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目是開浩對部分系列書籍的的梳理和拓展,部分案例來自于書中,由于節目內容龐大,涉及書目過多,不再一一批注,保護原創,重視知識產權。
本文用于開浩御書房音頻節目:人生必修課。
正文
各位聽官,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開浩御書房風險認知。
我們先聲明一下,看了標題,處女座先別急,我們只是借助處女座的完美主義這個特征來說一下完美主義的,并不是真的要黑處女座的,各位也應該知道,開浩對于星座持保留態度,不做過多評價。
我們直接進入今天的正題,完美主義對于我們生活的幫助到底大不大,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果保持盡善盡美的態度,到底會對選擇造成怎樣的影響,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從我開始做節目說起。
我這個人其實在有些環節有點刻板,甚至偏向于完美主義的,大家聽我節目就知道,從開始的有配樂,逐漸做到沒有配樂,是對清晰度的完美主義,我上傳的節目音頻文件都是無損,雖然只有我自己的聲音,無損不無損不耽誤各位收聽,但是也要盡量追求清晰的,包括我們現在在重制節目,都是某些方面追求完美的表現,甚至有時候一句話說不好,都要重錄節目的我,在某些環節是有完美的追求的。
當然,你知道我并不追求音色是否美,原聲就好,口音問題我也一直沒有計較過。這點就不討論了。
細心的伙伴一定知道,這樣的追求完美,或許能給各位更清晰的內容,但是,這會耽誤大量的時間,那么其實是耽誤更多的呈現內容的機會的,在御書房的聽眾都有一個共同特質,那就是對效率的追求,那么完美對于日常生活來說,其實是要犧牲其他方面的。
這讓我想到一開始做交易就接受的教育:永遠記住,頂點賣出,底部買入這兩種情況只存在于巧合,而有效的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是避免巧合的存在,盡可能控制交易行為和交易結果的,那么也就是說,我在做交易的時候,為了控制自己的交易行為,盡可能回避各種巧合,包括有利的巧合和有害的巧合。那么,可控必然會導致一種結果,每一單交易,只可能符合交易策略,不可能完美。
基于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完美只存在于主觀意識,不存在于客觀現實。
那么基于完美的決策,是否是有效的決策呢?
我們邏輯上認為高標準要求會達成高水平的執行,有句話正好證明了這種說法: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我們為一件事付出100%的努力,往往會收獲50%的成效,大致就是這么個結論,但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在以前的節目里講過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個現象非常反雞湯,得出的結論也讓人對努力導致成功的邏輯有所質疑,這個概念是回歸平均值的概念,感興趣的伙伴可以回聽一下之前的節目,這期節目時:思考快與慢的第二季第九節,否極泰來《思考,快與慢》S209.否極泰來。這個研究表明我們的水平是相對恒定的,不太會因為你的取法高低而產生變化,也就是說,在意愿度高于平均水平以上,沒有明顯倦怠情緒的情況下,你希望自己做到完美,和希望自己做好,從一定程度上并不會引導出更好的結果。
我也在之前的節目中講過一種現象,那就是大多數人的決策基于未來的期待值,和過去的記憶,而并非根據理性分析。比如為何牛市過后會有大量的人被套牢,原因當然是沒有科學的操作系統,而這種不科學的操作模式,源于自己剛剛經歷牛市高頂帶來的記憶,結合對未來不靠譜的期待,于是選擇通過扛的方式面對牛市過后的滑坡。
包括我也經常遇到一些聽眾咨詢我情感問題,而大多數藕斷絲連的感情,都是基于兩個時間結構的錯覺,一是對曾經美好的不舍,二是對未來美好的幻想,總覺得能回到過去,或以后情況會變好。
工作也是一樣,在一份并不適合的工作中,從業者往往不能果斷離職,原因也是基于過去的收益穩定,和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慌。那么很多工薪黨必然產生工作選擇中壓抑的情緒。
那么結合我們今天的主題來看,一個追求完美的決策到底如何產生的呢?首先一定是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其次當然是對自身條件并不清晰,最后搭配上我們提到的期待值和記憶,最終擬定一個假設所有條件都滿足的幻覺式決策,也就是所謂完美的決策。
現在的人大多數都患有完美決策的誤區,在面對生活種種選擇,表現為選擇恐懼,而現在社會雞湯盛行,也都是因為我們無法達成完美結果后,又需要情緒撫慰而產生的必然現象。有時我們為了做出完美的選擇,采取不靠譜的行動,最終得出一個更不靠譜的結果。往往達成取法于上,僅得其下的結果。在這兒要注意,這句話之所以不適用于選擇,是因為唐太宗說到這句話,是指學書法的時候應該學最好的書法,并非是做具體的選擇,而關于學習和實踐本身存在的矛盾,我們不做過多的敘述,只需要提及一點,學習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而現實生活的實踐和選擇,付出和收益比往往并不平衡。
回歸正題,那么面對這種完美決策的誤區,我們應該怎樣解決呢?
讓我們回到剛才講到的決策原理,經濟學假定每個人都是理性的,而我們要假定我們每一個決策都是非理性的,那么怎樣做決策才更靠譜呢?
