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人類歷史上最殘酷戰爭的導火索究竟是什么?希特勒又為何會對猶太人如此仇恨?
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戰爭中的啟示與實錄......
▼▼▼
提及二戰中的德軍坦克,很多軍事愛好者恐怕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體型巨大,火炮威猛的虎式。棱角分明的它,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戰后,都是各國軍事愛好者們所追求的利器。甚至在歐洲的西線戰場,還曾出現過所謂的“虎式坦克恐懼癥”狀況。它也是讓盟軍聞風喪膽的對象之一。
然而,虎式的產量在二戰中僅有1300多輛。而另一款大名鼎鼎的德國坦克,不但產量是它的數倍,甚至在火炮上也要比前者更勝一籌!而且防護性能很好,甚至能與50年代的冷戰坦克一決雌雄!在二戰結束后,它也被戰勝者所瓜分,一度還成為了法軍裝甲兵的核心力量。這就是黑豹(Panther)坦克。
▲正面雖然只有80毫米,但是首上裝甲擁有良好傾角與避彈性的黑豹,配上75毫米Kwk42/70倍的長身管火炮,無疑是比虎式坦克更為可怕的敵人。
▲二戰中的黑豹主要有D,A,G等多個衍生型號。主要的變化在于將手動炮塔改為電動,同時降低了發動機轉速以避免過熱,造成機械故障。即便如此,黑豹自身的毛病依然多多。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盟軍的“眼中釘”。
就拿二戰中,盟軍最主要列裝的中型坦克——謝爾曼來比較,使用75毫米M3坦克炮的謝爾曼倘若發射穿甲彈,在200米的距離都無法對其首上裝甲構成威脅。而炮塔裝甲也需要放到同等距離。換裝M1A1系列76毫米炮后,雖然謝爾曼可以在500-800米的常規交戰距離對黑豹的炮塔構成威脅,同時也能在1500米左右的距離擊穿黑豹的側面裝甲,但面對大傾角的首上裝甲,即便是被稱之為“最強”的反坦克炮——17磅也是無能為力。
裝備有76炮的T-34在面對黑豹時,除了攻擊薄弱的炮塔裝甲,就只有繞到黑豹的側面,打擊其薄弱的側翼或是發動機位置。就算換成是強化后的T-34/85也是如此。而在面對這兩款二戰中最常見的敵人時,黑豹甚至可以在1500米的距離內,將前兩者輕松打成火球!而這也是為何美軍開始大力推行“潘興”重型坦克,蘇軍開始推行Js-2重型坦克的原因。不僅是對付虎式,也是為了打擊更加致命的黑豹。
▲作為一款優秀的中型坦克,蘇軍對黑豹的評價還是中規中矩的。上圖就是在1944年的華沙郊區,蘇聯近衛第8坦克軍下屬的,由索特尼科夫(Sotnikov)中尉指揮的坦克連一部,他們裝備了繳獲自德軍的黑豹A型坦克。
▲根據照片顯示,英軍也曾在西線繳獲過黑豹坦克,并將其命名為“布谷鳥”(Cuckoo)直接參戰。
除了英蘇兩國外,羅馬尼亞和法國都先后使用過黑豹坦克,作為本國的主戰坦克。直至1950年代才將其封存。
在蘇軍中,黑豹的代號為“T-V”。而戰后親蘇的羅馬尼亞政權也延續了這個叫法。在1946年5月,羅軍接收了13輛蘇軍所繳獲的黑豹坦克,并將其納入到新組建的第1裝甲旅中。然而,1947年,第1裝甲旅接收的這些黑豹坦克被轉給了羅軍組建的圖多爾·弗拉迪米雷斯庫(Tudor Vladimirescu)志愿師當中。由于缺乏零部件保養,這些二手裝備在1950-1954年先后退役,全部替換成了T-34/85.
除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華約國家也有部分接收黑豹坦克,但也沒用多久。
▲圖多爾志愿師于1940年代末,在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的一次閱兵慶典上展示出的坦克,涵蓋了D,A,G多個型號的黑豹。
由于二戰中本土工業受到嚴重破壞,法軍在戰后也接收了一批黑豹坦克,并一直使用到1947年,才被新式的ARL44重型坦克所替換。法軍的黑豹主要分撥在第501,503裝甲團之中。據說,在1947年的法越戰爭中,法軍也有使用過黑豹坦克,但由于沒有更多的材料表明,所以不置可否。
▲攝于1947年法國某地,正在集訓的法軍第503裝甲團,該團裝備的黑豹坦克一直服役到當年年末。而501裝甲團的黑豹則一直服役到1949年。
▲隨著新式的ARL44重型坦克的服役,黑豹坦克也在1950年徹底退出了法軍主戰坦克序列,進入博物館,真正成為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