(三司使負責),即戶部(主要負責田賦)、度支(主要負責財政支出)、鹽鐵(主要負責商稅、禁榷及山澤之入)。三部之下又分別設置若干案,其中鑄錢歸于鹽鐵司中【鐵案】負責(據《宋史·職官志·三司》載:鹽鐵司之下有七案,其中”六曰鐵案,掌金、銀、銅、鐵……石炭、錫、鼓鑄”)。
宋朝在地方行政設有路、州、縣三級,在路一級設有【監司】(對州縣官只有檢察權而無管轄權),產礦鑄錢地設置監和場、務,大的監(如桂陽監)與州平級,一般則隸屬于州。較大的場、務隸屬于州,一般則隸屬于縣。其中除與州平級的大監設有【知監】,其余監、場、務各設監官,一般又品級較低的文武官員擔任。宋代還有一些跨路份的監司,并設有【提點坑冶鑄錢司】負責,有時也會將東南地區的鑄錢事宜交給【發運司】負責。
元豐改制以后,三司被撤銷恢復為唐代的省臺寺監體制(有所修改)。其中三省分為中書省(草擬決策)、門下省(審核決策)、尚書省(執行),尚書省中包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其中鑄錢歸于【工部】負責(據《宋史·卷163·志116》記載:“工部,掌天下城郭……錢幣、山澤……之政……籍坑冶歲入之數,若改用錢寶,先具模制進御請書。”又記:“【工部尚書】若諸監鼓鑄錢寶,按年額而其數,因其登耗以詔賞罰。”同時,【戶部】及戶部下屬的【金部】有時也會籌措鑄錢物資及錢款,同樣與鑄錢有密切的關系,宋哲宗時曾加強戶部權利,南宋紹興年間,曾讓【戶部侍郎】“提領鑄錢”。
元豐改制并未涉及路、州、縣及監、場、務的職事官制,轉運使、提刑、提舉等監司仍舊存在,路、州、縣及監、場、務的隸屬關系也未發生大的變化。南宋時,曾在戶部與各路轉運司之間設立【總領所】一級機構(四川、湖廣、淮東、淮西各一),主要負責供應軍需,及當時四路戍邊軍隊的財賦調配,級別高于各路【轉運司】。【總領所】有發行紙幣的權利,其中四川總領所,與鑄錢聯系密切。
崇寧通寶、重寶、元寶鑄幣情況:
北宋徽宗崇寧年間(公元1102年-公元1106年)鑄,有通寶、元寶、重寶三種錢文。通寶中有小平、折十兩種折值,錢文為宋徽宗御書的“瘦金體”,時年宋徽宗二十余歲,錢文書體也是發揮出了“鐵畫銀鉤、清秀骨瘦”的特征;崇寧重寶為折十錢,錢文隸書。據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三》記載了宋徽宗曾令蔡京書寫崇寧錢文的事,故有些崇寧重寶的錢文應為蔡京所書,筆法功底深厚;崇寧元寶為小平錢,應為試鑄性質,并未正式鑄行。
據北宋蔡絛《國史補》記載:“魯公秉政……作大錢以一當十,至大觀,上親為書錢文焉”。另據《宋會要輯稿·刑法四·三二》記載:大觀元年七月十五日池州上奏中言及永豐監“翻鑄御筆大觀通寶小平錢,字精細。”《宋史·卷二四二·宗室傳》記載:趙子淔創意鑄行小鐵錢,“因范格以進,徽宗大悅,御書'宣和通寶’為錢文。”
據《中國貨幣史》引《玉海》記載,崇寧五年時(公元1106年),北宋年鑄幣量為289萬4千貫,這個鑄幣量在北宋年間,除熙寧、元豐、慶歷年間外也是比較多的,但這個鑄幣量應該包括崇寧及圣宋兩種錢幣。
宋代主要鑄錢監:
鑄錢監院是宋代鑄幣的生產單位,宋代銅錢監某一時間段內并存者大約不超過20個,但因不斷變化,此建彼廢,前后陸續發現不下三十七八個。其分布大抵位于長江以南多于長江以北,鑄錢能力上南方強于北方,這或與銅產地大多在南方有關。
宋代最著名的錢監有六個,分別是:饒州永平監、池州永豐監、江州廣寧監、建州豐國監、韶州永通監、惠州歸善縣阜民監。
1.饒州永平監(位于今江西上饒鄱陽縣):
該錢監建立于唐肅宗乾元年間,永平監在宋太宗后期張齊賢任江南轉運使時,年鑄額已達36萬貫,畢仲衍《中書備對》載其年鑄額為61.5萬貫,應為年鑄幣量最高峰時期,《玉海》卷180《食貨·錢幣》引《中興會要》載其年鑄幣量為46.5萬貫,應為北宋后期鑄額。南宋張端義《貴耳集》載:“饒監所鑄,歲止十五萬。”說明此錢監維持生產到南宋后期,成為當時僅存的銅錢監。
2. 池州永豐監(位于今安徽省)
