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的一個朝代,也是一個天才輩出的朝代,尤其是武將,唐朝可謂將星云集。唐朝時有個武將,此人是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官至至宰相,并且服侍了四朝帝王,功比天高,晚年被小人告謀反,結果皇帝說:他不可能謀反!
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郭子儀!
郭子儀生于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從小愛讀兵書,練武功,無論讀書還是習武都刻苦認真。郭子儀身材魁梧,體魄健壯,相貌秀杰。他不僅武藝高強、陣法嫻熟,而且公正無私,不畏權貴!參加武舉考試獲得武狀元,便獲高等補左衛(wèi)長史(皇帝禁軍幕府中的幕僚長)之職。因屢立戰(zhàn)功,多次被提升晉職。公元749年便出任安塞軍使,拜左衛(wèi)大將軍。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前一年,他已出任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jié)度右兵馬使。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提拔郭子儀為衛(wèi)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jié)度使,命令他帶領本軍討逆,唐朝的國運幾乎系郭子儀一身之上了!郭子儀立即親赴校場,檢閱三軍,誓師出征,四戰(zhàn)四勝,扭轉了唐軍倉促應戰(zhàn)的被動局面,改變了整個戰(zhàn)爭形勢。這時郭子儀提出了堅守潼關,揮軍北上,直搗范陽的戰(zhàn)略,如果朝廷采納這個戰(zhàn)略,平定安史之亂已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了,但是,在這個至關緊要的時刻,昏庸的唐玄宗卻聽不進郭子儀的正確意見,而對楊國忠的瞎指揮,亂參謀卻言聽計從,結果造成潼關失守,京城長安暴露在叛軍的面前,已經(jīng)岌岌可危了!
唐玄宗知長安不保,聽信了楊國忠的建議,奔向四川逃跑,到了馬嵬驛后,憤怒的士兵殺死了楊國忠,并逼迫唐玄宗楊貴妃賜死,馬嵬驛嘩變平息下來后,唐玄宗繼續(xù)向西南逃難,并讓太子李亨主持軍事,留下來平叛。
公元756年李亨在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縣)即位,是為唐肅宗!唐肅宗即位后,便令郭子儀收復兩京,郭子儀認為要收復兩京,必須先奪潼關,攻入陜州(今河南陜縣),擊潰潼、陜之間的叛軍,截斷叛軍的后路,然后才能直取長安,唐肅宗同意這個意見,命令唐軍按照郭子儀的軍事部署辦。后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受到天下百姓的擁戴!因功封為代國公,不久,郭子儀入朝,肅宗慰勞他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
郭子儀這時候稱得上是功高蓋主,皇帝與他相比都有些黯然失色!安史之亂的爆發(fā)本就給皇帝提了一個醒,讓他們明白了手握兵權的將領若是反叛起來有多么可怕,更何況郭子儀不僅手握重兵,還受到天下百姓的擁戴,他若是反叛,豈不是比安祿山還要可怕?于是有小人向唐肅宗說郭子儀私底下訓練軍隊,準備造反!但肅宗聽完這番話后卻大笑起來,他說道:“就算全天下人都反了,郭子儀也不會造反。”說完這番話,肅宗嚴懲了誣告郭子儀的人,徹底讓那些嫉恨郭子儀的人死了心。
公元762年,唐代宗李豫即位,內官程元振當權,認為郭子儀功高難制,巧行離間之計,奏準罷免郭子儀副元帥之職,讓他充任唐肅宗的山陵使,督工皇陵的建造。
因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國力虛弱,吐蕃乘虛深入內陸,大舉攻唐,占領了陜西鳳翔以西、鄰州以北的10幾個州,很快打到長安城下,嚇得唐代宗逃到陜州避難,于是,吐蕃兵占領了長安。
實在是沒辦法了,唐代宗又啟用郭子儀,郭子儀分析了形勢后,采取聲東擊西、虛張聲勢之計,很快便打跑了吐蕃兵,收復了長安,并上表請?zhí)拼诨亻L安,唐代宗很感動的對左右侍官說;“子儀盡心于國家,真正是社稷之臣。唐代宗回宮時,郭子儀伏地請罪,皇帝將車停下來慰勞他說:“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便賜給他鐵券(免死牌),在凌煙閣為他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
公元765年,原本是唐朝將領的鐵勒族人仆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吐谷渾以及山賊等30萬軍隊,先出兵侵掠同州,然后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驚!唐代宗急召郭子儀從河中回來,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抵御仆固懷恩,郭子儀的軍隊僅1萬多人,足智多謀的郭子儀決定智取,放棄力敵。郭子儀親自去說服回紇首領,令回紇倒戈一擊,郭子儀率大軍繼其后,在靈武臺西原大破吐蕃,斬首5萬,生擒上萬人!
可以說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
郭子儀70大壽時,全家人都來拜壽,只有他的六兒媳升平公主沒到,兒子郭曖氣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葉,還說道:“你依仗你老爸是皇帝就不來拜壽,告訴你,只是我家老爺子不想當皇帝,要想當,哪有你李家什么事?”郭子儀知道兒子打了“金枝”以后,帶著兒子就去向唐代宗請罪。唐代宗對郭子儀說:“兒女閨房瑣事,何必計較,老大人權作耳聾,當沒聽見這回事算了。”郭子儀謝過皇恩,回家后把兒子痛打一頓,小兩口又和好如初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打金枝》!
郭子儀這位四朝柱石,衛(wèi)國功臣,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唐德宗時尊他為“尚父”!
公元781年,郭子儀以85歲的高齡辭世,唐德宗沉痛悲悼,廢朝5日,下詔書高度評價和追念他!唐德宗還到安福門臨哭送行,生前死后,哀榮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