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什么呢?
孩子說:“奶奶,你給我糖吃,我最愛奶奶了。”聽了這句話的奶奶,會主動交出原本收起來的糖果。
這個行為的背后涵義,是我們希望孩子愛我們。
溺愛的家長看不到孩子真實的需要,而把自己內(nèi)心缺愛的“自我”投射給孩子,溺愛行為其實是在滿足自己。
這種溺愛其實是家長自編自演自我感動的一場戲,孩子只是在其中扮演一個接受“愛”的道具。而真實的孩子,他真的需要什么,可能一直都是不被看見和不被滿足的。
所以,這樣的孩子他感受不到被愛,在他心中自然難以生出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愛是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溺愛是什么呢?是滿足自己的需要。
我們真的是愛孩子,還是希望孩子能夠愛我們呢?
有一天我在直播,有一個家長問了我一個問題:蘭老師,我的孩子一直不肯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怎么辦?
你們能夠聽出來這個問題的言外之意嗎?——媽媽覺得,這個孩子連《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都不愿意唱,說明什么?他不喜歡我,他對我不好,他不愛我,因為他不喜歡唱這首歌。
孩子不愛唱就不唱吧,這有什么呢?但是這個媽媽以此作為衡量孩子是否愛自己的標準,內(nèi)心十分矛盾。她其實是愛的是自己,也希望孩子能夠愛自己。對孩子真正的需要、為什么不愛唱這首歌,并不在意。
溺愛的本質(zhì),是自私。
孩子今天在體育課上跑了一千米,回家嚷嚷了一句“跑步好累呀”。你立刻打電話給老師,說,老師啊,我們家孩子最近太累了你就別讓他跑步了。
這叫什么?叫自私。
為什么這么說?
家長給老師打電話的行為,是因為家長不想看見孩子叫苦喊累,心疼孩子。看到孩子叫苦了,家長心里很焦灼,不知道怎么辦,心疼得不得了,所以用“不跑步”的辦法,阻斷這個焦灼的源頭,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顧及了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真的在乎孩子的苦不苦。
溺愛的背后是什么?是自私。一個溺愛孩子的人不是他有多么的高尚、心軟,都不是,是自私。
很多人都理解錯了,認為溺愛是過度的愛。不是的。恰恰不是愛,“溺愛”是“不愛”的偽裝。
很多爸爸媽媽會有困惑,“為什么我這么愛我的孩子,你還要說我是自私的呢?我省吃儉用供他學(xué)習(xí),生活上給他最好的,這不是愛嗎?”
不是的。
你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他怎么沒有按時喝水?他今天才吃了一個雞蛋怎么就不吃了?他又躺著看書,眼睛會壞的。我該怎么糾正他的壞習(xí)慣…
這樣“愛”孩子,是幾乎每個父母都做過的事。但是,父母很累,孩子也會很累,這樣“愛”孩子,是“控制”。
應(yīng)該怎么樣正確愛孩子呢?有三種方式。
第一個:理解和判斷孩子的成長需求。
什么是成長需求?一句兩句說不清楚,我在“蘭海說成長”App里有直播課,把0-6歲、6-12歲的成長規(guī)律給大家講得非常清楚,建議家長們來聽一聽。科學(xué)的成長規(guī)律,是用來理解和判斷孩子的成長需求的。
第二,陪伴孩子走他要走的路、犯的錯、接受的批評和表揚。
記住,是陪孩子走他要走的路,而不是讓孩子走你想讓他走的路。各位家長要好好想想,自己有尊重孩子意愿,讓他走自己要走的路嗎?
第三個是,我們需要給孩子提供三種支持:情感支持、方法支持和機會支持。
情感支持——你接納你的孩子。不管我們收入如何、社會地位如何,情感支持是所有的人都要做到的。
方法支持——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直播間聽我的課、或者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你已經(jīng)做到“方法支持”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的,只有努力學(xué)習(xí)的父母,能夠給孩子們提供一些方法支持。
機會支持,就是給到孩子更多的機會,學(xué)習(xí)上的,眼界上的,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做比較、做選擇。孩子在不同階段,父母給到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只有努力學(xué)習(xí)的父母,才有可能給到孩子情感支持和方法支持,任何一個父母都沒辦法給孩子百分之百的機會支持。所以,這一項,盡力而為就好。
歡迎大家來留言區(qū)說說自己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如果有好的解決方法,也請不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