該錢監建立于宋太宗至道初年,正式命名于至道二年十月。《楊文公談苑》載此監初建時年鑄額為20萬貫。《中書備對》載,元豐年間其年鑄額為44.5萬貫。《中興會要》記載其年鑄額為34.5萬貫,應為北宋后期鑄幣量。南宋紹興二年八月(公元1132年),該錢監并入饒州永平監。
3. 江州廣寧監(位于今江西九江)
該錢監建立于北宋咸平二年五月(公元999年),據王禹偁《記》,其最初年鑄定額為20萬貫,《中書備對》記載其元豐年間年鑄定額為34萬貫。《中書會要》記載其“年鑄二十四萬貫”,又注“后以十萬貫為額”,應反映北宋后期及南宋初期的情況。紹興二年八月(公元1132年),此監并入虔(贛)州鑄錢院。
4.建州豐國監督(位于今福建省)
該錢監在五代時期已存在,宋初似廢,北宋咸平年間重建。《楊文公談苑》載其創立初年年鑄額20萬貫。《中書備對》記載元豐年間,其年鑄額20萬貫(舊額30萬貫)。《中興會要》載其北宋后期年鑄額為25.04萬貫,較元豐時期略少。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此錢監停產,不久又恢復。據《宋會要輯稿》載,該錢監最終于南宋淳熙初期停產,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廢罷。但當時仍保留錢監名及監官,至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十二月,朝廷決定不再設監官。
5. 韶州永通監(位于今廣東省)
該錢監在北宋中后期是宋朝規模最大、產量最高的錢監。據宋人余靖《韶州永通監記》載,該錢監建立于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次年明命(另有慶歷八年之說,相差一年)。據畢仲衍《中書備對》載,元豐初年其年定額為80萬貫,北宋大觀年中,年鑄額為83萬貫。這也是宋朝單個錢監年鑄額最高的。又據《宋會要輯稿》載,(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提點坑冶鑄錢司……李大正言:……韶州永通監遞年鑄錢多不及三千貫或四千貫,今欲酌取中數三千五百貫。另據該文獻記載,韶州永通監于南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三月二十二日被廢除。
6. 惠州歸善縣阜民監
宋代阜民監有兩個,分別是商州洛南阜民監及惠州歸善阜民監。惠州監是大監,但存在時間似乎不長,此監創建于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據據仲衍《中書備對》載,元豐初年此錢監年鑄額為70萬貫,主要用于買銅,其年鑄額僅次于永通監。據《皇宋十朝綱要》卷十六記:(崇寧)三年十二月丁未,復置惠州阜民監。說明此錢監之前一度被廢罷。政和二年前曾鑄夾錫錢。
北宋早期有四個銅錢監,存在時間都很短,分別是:京師鑄錢監、杭州寶興監、升州錢監及南安軍錢監。另外,由于宋夏戰爭的爆發,宋朝曾于陜西地區設立多個錢監,但規模一般不大,之后隨著北宋被金國所滅,這些錢監也就隨之停廢。這些錢監分別是:虢州朱陽監(約元豐時期已鑄鐵錢)、商州洛南縣阜民監(熙寧八年,商州設立鐵錢監)、儀州(渭州)華亭縣博濟監(慶歷年間,于儀州采銅至博濟監鑄大錢)、京兆府錢監(分設銅錢監及鐵錢監)、陜州錢監(分設銅錢監及鐵錢監)、華州錢監(分設銅錢監及鐵錢監)、鳳翔府郿縣斜谷錢監、通遠軍威遠鎮錢監、蘭州廣阜監。
除此以外,兩宋鐵錢也是兩宋貨幣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兩宋大部分時期還要面對北方遼、西夏、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或戰或合,有些地區由于銅錢不足,只能鑄行鐵錢。按地理位置分布,大體有四川地區、河東地區、陜西地區、川陜河東以外地區;南宋時期又有專供應江北鐵錢區的鐵錢監,這些錢監分別是:
