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滟滟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這兩首言辭巧妙、字字對仗的古詩分別是王安石與蘇軾所作。王安石在詩中約蘇軾一起買田金陵,相作鄰居,蘇軾聽了后十分感動,于是唱和作詩寫下了《次荊公韻四絕》。
眾所周知,王安石與蘇軾在同朝的時候關系并不好,時常發生沖突。那為什么會有后來的吟詩作賦呢?
仁宗嘉祐二年,蘇軾倍受老前輩歐陽修的賞識,進士及第,開始了他一生的仕宦生涯。然而入仕不久,自己的老爸蘇洵過世,蘇軾便回老家置辦葬禮。
等到蘇軾回朝后正值王安石革新變法,時任副宰相,是堅定不移的變法派領袖。而蘇軾則是站在了守舊派一方,他希望改革在不引起劇烈變動的條件下施行,二人的新舊黨爭由此展開。
熙寧二年,王安石推行新法后準備變更科舉制度,宋神宗猶豫再三,召集了許多大臣討論。而蘇軾隨即上遞《議學校貢舉狀》,論述貢舉之法行之百年不可輕改,宋神宗思考再三想讓蘇軾編修中書條例,早就不爽的王安石便強烈反對,他說:“軾與臣所學及議論皆異,別試以事可也。”
之后蘇軾在任開封府推官期間,又上遞了《上神宗皇帝書》、《再上神宗皇帝書》,直言反對新法,主張“結人心、厚風俗、存綱紀”,使得王安石更加惱怒。而后的《擬進士對御試策》中又提到“晉武平吳,獨斷而克;苻堅伐晉,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功異”。這次王安石終究是被激怒了,他向神宗舉薦說:“軾才亦高,但所學不正,請黜之。”幾天之后,他又對神宗說:“如軾者,不困之使自悔而絀其不逞之心,安肯為陛下用!”從中可以看出雖然兩人沖突不斷,但是王安石還是十分愛惜人才。
身處新舊黨派之爭,但又每日同朝,兩個人難免會相互譏諷挖苦。王安石的一句“此碑東坡想歪”,便引來了蘇軾的“當初安石不正”。蘇軾看到王安石沒寫完的兩句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心想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與秋霜斗,怎么會被秋風吹落呢?于是提筆就在王安石的草稿上續寫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
有趣的是,兩人之間的這場“文學較量”連后人都望塵莫及。王安石為了故意刁難蘇軾出了三副上聯: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可惜蘇軾絞盡腦汁尋對不出…
三副對聯中,第一副直到清朝的時候,對聯專家梁章巨才給出了滿意的下聯:“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另外兩副至今都沒有滿意的下聯所對。
然而撇開政治不談,兩人還是十分惺惺相惜,對彼此的才華崇敬欣賞。當年的“烏臺詩案”就是因為王安石的一句“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蘇軾才得以脫身。元豐七年蘇軾自黃州移官汝州,順路去拜訪隱居江寧的王安石,兩人感嘆灑脫至此知音難得,之后同游鐘山,詩酒唱和,談禪說佛,不亦樂乎。
元祐元年,新法盡廢,王安石憤然離世,蘇軾黯然神傷,稱自己的好友:“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萬物,足以風動四方”。
盡管政治立場不同,兩個人卻從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敵人,彼此坦誠相待、欽佩賞識、惺惺相惜,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