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深秋的到來,秋后便是冬來,民間在每年的十月初一,孟冬時節到來之際,會加衣添衣。老祖宗在這一天因掛念逝去的先人無衣過冬,于是便會在農歷十月初一這天,上墳給老祖宗送去衣服、布帛。
祭祀在我們傳統文化中都是比較隆重的儀式,無論是像中元、清明這些專門上墳祭祖的節日,還是像除夕、十五這些節慶需要有祭祖儀式的節日,都是如此。正是因為祭祀在我們心目中的重要性,所以,祭祀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規矩和講究。而寒衣節便有著“十月初一燒寒衣,三人莫在墳前泣”的說法。那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三人”指的又是哪三種人呢?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在,上墳祭祀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弘揚孝道,傳承文化,也是為了加強血緣聯系。所以,誰可以上墳,誰不能夠上墳,必然是跟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在古代的某些地方,女子是不能上墳祭祀的,甚至連去祠堂跪拜祭祀的資格都沒有。
這是因為,古人將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劃分得十分嚴格,上墳祭祀是一家之主才能做的事情,是延續香火的重要儀式。甚至一些地方還流傳著“女子上墳,越上越窮”的說法!而到了如今,隨著人們思想的變革,女子地位的提升,嫁出去的女兒,不再是外人,同樣也是家里人,所以女子在如今,也是可以上墳祭祀的。
那么,古人所說的“十月初一燒寒衣,三人莫在墳前泣”中的三人,指的是哪三人呢?
首先是五服之外的人。
上墳是為了探望先祖,弘揚孝道文化,傳承優良家風,所以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上墳都是至親之人才會,也才能,去為自己逝去的親人做的事情。
而出了“五服”,在老祖宗眼中,已經是外人了,所以外人要盡可能地避免去上墳祭祀。
那么,五服指的又是什么呢?其實,如今人們對五服的理解有三種。
第一種,在很多地方,五服其實是與九族是一個意思,包含了“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
第二種,人們認為“五服是五代”。
第三種,老祖宗說“一爺之孫不出服,以下一輩一服”,如此算來,一共是八代。這便是“八輩兒祖宗”之說的來由。
其次是指的長輩。
上墳是為了祭祀先人,緬懷親人。但也有很多白發人,送走了黑發人。所以,無論是逝者與生者有多么親,如果生者是逝者的長輩,那么,生者是不能夠上墳去祭拜逝者的。
一方面,上墳祭祀必然會涌現一些悲傷的情緒,年紀大的長輩們一旦被這種情緒所擾,必然會心神受到傷害。同時,墳地往往會在偏僻的地方,長輩心神悲傷加上身體勞累顛簸,說不定會受到病魔侵擾。
另一方面,古代最重倫理,長輩給小輩兒上墳,會亂了倫理,小輩也很難受得起。
最后一人,則指的是女婿。
很多地方都有“女婿莫上墳,上墳辱先人”的說法,類似的說法,在很多的地方都有。
之所以這么說,還是因為古代上墳祭祀有忌諱女子上墳的講究。由此也衍生到了女婿身上。而女婿上墳,只能有兩種原因,一個是因為這家家中沒有男丁;另一個則是因為家中男丁不孝,不給上墳祭祀。
無論哪種情況,這在古代是很難令人接受的。而當下卻不同,人們認為男女平等,女子同樣享有繼承權,所以上墳的時候,家中沒有男丁的,便會有女兒代替。
老祖宗的這句“十月初一燒寒衣,三人莫在墳前泣”的說法,是民間受到了傳統文化熏陶而誕生的規矩和講究,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類似的講究在人們心中已經不那么重要了。但是,寒衣節上墳祭祀先祖,緬懷先人,傳承孝道的內核,卻依舊存在,這才是我們傳統文化能夠傳承不絕的重要因素,也是這些節日能夠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農歷十月初一的寒衣節。送寒衣時很多地方都有上墳祭祀,給先人送去代表棉衣、布匹的“五色紙”。以此來寄托,人們對故去先人的懷念,以及對祖先的敬畏。
民間除了對寒衣節上墳時候的禮儀、祭品有很多規矩之外,還有在上完墳之后,也需要遵守的幾個規矩。比如民間就有,寒衣節上墳之后三不做的講究!
首先,一不匆忙離去。
所謂不匆忙離去,就是指在祭祀完先人之后,要“一步三回頭”,不能剛給先人磕完頭、上完香,便急匆匆地離開。當然,這里的一步三回頭,只是一個
其實,老祖宗的這個講究,也是很有道理的。在墳前多逗留一會兒,離開的時候緩步慢行,一方面是為了表示自己對先人的懷念與尊重;另一方面,十月初一寒衣節之際,正直孟冬,初雪未至,但草木已枯,上墳祭祀,極其容易引起火災,所以,自然要多逗留片刻,以防止危險發生。
其次,二不拖泥帶水。
寒衣上墳之時,人們必然會給逝去的先人帶去祖宗先人生前喜愛的酒水。按照風俗,這些酒水,要灑在地面以敬先人。這個時候,必然會沾濕了地面,使墳前泥濘。
而很多地方便會有上墳之后,要盡量不讓自己的鞋子上帶上墳前泥土的風俗講究。這是因為,老祖宗認為“鞋”與“邪”是諧音,如果再沾染上墳前的泥土,必然會不吉利。
所以說,很多地方都會有上墳之后,一定要在干凈的大路上,將腳上的泥土,甚至是褲腳上沾上的泥土都打掃干凈的風俗!
最后,三不走偏僻小道。
老祖宗認為所謂墳地,是祖宗先人的安寢之地,而人們又經常會說“陰陽相隔”,墳地恰是溝通陰陽的地方。民間稱我們生者住的地方為陽宅,而逝者住的地方則是陰宅!
陰陽有別,人們上墳之后,身上難免會沾染一點陰宅之氣。尤其是在十月一寒衣節的時候,天地間的陽氣本就衰弱。所以,老祖宗便有了,在十月一上墳祭祀之后,回家的時候,不能走偏僻小道。而是要走大路,人多的路!甚至,還不能直接回家,要到人群密集的集市上逗留片刻才能回家。
寒衣節將至,這是老祖宗追悼先祖的日子,而老祖宗的這些上墳之后“三不做”的規矩,有些其實在當代人看來是無稽之談,尤其是不拖泥帶水和不走小路的講究。
但其實,我們反過來一想,不讓我們匆忙離去,是為了讓我們尊重先人,以示孝道,不將上墳拘泥成為一種形式;而不拖泥帶水,則是因為老祖宗將土視為家鄉,只有分別之前,才會帶上家鄉土,不帶土,則是寓意著,會常來看看;不走小路,則是為了讓人群的喧囂沖淡人們心中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