1.四川地區鐵錢監:雅州百丈縣開寶監(創立于宋太祖開寶年間,后于王小波、李順起義時停鑄,宋神宗元豐三年恢復)、益州錢監(北宋早期錢監,天禧年間已廢罷)、眉州錢監(北宋早期錢監,天禧年間已廢罷)、嘉州豐遠監(創立于景德二年,南宋紹興之前似已廢罷)、邛州惠民監(四川地區重要錢監,創立了咸平四年,嘉祐四年十月后,暫停鑄造10年,熙寧六年五月恢復鑄造。南宋建炎三年,該錢監再次暫停鑄造,紹興二十三年恢復鼓鑄。嘉定年間或已廢罷。)、興州(沔州)濟眾監(創立于景德三年,鑄幣量較少,南宋時期或已廢罷)、南平軍廣惠監(鑄量較少)、萬州廣濟監(創立于元豐年間,宣和六年廢罷,錢監規模較小)、施州廣積監(錢監規模較小,創立于紹圣三年,紹興三十年后失載)、利州紹興監(南宋時期四川地區重要鐵錢監,紹興十五年復置,嘉定三年后此錢監鑄當五大錢,此后失載)。
2.河東鐵錢監:晉州錢監(由于宋夏戰爭而創立,初鑄小錢,慶歷二年十月改鑄大錢,之后一度停鑄,慶歷五年后復鑄小鐵錢,次年停鑄,此后失載)、澤州錢監(由于宋夏戰爭而創立,大約于慶歷年間創立,大小錢幣均有鑄造)、隆德府寶寧監(曾鼓鑄過夾錫錢)
3.陜西鐵錢監:北宋仁宗即位以前,陜西未行鐵錢。仁宗慶歷年以后,陜西始行鐵錢,但當時所用多為外路所鑄。宋神宗熙寧八年以后,陜西鐵錢監開始激增,直至北宋滅亡。陜西地區鐵錢監主要有商州上洛縣阜民監(或為陜西第一個鐵錢監,元豐年間始鑄鐵錢)、虢州(在城)虢略縣錢監(創立于熙寧八年,元豐年間尚存,此后失載)、虢州朱陽縣錢監(原為銅錢監,約元豐年間改為鐵錢監)、京兆府(永興軍)錢監(宋神宗時期為改鑄私錢而建,畢仲衍《中書備對》對此監無載,或在當時已經廢罷)、商州洛南縣錢監(設立于熙寧八年,元豐年及此后生產規模較大)、陜西鐵錢監(同為熙寧八年為改鑄私錢而創立的錢監之一,存在時間較短)、華州錢監(為熙寧八年為改鑄私錢而創立的錢監之一,存在時間較短)、岷州滔山監(熙寧八年創立,但似與改鑄私錢無關,大約一直存在至北宋晚期)、延州錢監(延州錢監創立時間不詳,但元豐至大觀年間應存在,其間或有廢罷)、耀州錢監(為熙寧八年為改鑄私錢而創立的錢監之一,規模較小)、通遠軍威遠鎮錢監(熙寧八年時,該錢監鼓鑄折二錢,直至北宋末年。中間曾一度鑄造銅錢)、同州韓城縣三錢監(元豐年間已經存在,至宋徽宗政和四年時,有東西二監)、秦州鑄錢監(創立于元豐四年二月,元豐六年八月被廢罷)、隴州錢監(或于元豐年間被廢罷)
4.北宋川陜河東以外的鐵錢監:徐州寶豐下監、潯州錢監、汝州魯山錢監、廣、康、賀州鑄夾錫錢、磁州裕民監及鑄錢院
5.南宋供應江北鐵錢區的鐵錢監:和州錢監(供應淮南地區所用鐵錢建立最早的錢監)、舒州同安監(供應淮南地區鐵錢的重要錢監)、舒州宿松監(舒州又一鐵錢監,其存在時間較短,約10年)、蘄州蘄春監(創立于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六月,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正月停罷,后于淳熙五年恢復鼓鑄至嘉泰三年七月停鑄,開禧年間恢復鼓鑄)、黃州齊安監(乾道六年建立,此后失載)、興國軍興國監、江州廣寧監、臨江軍新喻縣豐余監、撫州裕國監、光州定城監、漢陽監等。
節選自:《崇寧泉譜.重寶卷》(王龍偉主編)
作為中國北宋時期的重要貨幣之一,崇寧重寶鑄造于北宋徽宗崇寧二年至崇寧四年(1103—1105年),是北宋錢幣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崇寧重寶鑄造時間相對很短,但由于參與鑄造的錢監多,鑄造量大,因此產生了大量錢文與形制的版別變化。
