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都有自己的季節,你錯過了這個季節,就很難彌補與改善了。小麥收割要講究時機的把握,“一夜南風起,小麥覆壟黃”。如果不抓住小麥收割的黃金時期,過后就會遇上大風和連陰雨,就可能造成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這樣,一定要抓住孩子成長的敏感期進行教育,如果錯過了孩子成長的敏感期,那么孩子的未來就會很辛苦。
可有多少父母知道,嬰兒剛出生時喜歡看黑白相交的地方,而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彩球?他為什么愛吃手,還對非常細小的東西感興趣?他為什么不斷扔掉手里的東西,你撿起來遞給他,他還會再扔掉?為什么孩子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大人的建議通常不大受采納,如果大人強硬干涉,孩子就會生氣而哭鬧?
這一切的背后,是一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敏感期。
教育范疇內的敏感期,是指在嬰幼兒0—6歲成長的過程中,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內,孩子專心吸收環境中對自身有影響的因素,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這一時期是人生學習的最佳時期,如果在這個年齡段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教育,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成長敏感期是蒙臺梭利博士提出,拜讀臺灣感統專家王臻惠老師的著作《有能力的愛》,關于敏感期的觀點,我花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整理和深入理解,得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我們對任何一個敏感期進行壓抑,都會成為孩子性格發展的缺陷,甚至演變成人性的弱點,所以,我們這些家長一定要知道敏感期的特點和處理方法,為我們的孩子按照他自己的軌跡成長提供寬松的環境!
以下摘錄【有能力的愛】書中對幾個重要敏感期的說明與指導。
幼兒敏感期之一
口腔敏感期
一般的孩子在出生后3—5個月會出現口腔敏感期現象,他們在這個時期特別愛吃手、拿到東西就喜歡往嘴里放,又因為一般孩子在3個月后口腔會開始分泌唾液淀粉酶酵素,特別會流口水,所以,常常會把手和嘴巴附近的臉部弄得濕嗒嗒,不了解這個自然生理現象的嬰兒照顧者,就因此常常制止嬰兒吃手或拿東西放嘴里。
【有能力的愛】書中提過,成長敏感期是生命自我完善的一種本能,只要是地球人,通常都是這樣長大的,也只有經歷過這些敏感期的孩子,才會真正長大成“人”。成長敏感期的出現,就是讓孩子在某個特定期間,重復某種特殊行為, 以完善某種能力。缺少某個成長敏感期的發展,必定影響后期某種能力的建立,這是大家要有的基本觀念。
幼兒敏感期之二
抓握的敏感期
一般嬰兒在6個月左右出現五指抓握的敏感期,孩子特別喜歡拿到東西就扔,如果該物品扔了之后還能發出聲響或產生跳動,孩子會更開心。
這個敏感期如果充分發展,孩子的手指抓握力就會提升,手指分化能力也會提早成熟,對物質屬性的觀察和了解也會增加,手腕的靈活度和視覺追蹤的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鍛煉,在進入幼兒園之后,所有能力就匯集在孩子的精細動作表現上。
幼兒敏感期之三
爬行敏感期
爬行是孩子的身體第一次遇到較強烈的雙側肢體協調動作, 這個動作能夠促成大腦皮層中心溝的形成, 并促進大腦雙側功能區的分化完成, 如此, 腦部各功能區才能專責化, 孩子的身體因此能得到大腦更明確的指令, 而身體傳給大腦的信息也才能更正確有效地被解讀。
大腦雙側分化不全的孩子, 因為腦功能區專責化不完全, 大腦常常模糊而混亂地指揮身體。 這樣的孩子是最辛苦、最得不到幫助的一群, 因為他們各項表現都似乎很正常, 能專注、 認真, 智力也不差, 然而, 他們卻是用效能最低的方式使用身體---身體大片用力來執行一個小動作。
一般而言,從7個月開始爬的孩子,需要爬到12個月過后才能完成大腦功能區的分化。但是,大腦各功能區的執行能力在1歲后仍需繼續強化,所以建議1歲之后的孩子還需繼續爬行到1歲半。
幼兒敏感期之四
語言發展敏感期
孩子在胎兒時期約6-7個月左右,耳朵已經發展完成,可以聽到外界的聲音,所以當胎兒一出生就能認出母親的聲音,然后會轉頭尋找聲音的來處。由此可知,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也能從媽媽對其哭聲的回應中,慢慢建立自己的溝通模式,進入前語言期階段。
孩子從出生到掌握語言,一般需要3-4年的時間,而語言發育的關鍵期是2-4歲。專家認為,9個月到24個月(2歲)是理解語言的關鍵期,2歲到4歲是表達語言的發育關鍵期。此時學習語言效果最佳,而且獲得的語言習慣最容易長期保持下去。
語言并非與生俱來,孩子的每一個語言發展階段與其發聲器官、神經系統、生活經驗與表達動機都有密切關系,雖然每個孩子語言發展的過程不盡相同,但一般都會隨著發展階段成長。所謂關鍵期,指的是孩子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在關鍵期,孩子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容易接收外界的資訊,如果照顧者能適時給予大量刺激,加上孩子本身的潛能,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將會飛快地進步。
秩序敏感期
從孩子一出生, 就有個“內在秩序感建構”的敏感期, 它的發展從零歲持續到三歲左右。 而其明顯的外在行為表現會出現在二歲左右, 即所謂的“秩序敏感期”現象。“秩序敏感期”的行為特征就是: 執拗。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大人的建議通常不大受采納, 如果大人強硬干涉, 孩子就會生氣而哭鬧。 同時, 這個時期的孩子對事物的完整性、秩序感和所屬權力的穩定性要求非常高, 如果這些條件被破壞, 孩子也會哭鬧著要求“復原”、“重來”或堅持“我的就是我的, 你的還是我的”。
遇到孩子正值秩序敏感期的家長如果不理解這個生命成長的必然經歷, 通常會妄自批評孩子, 說孩子“固執”、“脾氣差”、“不懂分享”、“霸道”、“死腦筋”……等等。 其實, 這個敏感期有其非常重要的內在能力要建構, 需要外界事物給予相應的對照和重復的印證才能形成。
秩序敏感期充分滿足之后, 孩子的分類、歸納能力就可以得到發展和提升, 這會增進孩子在處理事物上的條理性、組織能力和計劃能力。
由于內在秩序感的建立, 需要外在環境的對應, 我們的神經細胞才能從中整理出記憶分類儲存的框架, 在未來生活中, 應用這歸類有序的框架來提取舊記憶或儲存新記憶, 形成我們日后的組織計劃能力和計劃執行能力。
這個內在秩序感的建立從零歲時的規律作息開始, 我們的生理運作機制就在追求一種井然有序、有理可循的條件, 這讓我們可以在穩定的規律中“專心長大”。
孩子出生之后到6歲,身體會出現一連串的成長敏感期現象。在孩子各個敏感期出現時,除了主動提供安全、豐富的環境刺激之外,如果家長還能應用維高夫斯基的“鷹架理論”,協助孩子發展所謂的“潛在發展區”,那么孩子的各個敏感期會在其各個基礎條件建立好之后,提前發生。也就是說:充分運用感覺統合訓練的方式引導孩子發展身體智能,孩子的各項能力有可能會超齡發展。
王臻惠老師說,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內在需求受到妨礙而無法發展時,就會喪失學習的最佳時機,日后要想再學習此項事物,不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時間,成果也不顯著。所以,家長應該對孩子發展過程中的敏感期要有相當的了解,如果錯過了這一關鍵期,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效果就很不理想,甚至終身難以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