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大意是人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約束好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換言之,不得志時要低調,要夾起尾巴做人,主要的任務是“修身”,得志時要高調,要為國效力,主要的任務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應該說在古代很多讀書人都是按照這一行為準則為人處世的,但也有例外,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唐宋時期的李白、朱敦儒等,都是恃才傲物、狂放不羈、從不知低調為何物的人物代表。還有一個人,一生落魄卻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卻豪放不羈,歷代文人無人能入他的法眼,只對李白一人推崇不已,效仿李白寫一首同題詩別出新意,流傳千古。他就是明代才子唐寅唐伯虎。
竹林七賢
唐寅自幼聰明伶俐,但在他20多歲時家中連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家境衰敗。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他深以為恥,不去任職。第二任妻子因此與他反目,離他而去。從此唐寅絕意仕途,縱酒澆愁,后游歷名山大川,以賣文鬻畫為生。返家時身無分文,家中一貧如洗,第三任妻子不堪貧窮,大吵大鬧一番后,也離他而去。45歲時他應寧王朱宸濠之請赴南昌,后發現身陷寧王政治陰謀之中,不得已只好裝瘋賣傻,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最后才得以脫身而歸。
賣文鬻畫
此后因常年多病,不能經常作畫,又不會持家,生活更加艱難,靠向好友祝枝山、文征明借錢度日。54歲那年秋天,見蘇東坡真跡一詞中有二句:“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觸動心境,一陣悲傷,從此臥病不起,不久潦倒而死,年僅54歲。但我們從他的詩文作品中絲毫看不到他的落魄與窘困,反倒是他狂放不羈的性格體現得淋漓盡致,一首《把酒對月歌》就是明證。
把酒對月歌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
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
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
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
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
把酒對月
這首詩意思比較好懂,詩中借李白筆下常用的“月”、“詩”、“酒”等意象,抒寫了李白敢于蔑視權貴的品質,表明了唐寅學習李白不求功名利祿的愿望和蔑視權貴的態度。詩的前六句贊頌李白善于寫明月,說李白的詩至今還有人在吟誦。中間四句表示向李白學習的愿望,特別要學習李白飲酒賦詩的狂放性格。最后六句寫自己雖無李白那樣的詩才,但一定要像李白那樣,不追慕功名,藐視權貴。
前人吟詠明月的詩篇不計其數,從詩經中的《月出》到古詩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從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到蘇軾的“明月幾時有”……但唐寅在這首詩中只推李白的《把酒問月》,這是因為他折服李白的才華,敬佩李白的精神,仰慕李白的氣節,同情李白的遭遇。李白擅長寫月,也寫過很多關于月亮的詩歌,但是,“李白如今已仙去”,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李白卻不能復生,寫出最好月亮詩歌的人已經不在了,還有誰能夠繼承這個傳統呢?別人都不行,只有唐寅我在學李白把酒問月:“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安能知”。
月出
“李白斗酒詩百篇”,唐寅怎樣呢?他說“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你看,酒也能喝,詩也能吟,毫不遜色。但是,唐寅與李白又不完全相同,“我愧雖無李白才”,唐寅還是謙虛了一把,但謙虛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后面的張揚:“料應月不嫌我丑”,言外之意是說,我的才華明月知道,我的內心明月理解,與李白“對影成三人”的月亮同樣眷顧于我。李白 能與明月長存,我同樣能與明月長存。但更重要的不同體現在下一聯:“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李白是“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唐寅“不登天子船”,這里面可能有自嘲,有無奈,但更多的是豁達,是狂放,天子自然不會來呼他上船,他也無錢在長安市上酒家眠,但他不在乎,他有更快活、更自由自在的去處:“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
長安市上酒家眠
唐寅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樂趣,“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姑蘇城外桃花庵的生活美好無比,比做官還舒服,所以,唐寅無須像李白那樣,既要到長安去求官,又要保持自己傲世獨立、蔑視權貴的本性。這是唐寅超然物外、不同于前人的重要一面:傲視權貴,但不以高潔之德為驕傲。所以才能寫出這首倜儻不群、超塵脫俗的飄逸詩篇。從這一點來說,這首詩雖是效仿李白之作,但又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李白。
萬樹桃花月滿天
李白《把酒問月》詩成后,很少有人敢效仿,這首詩可以說少有的效仿李白詩篇中的最好的詩作。詩無達詁,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于這首詩,大家是怎樣解讀的,請發表你的看法。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