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年初,宋哲宗趙煦病逝,其弟趙佶繼位,即宋徽宗。為協調新黨與舊黨之間的矛盾,次年徽宗以“建中靖國”為新年號,意圖不偏不倚,團結治國。在支持他繼位但反對徽宗變法的向太后(宋神宗皇后)去世后,徽宗即更元“崇寧”,崇寧即崇尚熙寧國策之意,起用蔡京為代表的新黨,實施新政。在徽宗繼位后,北宋政府就面臨著嚴重的財政赤字。第一,國防軍事開支已把神宗元豐以來的國庫積蓄消耗殆盡。由于長期受到遼和西夏的威脅,北宋政府一直處于擴軍備戰狀態,軍費耗資巨大。第二,冗官眾多。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徽宗年間官員人數較哲宗元祐時多十倍。如此龐大的官僚隊伍,進一步加劇了國家財政負擔。第三,朝廷內外奢侈之風盛行,到宋徽宗時更是變本加厲,大興土木。如此繁重的財政支出使徽宗時期的國庫極度空虛,財政連年入不敷出。同時由于熙寧、元豐兩朝巨大的鑄幣量消耗了大量的原銅,也導致原銅開采量逐年下降。因此,徽宗推行新政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增加財政收入、擺脫財政困境。推行宋神宗時期的各項新法。但蔡京推行的新法不是通過經濟改革,而是靠通貨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七月,蔡京被任命為宰相,其上任后立即下令重新膨脹,制造大額虛幣來收斂財富。在這一背景下,崇寧重寶這種當十虛值大錢應運而生,而這種虛值所埋下的各種問題在崇寧重寶后續的流通中也逐一暴露出來。
崇寧元年(1102年)二月,時任陜西轉運副使的許天啟,為迎合蔡京的意思,上奏請鑄當十大錢。時為宰相的蔡京上奏說:官府鑄錢,需要張官置吏,招攬軍兵,成本很大,而官府所得,鑄三錢只得一錢之利。而在陜西、河中府等處,民間私鑄錢幣的人很多,不妨招募這些私鑄者,令他們赴官府充當鑄錢的工匠,由官府提供物料,計算工匠的工資,按其中的若干百分比收取錢幣。這樣既可以收編管理私鑄人員,又可以為官府增加利益,可謂是一舉兩得。后來宋徽宗就同意了蔡京的奏折。同時按蔡京的計劃,在陜西鑄造當十銅錢,但不行用于陜西,以隔絕私鑄。
在王安石變法時,北宋曾經大量鑄行折二錢。此時若貿然鑄行折十錢,名義價值比折二錢驟增五倍,侵害百姓利益意圖過于明顯,蔡京頗為顧忌,所以暫鑄折五錢,試行以觀其效。崇寧元年五月,宋廷下令陜西及江州、池州、饒州、建州四州的錢監,將準備當年鑄造小平錢的銅料用來鑄造折五錢,銘文為“圣宋通寶”,其重量比小平錢略重一些,折五錢名義價值是折二錢的兩倍半。由于這次在陜西及江州、池州、饒州、建州的貨幣改革短時間內并未引發嚴重的經濟問題,因此宋廷隨后下令,讓舒州、睦州、衡州、鄂州的錢監采用陜西當十大錢的范式,鑄造當十大錢,并限令一年須鑄造三十萬緡。
崇寧二年九月,尚書省進言:“提舉陜西鑄錢許天啟起第一運烏背折十銅錢五千緡至京,乞自禁中先用,然后頒之四方。”獲徽宗批準。同年十一月,江淮、荊浙二路發運司胡師文言:“自熙寧以來,鼓鑄當二大錢盛行民間,而于條不許起發上京,以故目今諸州軍官庫見管當二錢甚多。今迄改鑄當十錢,許四文,可成三文,則四十萬貫當為三百萬貫。工部欲依所乞,仍依陜西見鑄錢樣,于錢背鑄“十”字,以示所當小平之數。其當二銅錢更不鼓鑄。”這一提議也獲得了徽宗的批準。
隨后,尚書省言:“乞降當十錢樣于天下。”詔:“各降一千,分布曉示,使人識認,有司覺察如稍異,許越訴,論如和錢法,以錢計賞。”(《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三十六)。由此可以看出,首先,崇寧重寶當十銅錢,最早鑄于陜西,后廣鑄于各地錢監。現今發現的“崇寧重寶”背“十”銅錢,則是在陜西鑄造的第一批重寶的基礎上,后加了“十”字,目的是為了向百姓說明其面值大小,因此具有較為特殊的意義。在百姓接受崇寧重寶當十面值之后,可能是為了便于鑄造,便停鑄背十的崇寧重寶了,因此背十主要扮演了一種展示幣值的作用。其次,崇寧重寶的大規模鑄造開始于崇寧二年年底。