剛才也提到雞湯問題,那么第一招,把雞湯打在前面,避免完美決策,而靠期待值去做決策的方法相對比較靠譜,既然執行體系并不理性,那么拿到結果,就不能用理性來衡量,也就是滿足了自己,就滿足了結果。我們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如果你去陌生的餐廳,你怎樣在紛繁復雜的菜單里,點到讓你享用舒適的菜品呢?
有選擇恐懼的伙伴,可能對點餐這件事非常痛苦,原因很簡單,因為參考標準不統一,你可能兼顧信價比,餐廳的擅長菜品,衛生問題,期待值等等一系列標準。你總在問自己,這道菜是不是這家做的最好的,和其他家相比是不是貴了點,這道菜干凈嗎?會不會是我喜歡的那種口味等等,當你的甄別系統混亂,那么選擇必然沒有好的結果。
那我們要做的是統一所有的客觀條件,假定所有的條件都正常,那么其實我們的問題就回歸到一點上,你喜歡什么,選擇一類食材,當然是你最喜歡的食材,基于這個食材,選出最喜歡的口味,相應的一組合,就會得出適合的菜品,有女朋友的,可以試試,這招非常好用,問她想吃什么食材,想吃什么口味,點餐會非常快哈。也就是說,所有的選擇,僅僅基于期待值,我們把這種選擇方式,叫做滿意法則。
滿意法則也是可以拓展的,比如開浩做播客就是典型的滿意法則,我反復提到,我所關注的是自己學到什么,如果學到了,有時候拖拖更新也不是不可以的,當然,我們現在和荔枝簽約了,拖更是要付出代價的,這一點大家不用擔心,而如果注目于自己的期待值,那么其他的指標,有時候會讓自己心煩,但是不會影響到我的決策。
而關于滿意法則,你也可以用雞湯來記住,那就是不忘初心,但是不忘初心不會告訴你具體怎樣不忘,而我們會告訴你,基于統一的非理性原則,是可以解決很多決策問題。
而第二條法則,我稱之為效仿法則,具體的操作非常簡單,對陌生的領域,直接模仿龍頭的做法。比如影子哥經常提醒我使用效仿法則,他會經常給我看各種自媒體的統計數據,找到比重最大的去模仿,這就是為啥我要停掉打賞的原因之一,因為調查結果表明,自媒體的盈利,僅有3%來源于贊賞,而我這個沒有形成規模的自媒體,3%和沒有的差異并不大。
很多事情都是基于效仿法則的,比如股市大多數交易策略是追漲殺跌,就是跟著大潮走,跟著大潮退,而且綜合來看,嚴格執行,大多數效果還是不錯的。包括我們博弈論中提到的盲從,也是效仿法則的延伸。
第三條法則是習慣法則,在很多非生死一線的環境內,習慣法則還是很有趣的,當然,如果你有一個良好的習慣,比如我用了很長時間糾正聊天用錯字的習慣,事實上導致我稿子錯字率大幅降低,雖然現在也會有錯字,但基本校對的壓力就小了很多。做決策也一樣,如果有好的習慣培養出來的傾向,直接利用習慣去做選擇就好了,比如去電影院選擇座位的位置,你可以簡單的測試一下你是左眼視力還是右眼視力,以此來選擇坐在左邊還是右邊,一旦形成習慣,就不用糾結坐到哪邊去了。
我做交易以來最大的感受就是對風險有著又愛又恨的感覺,期初我以為我自己是在保守還是冒進之間彷徨,后來影子哥告訴我,這其實并不是什么大事,盈虧同源,那么你對于收益的喜歡,如果足夠理性,也會投射到風險中去。結合我們今天的主題來說,如果你只能接受完美的最大化利益的決策方式,你將躲開盈虧同源的事實本質。
節目的最后呢,我們來回應一下聽官的交流,來自zzh的伙伴,對上節我們提到的直覺的內化模式,他認為是系統2到系統1的轉化,這個聯想還是很棒的,但是提醒注意一點,日常生活中的系統1包括現實行為,而我們上節提到的直覺,僅限于決策行為,所以這里是可以直接用系統2向系統1轉化來解釋,但是如果在思考快與慢中,就不能直覺來解釋全部的系統1現象,這是被包含的關系。
這位伙伴還提出一個很有趣的想法,他說如果有人知道flag的存在,在立flag的時候使用促使其他人行動的方式,豈不是更好?這個我用新版博弈論中我提到的一個觀點來解釋,我們的知識分為零階知識,一階知識,和二到無限階知識三個層次,零階知識就是說開浩知道屬于開浩的信息,別人也都知道屬于他自己的信息,一階知識是指我知道別人知道的,那下棋的時候,基本就是能準確的知道對方的方法,而二階以上的知識,就是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的,說白了就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司馬懿這樣的智慧了,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達成。
而立flag,有時候是直覺的產物,所以這位伙伴提到的想法,是完美智慧的形態,現實達成的可能很低,比如歷史上很多激將法就是達成這種方法的案例,也是可以產生的。必須要說的,有這樣的思考,說明這位伙伴的思考能力還是非常棒的,感謝zzh聽官提出的問題。如果在收聽中,您有任何關于內容的想法,都可以在節目的下方留言給我,我會盡量做出回應。
好了,時間不早了,本節的節目就播講到這里,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收聽和陪伴,我是你們的煮書人開浩,我們下節再見。
·END·
不一樣的煮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