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頸動脈斑塊患者近2億,40歲以上的人群中,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超過40%;45歲以上的人群中確診為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例,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接近80%;60歲以上的人群幾乎都有斑塊。頸動脈斑塊很是常見,正因如此我們更要早了解早預防。
頸動脈斑塊:隱藏的健康殺手
頸動脈斑塊是頸動脈內膜層的膽固醇沉積物和其他物質逐漸累積形成的一種斑塊,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表現之一。根據斑塊內組織成分的含量不同,頸動脈斑塊可分為穩定性斑塊和不穩定斑塊。不穩定斑塊具有破裂傾向,易發生血栓等情況,與缺血性腦血管病密切相關。
如果不注意防治,頸動脈斑塊可以逐漸發展并增大,最終會造成頸動脈管腔的嚴重狹窄甚至閉塞,造成腦組織的缺血缺氧甚至壞死,如果狹窄度超過了50%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會引起頭痛、頭暈等一系列癥狀。
如果斑塊破裂或脫落,導致腦血管發生急性的閉塞,可導致患者出現急性的偏癱、失語、視物障礙等,嚴重的甚至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研究資料顯示,大約20-30%的腦梗塞來源于頸動脈狹窄。
所以,頸動脈斑塊是隱藏在血管里伺機而動的殺手,當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后不能任其發展,一定要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干預治療。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才能有效防范這一健康殺手。
不良生活習慣,加速斑塊生成
各種危險因素導致了頸動脈斑塊的形成,除年齡、性別、遺傳等不可改變因素外,不良生活習慣及其造成的相關疾病是斑塊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
1.“三高飲食”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都會損傷動脈壁,導致血脂沉積,形成斑塊。日常飲食不節制,營養不均衡,不食果蔬,經常食用油炸食品和高熱量、高油高鹽高糖的“三高飲食”,這些不良飲食習慣都會加重“三高”的情況,進而導致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尤其當日常攝鹽量較高時,血流高切應變力變高,血管易發生痙攣,影響血管結構和功能,形成斑塊。
2.缺乏運動,過度肥胖
飲食不規律,脂肪攝入過多,加之缺乏運動,造成過度肥胖,會導致身體代謝功能差,血液中膽固醇水平增高,脂肪沉積在血管壁形成斑塊。
3.吸煙酗酒
吸煙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香煙中尼古丁類的有害物質會進入血液,影響血液循環,加重脂肪堆積的同時損傷動脈壁。飲酒可導致腦血流量減少,損害肝臟,影響脂代謝,從而促使斑塊形成甚至脫落。
4.熬夜,不良作息
“三高”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主要危險因素,而經常熬夜,不良的作息與生活習慣則會導致“三高”,環環相扣。
如何改善頸動脈斑塊?
1
合理膳食,均衡營養
健康低脂、高纖維的食物是關鍵。減少食用高熱量、高膽固醇、高鹽的食物,尤其是有糖尿病史的患者要盡量避免高糖食物。多食纖維豐富的果蔬,適量瘦肉和雞蛋可以保證蛋白質的攝入。合理膳食,均衡營養,控制食物攝入量,保持健康的血脂水平。
2
有氧運動,強身健體
有氧運動是防治頸動脈斑塊的有效方式。每周三小時的有氧運動可促進身體代謝,提高心肺功能,維持健康體重和血脂水平。同時,適當的運動也可鍛煉身體,強健體魄。
3
戒煙限酒
吸煙酗酒都會導致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加速脫落。因此建議戒煙、戒酒,以減少動脈壁的損傷。
4
規律睡眠,避免熬夜
習慣熬夜的人應該盡量調整睡眠時間,養成良好的規律的作息,保持生活愉快,緩解身心壓力。
5
定期體檢,遵從醫囑
頸動脈斑塊是進行性發展的,高齡人群,尤其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吸煙等高危患者一定要控制低密度脂蛋白達標,定期進行頸動脈斑塊篩查,觀察有無斑塊或斑塊性質、情況,咨詢醫生,盡早治療。
如果生活方式不能改變頸動脈斑塊的進展,就要及時到醫院就診,規律服用他汀類藥物以調脂溫斑治療。頸動脈斑塊的發展離不開危險因素,對于控制斑塊的形成,維持健康血糖、血壓、血脂,以及戒煙、戒酒、合理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遠大于單純的藥物控制。消除隱藏在血管里的殺手,還必須從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始。
來源:山西省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