到了崇寧三年,朝廷開始大力推廣崇寧重寶當十大錢(《宋史》卷一九《徽宗記》)。正月十二,宋徽宗下詔在江州、池州、饒州、建州錢監,罷鑄小平錢及當五錢,依照陜西當十大錢的樣制、規模、大小和輕重,全面改鑄當十大錢。隨后,徽宗又下詔“江、淮、荊、浙等路所管當二錢盡拘收改鑄當十大錢”。崇寧三年二月,宋徽宗又下詔:“京城外置錢監,并復徐州寶豐監、衛州黎陽監,并改鑄當十大錢,其當二限一年,更不行使。”
然而自崇寧重寶開始鑄造以來,各地方錢監就處于缺乏統一制度監管的狀態,加上面額虛值所產生的超額利潤,導致民間盜鑄、私鑄風行,因此造成了大范圍的貨幣混亂。為解決這一問題,崇寧四年(1105年)四月,宋廷頒布了旨在嚴格鑄錢標準的“錢綱驗樣法”。根據《事林廣記》(南宋建州崇安人陳元靚撰)所載宋朝錢文崇寧重寶的原注中有“崇寧重寶,隸書,三年鑄,四年止”可知,崇寧重寶應該于崇寧四年停鑄,原因是為了解決崇寧重寶引起的各種經濟和社會問題。
根據《宋史食貨志》記載,立錢綱驗樣法要求“崇寧監以所鑄御書當十錢來上,緡用銅九斤七兩有奇,鉛半之,錫居三之一。詔頒其式于諸路,令赤仄及烏背,書畫分明”。通過這段史料記載可以看出,崇寧重寶發行在前,崇寧通寶鑄造在后;同時與崇寧重寶不同,崇寧通寶從開始鑄造起便嚴格按照“錢綱驗樣法”進行管理,由政府指定的某一錢監先鑄出樣錢與母錢,并將母錢頒發給其他各地的錢監,讓他們根據母錢統一鑄造流通子錢。因此相比之下,崇寧通寶的鑄造更為規范嚴謹,這也造成了崇寧通寶整體上要好于崇寧重寶;但也恰恰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崇寧通寶的版別變化遠少于崇寧重寶。
縱觀整個北宋歷史,崇寧重寶是極少數在流通期間內幣值不斷發生變化的貨幣品種。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崇寧重寶的面值遠遠大于其實際價值。按照《宋史·食貨志》的記載,官府鑄錢的標準,是鑄造銅錢一貫,用銅三斤十兩,鉛一斤八兩,錫八兩,重量為五斤,每十個銅錢約為一兩。徽宗說:“自我祖宗用十錢為兩之制,法度一定,人心作孚百五十年,天下蒙利”。此前十文重為一兩的小錢,在商品的流通中,承載著主要的貨幣價值功能,錢幣中實際貴金屬的含量,以及它所蘊含的價值,與流通中的商品,存在著等價平衡。
北宋朝廷將當十大錢大量鑄造發行,僅僅只用其三錢的成本便可以博取七錢的利益,但由于政府錢監效率低下,只能“十得息四”。這其中蘊含的巨大利益,自然會讓人嗅出玄機,于是民間私鑄者紛紛涌人,一時盜鑄成風,這其中本為官府所有的“鑄幣稅”,也就成為私鑄者獲取的暴利。同時,隨著百姓逐漸明白其中的利益之后,便普遍不愿意接受大錢。其次是劣幣驅逐良幣,大錢排擠小錢,百姓把小錢貯藏起來,或者將它銷鑄成大錢,造成市場交易不便,引起民間買賣沮滯,物價通貨膨脹。
崇寧四年(1105年)六月,尚書省言:“訪聞東南諸路盜鑄當十錢,率以船筏於江海內鼓鑄,當職官全不究心,縱奸容惡,理須別行措置。除廣南、福建地理遙遠,其當十錢逐路今后更不行使;舊有者限一月具數經官驗,驗非私鑄,聽官司因事受納,轉運使兌換于別路行使,余東南諸路,乞依畫一措置。”從之。(《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三十六)對于擾亂國家金融秩序,膽大妄為的私鑄者,北宋政府也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但是當十大錢的暴利,吸引大批的私鑄者趨之若鶩,根本無視朝廷的威懾。
伴隨著盜鑄現象的發生,當十大錢的危害便開始顯現出來。崇寧四年(1105年)十一月,尚書省言:“私鑄當十錢,利重不能禁,深慮民間物重錢濫。乞荊湖南、北、江南東、西、兩浙路并改作當五錢,舊當二錢依舊。”因此,崇寧重寶的幣值第一次從當十變為當五。根據《長編紀事本末》記載,在崇寧五年正月丙午,尚書省再次進言:“兩浙路官司弛廢,容縱民間盡將小平錢銷鑄當十錢,致民間小錢數少,買賣沮滯,深為非便。”詔:“兩浙路將應上供小平錢并兌諸官司,御書通寶當十、重寶當五大錢,上供赴京;其小平錢仰留充本路買賣給散,仍仰本路鑄錢監疾速依舊鑄造小平錢行用。”
