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是一份高尚的職業,會教各種各樣的學生,學生有好有壞,資質不一樣。
大多時候老師都會耐心教導,但是如果學生實在不成器,就會無奈地說一生: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污也。其實這不是老師的本意,但奈何學生真的皮,那么這句話是何種情況下出現的?
我們知道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傳說他有三千門人,經常會教導各種奇葩學生。這句話一開始就是從孔子口中流傳出來的。
孔子的一名學生叫宰予,這個學生不是孔子心中的好學生,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宰予確實有點小聰明。
他的聰明則表現在各種新思想上面,經常會針對已有的定論,問一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比如他問的一個經典問題:人們都追求仁德,假如你告訴一個人仁就在一口井里面,你猜那個人會不會跳到井里面。不得不說,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還有我們知道孔子是非常注重禮教的,他認為父母喪,作為兒子必須要守孝三年。
但是宰予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三年的時間太長了,這三年用來守孝,勢必會喪失很多學習的機會,倒不如只用一年。這話一說出口,孔子心里肯定是氣。
不過我們今人倒是比較贊同宰予的說法,老人生前盡孝行,死后盡孝心,已經足夠了。
宰予如果只是思想不同于常人那還好,起碼可以通過后天教育改變。
但是這個人還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懶。
有一次他竟然在課堂上睡著了,而且還被孔子給發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睡覺,這可是大忌。白天的時間那么緊迫,更應該用于學習,怎么能把大好時光浪費在睡覺上面。
于是,憤怒的孔子說出了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因為對于這個弟子,孔子實在沒什么辦法了,經常說些奇怪的結論,然后做些奇怪的事情。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宰予這個人就像一塊爛掉的木頭一樣,是怎么也不能雕刻的,也像一面堆放污穢之物的墻壁一樣,不能使他更加污了。后來漸漸縮短為一句話,就是朽木不可雕也。
因為只用這一句話,更能表現出那種無奈之情:我努力使你變得更好,但奈何你就是一塊朽木,是怎么也不可能雕刻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