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崇寧五年初,宋廷“詔廣南、江南、福建、西浙、荊湖、淮南用折二錢改鑄折十錢皆罷,其創置鑄錢院及招置錢戶并停。”因此可以看出,崇寧重寶從崇寧二年九月始鑄至崇寧四年四月停鑄,鑄造時間不足兩年;而崇寧通寶從崇寧四年四月始鑄至崇寧五年初停鑄,鑄造時間則不足一年。
三、崇寧重寶鑄造特征
從崇寧二年年末起開始鑄造到崇寧四年停鑄,崇寧重寶共持續鑄造不足兩年時間;與北宋其他年號相比,崇寧重寶鑄造時間相對很短,但通過對實物的梳理與分類,本書共整理收錄七百二十一個版別(這其中基本不包括加刀和修模的情況),而且從所見實物而言,崇寧重寶還有一些版別,因種種原因未收錄。因此,綜合考慮鑄造時間和版別數量之后,與北宋其他年號相比,崇寧重寶的版別應該是北宋錢幣中最為豐富的一個錢幣種類。但同時也說明崇寧重寶的鑄造非常混亂,官鑄與民間盜鑄并行,因此也使得崇寧重寶還存在大量的問題需要研究分析。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通過整理分析崇寧重寶版別,總結歸納出崇寧重寶的鑄造具有以下五個主要特征。
(一)文字變化豐富
與北宋其他貨幣錢文相比,崇寧重寶的文字具有明顯的莊重大氣的內斂之美;首先,文字變化程度。文字變化是區分版別的最主要依據,盡管對于重寶面文變化程度的判斷與認識本身就會不可避免的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是崇寧重寶面文在大類與大類之間確實存在十分顯著的區別與不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編委會根據重寶文字之間的差異,通過反復討論和斟酌,將崇寧重寶劃分為三個大類,其中每一大類里面又分為若干小的類別。同時,我們對每一個大類、小類及每個版別的主要文字與形制特征都做了簡要的說明。這種分類方式和注釋說明可以更好地展示崇寧重寶不同版別文字之間的差異,以及每個大類內部,文字演變發展的過程,從而可以讓讀者更加容易熟悉和了解崇寧重寶版別的劃分。
(二)形制變化顯著
與其他北宋錢幣相比,崇寧重寶的形制變化很大且變化形式很多,這種變化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主要方面體現:
第一,直徑差異大。崇寧重寶直徑變化大這一現象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認識。第一,不同版別之間的直徑差距很大。例如:廣郭大樣(本譜465號)直徑可以達到37.5毫米,而珠點寧降寶(本譜632號)直徑普遍為31.4毫米,二者直徑相差6毫米以上。第二,早期與后期鑄造的同一版別之間直徑相差很大。例如,肥字狹崇降寶大樣(本譜597號)直徑多在37.3毫米以上,而后期鑄造的小樣(本譜598號)僅為32.5毫米,兩者相差近5毫米。
第二,重量變化大。類似于直徑變化,崇寧重寶重量變化也需要從不同版別之間和同一版別之內進行認識。目前我們所見最重的崇寧重寶在18克以上,而有些版別后期鑄造的小樣的重量甚至不到9克,如立點寶小樣等,重量相差一倍以上。崇寧重寶這種直徑與重量之間的巨大差異與多變,從表面上看是由于不同錢監之間鑄造標準的不同,以及在同一錢監之內的鑄造標準前后不一、管理混亂造成的。但從根本上講,我們認為還是由于在重寶鑄造的期間內,北宋政府多次修改重寶的面值,同時加上民間私鑄嚴重,因此導致崇寧重寶不同版別之間、同一版別之內在直徑和重量上相差很大。
第三,外緣與內郭變化多。對于外緣而言,首先,不同版別的崇寧重寶之間在外緣寬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其中一些版別以中緣及寬緣為主,例如方冠類;而另外一些版別,如纖字類,其外緣普遍較為狹窄。其次,在同一崇寧重寶版別之內,也存在著普遍的外緣寬窄的變化。例如立點寶這一大類中,既有中緣這一常見形制,也同時存在著細緣與闊緣的情況。對于內郭的變化,主要集中在內郭的寬窄以及背決文兩個方面。與其他崇寧重寶類別相比,在廣郭這一大類中普遍存在著內郭較為肥厚的情況,類似的情況在立點寶這一類的中也偶能見到。背決文的情況在崇重寶里面主要集中在偏丁大寶、美制背決文和降寶背決文這些版之中。
(三)活字與換字技術的應用
在崇寧重寶的研究分析中,我們發現有極少數的崇寧重寶中的某一個字存在被替換的現象,例如廣郭闊足寶(本譜480號)和降寶狹足崇昂重(本譜355號)。通過對比,我們明顯可以看出,廣郭闊足寶(本譜480號)面文中的“寶”字完全與另外三字風格不同,與廣郭類其他版的“寶”字也不相同,因此我們推測該版在鑄造時出于某種原因而更換了“寶”字,通過觀察分析,我們感覺這個“寶”字似乎采用了美制類的寶字;另外對于降寶狹足崇昂重(本譜355號)這版中的“重”字明顯與其他三字風格不同,與這版本體的“寶”字也完全不同,似乎是采用了仰頭重這版的“寶”字。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推測這兩枚崇寧重寶在鑄造時都采用了換字技術,同時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大量的實物分析,我們發現這兩枚采用換字技術鑄造的崇寧重寶均未見到第二枚同樣的版式,因此在崇寧重寶鑄造時什么會采用換字技術?同時為什么這種情況如此罕見?這些重要問題仍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思考探究。
同時在崇寧重寶眾多版別中,還有部分版別的文字未發生變化,但是其“崇寧重寶”四個字中,一個或多個字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或仰或俯,或昂或降;而且這些變化版別很大比例已經成為固定版別而被大量鑄造。例如短寶小字類中的多個版別就屬于這種情況,而且在小字斜寧類中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另外短寶類中的短寶挑頭重昂寶(本譜372號)也屬于這種情況,而且也是固定的版別。因此,根據上述情況可以推測,在鑄造崇寧重寶的部分錢監或某些親下存在著活字技術的使用,而且這種使用可能還較為頻繁。相對于傳統的刻模鑄母工藝而言,使用這種活字技術一方面效率可能更高,同時也有可能是作為區分不同爐次的一種辦法。總而言之,在崇寧重寶鑄造中采用換字和活字技術是無法否認和規避的事實。
(四)背星月紋現象較多
背星月現象是崇寧重寶版別復雜的重要體現之一(具體參照附錄二),盡管我們目前尚不能準確了解崇寧重寶背星月現象背后的原因,但從實物所見來看,崇寧重寶的背星月現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背星月的版別多。在早期的《崇寧重寶分類譜》《錢幣大辭典:北宋卷》和《北宋銅錢》中對背星月現象已經有所關注,并收錄了少量的拓片,如立點寶背左月、寄郭寬丁背上星、短寶背上星等。此次通過梳理,我們進一步補充完善了立點寶、方冠、廣郭、短寶、降寶、纖字、長寧降寶等類別的背星月品種。另外從目前所見實物來看,有些類別的背星或者背月應該是有完整的體系的。以方冠背星為例,目前實物已經見到有背上星、左星和右星,因此可以推測應該還同時存在方冠背下星,類似的情況在其他類別的星月當中也存在。
第二,背星月形狀變化多。從目前所見實物來看,崇寧重寶背星,除了寬丁寄郭背上星和短寶背上星較為規范且星型較大之外,其他的重寶背星形狀則相對不太規范統一,比如立點寶背星分為大星和小星。對于崇寧背月或背直紋,也存在較為復雜多變的情況,比如立點寶背月分為內月和外月,且左內月的位置也存在變化;同時對于立點寶而言,還存在背直紋的現象,這種情況在方冠背月中也有所體現。
第三,背星月現象主要出現在崇寧重寶鑄造后期,直徑普遍比同版偏小。通過與同版直徑的對比觀察,可以看出崇寧重寶背星月基本都要比同版直徑更小,例如方冠背星月、廣郭背月、短寶背星,等等,因此可以推斷背星月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崇寧重寶鑄造的后期。
(五)修模(加刀)現象普遍
所謂修模或加刀,是指部分崇寧重寶是在原有版別的文字基礎上,通過修改錢模中的部分筆畫或者對整體文字做出較大改變并鑄造錢幣的情況。這種情況在部分崇寧重寶版別當中表現得較為突出,例如方冠類、降寶長寧類、降寶類等;但是在纖字類和美制類中,這類現象相對很少見。從實物情況來看,這種加刀錢與同版本體相比,往往直徑相對較小,因此可以推斷其主要在崇寧重寶后期出現。另外從出現頻率上看,部分崇寧重寶的加刀存在相當的數量,例如短寶中的分冠寶(本譜369號)、纖字類的纖字退崇昂重(本譜016號)、正字美制狹寶狹重(本譜214號),因此這些已經成為固定版別而被大量鑄造,但同時還有相當部分的加刀錢數量稀少,甚至有些加刀現象目前仍是僅見。對于這種情況,我們目前無法準確判斷其出現的原因,初步推斷可能是作為一種區分爐次的做法。另外與加刀錢相比,修模主要是指對原有本體做出的較大變化,有些修模甚至已經脫離了其本體的文字風格,例如方冠斜丁類的方冠斜丁闊崇(本譜547號),但總體而言這種情況遠遠少于加刀現象,因此加刀與修模這種現象仍有待后人進一步挖掘研究。在本書中我們只把存世量較大的加刀作為固定版別錄入,對于某些細目由于大量的加刀而導致的這種層出不窮的變化則予以忽略,如“方冠”類或“降寶”類,否則將不利于初學者學習和掌握重寶版別,使初學者陷入牛角尖之中。
四、崇寧重寶母錢與樣錢問題的探討
結合史書記載和實物分析,本書明確提出并收錄了崇寧重寶試鑄樣錢和銅母錢的概念與拓片。一方面,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崇寧二年二月,陜西轉運使許天啟申送到新鑄銅鐵錢樣”,這說明崇重寶樣錢的概念與實物都是存在的。隨后“崇寧二年十一月,令江、池、饒、建、舒、睦、衡、鄂州八錢監依陜西樣鑄當十錢”,這說明陜西鑄造的崇寧重寶很可能被作為母錢而大量翻鑄子錢,因此母錢應該是客觀存在的。對于最早的崇寧重寶是何種材質鑄造?是雕刻還是其他工藝制作?我們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但通過對實物的仔細觀察,我們發現,本書中異書勾崇中字(本譜650號)這枚試鑄性質的錢幣實物上反映出,它的文字筆畫與錢幣地章交界的地方存在明顯刀刻的痕跡,因此我們可以推斷至少在部分錢監制作崇寧重寶祖錢時采用了雕刻的技術,但是材質可能是某種木材,也可能是鉛、錫之類其他軟金屬。通過對大量實物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少量崇寧重寶相對于同版子錢而言,具有筆畫清晰、字口深峻、直徑略大、鑄造精整、穿口有冷加工痕跡等特征。同時,我們編委會成員通過實物翻砂實驗,也發現崇寧重寶母錢比翻鑄出來的子錢直徑要大0.5毫米左右。因此,本書將鑄造精致且沒有子錢存在的崇寧重寶定義為試鑄樣錢。而對于崇寧重寶母錢,從實際鑄造情況而言,則應該存在多個不同的級次,但由于后期母錢和早期子錢區分較為困難,且由于我們對于后期母錢的認識仍不到位,因此本譜只收錄確認無疑的母錢,并在定級欄標注“銅母”字樣。應該說,對于崇寧重寶樣錢與銅母的研究與整理,是本書最主要的貢獻之一。本次編撰新譜,我們從大量的實物中甄選整理并打制拓片,同時廣泛征集藏家手中的珍罕品拓片。結合我們長期的搜集整理經驗,參考名家典籍,進行分類、注釋、定級。本次編撰或有遺珠,不足之處懇請泉界同人批評指正。
王龍偉
二○一七年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