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今年韓國最具爭議的電影。
還未上映就遭到抵制。
當紅偶像裴珠泫(Irene)只因為在粉絲見面會上分享了原著小說,就遭到男粉強烈抗議。
有人甚至通過燒掉、撕毀她的照片來表達威脅。
影片女主鄭裕美從宣布出演開始,一年多的時間里,社交賬號下面每日涌進無數罵聲。
孔劉也是主演。
他最近參加了李棟旭的脫口秀,鬼怪 CP 售后合體。
李棟旭說「看完眼淚在眼眶里打轉,總是想到我媽媽...哥的電影能火,真是太好了」。
想必你也猜到了這部熱議之作——
《82 年生的金智英》
電影上映后,在韓國社會引爆撕裂式的兩極口碑。
在韓國電影網站 Naver 上。
女性觀眾評分 9.45,男性觀眾評分1.70。
女人看完哭成狗,男人則認為太矯情。
雙方態度差距極大。
因為原著小說在韓國社會過于轟動,還帶出了不少荒唐可笑的新聞。
比如,某個女孩的朋友把這本書落在她車上了,被男友看到后,以「你怎么能看這種書」為開端大吵了一架。
香玉認為,帖子里的女生,不管有沒有看這本書,也不管是否認同,反正這個男友是趁早丟了吧。
別糟踐自己了。
那么,《82年生的金智英》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
不過是一個普通韓國女孩的故事。
金智英 1982 年出生在一個中產家庭,父母經歷亞洲金融危機后下崗再就業。
她一路懂事乖順考上大學,畢業找工作然后嫁人。
平淡人生,安分守己,沒做過出格的事情。
可就在當了 2 年全職家庭主婦后,她開始變得很奇怪。
時不時會做出些異常舉動。
像鬼魂附體一般,言語、神態、動作,都變成了另一個人。
有時是在世的人,有時是已經過世的人,但她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都是她周圍的女人。
在公婆家過節,她突然摘掉圍裙,對著婆婆說:
「親家母啊,讓我智英回家吧,過節我也想看看女兒」。
深夜收拾完家務,她會突然變成大學時關系要好的學姐,對著老公吐槽:
「還當我是大冬天發著抖跟你告白的 20 歲車勝妍嗎」?
而這一切怪異的舉止,都是育兒抑郁精神分裂的癥狀。
影片(及原著小說)以育兒抑郁癥為引子,串起了金智英身邊女人的群像。
展現了一個又一個普通的韓國女人,從小到大所共同面臨的生存困境。
金智英不是主角,她身后站著的萬千韓國女人才是。
就像書中所說:
「一個女孩要經歷多少看不見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地長大成人」。
電影里的很多片段,都能引發共鳴。
首先是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傾向。
金家三個孩子。
大女兒金恩英,二女兒金智英,小兒子金智錫。
長輩們明顯偏愛小兒子,兩姐妹需要幫襯著家務活,弟弟只顧吃飽喝足就能獲得一片夸賞。
小時候,爸爸出差。
回來送孩子們禮物,給兒子的是一支昂貴的鋼筆,給女兒的只是普通筆記本。
成年后情況也是一樣。
姑姑們來串門,弟弟只需要陪坐著聊天,女兒們則得在廚房幫忙。
這都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
到了職場,女性得到的機會也遠遠小于男性。
金智英大學畢業后,發現用人單位更偏向錄用男同學,就算成績不好的男生也能拿到不錯的 offer。
而自己一遍一遍投簡歷才被勉強錄取。
工作后,女生們常常被分派端茶倒水的雜活,甚至主動承擔這一類的工作;
男生卻從來不用去考慮這些。
金智英也不理解:
為什么我們那么習慣于理所當然。
明明自己表現突出,工作完成得很好,時不常地會獲得女上司的表揚。
可等到公司有重大項目,要成立關鍵的策劃小組時,能力優秀的金智英卻并沒有被選上。
入選的都是清一色的男生。
理由是考慮到女職員可能會結婚生子,不能長久工作。
金智英找到一個還算體貼的老公。
原本說好不著急要孩子,可經不住兩邊父母軟磨硬泡,丈夫提議:
反正遲早要生,與其一直被催,不如現在就生算了。
語氣輕松得如同只是決定買個菜。
當時丈夫信誓旦旦「我會好好照顧你們」。
但實際育兒的活計,還是幾乎都由金智英一個人干。
她不得不辭職做全職媽媽。
因為抱孩子手腕頻頻用力,導致關節發炎。
在別人眼里,全職媽媽就是每天待在家里享清福;
實際上,無限量的瑣碎家務,不停歇的照顧孩子,非常勞累費心。
在難得的空閑時間里,金智英推著兒童椅外出,買杯咖啡坐著曬會兒太陽。
這可能是她一天僅有的喘息時間。
然而旁邊的上班族看到她,卻在背地里嘲笑她是「媽蟲」。
意為因為生了孩子不工作,只靠老公養活的懶惰的人。
真羨慕啊
我也想喝著老公賺的錢買的咖啡
到處閑晃
做全職母親的另一個窒息之處,就在于被捆綁在了方寸之間。
極少出門,極少社交。
漫長的白天除了哭鬧的孩子,沒有任何人可以交流。
長久的壓抑令人崩潰,緩解的方式其實也直接,就是出門工作。
重新回到社會,找尋價值定位。
丈夫為了緩解她的病情,允諾可以請育兒假,自己在家帶孩子,讓妻子出門工作。
但計劃尚未實施,就遭到了婆婆的強烈反對。
指責她破壞兒子的大好前程。
金智英就在著重重圍追堵截中,病情漸漸加重。
憔悴到不成人形。
金智英只是萬千母親的一個縮影。
大學社團里的一個學姐,生二胎的時候得了羊水栓塞,直接把命賠沒了。
金智英的母親,叫做吳美淑。
15 歲就輟學去紡織廠做女工,賺錢供兩個哥哥和一個弟弟讀書。
被工廠機器弄傷的手,傷疤幾十年都還在
后來大哥成為醫生,二哥成為警察局長,小弟成為高中老師。
而母親自己呢?
什么都沒有。
別人口中那「一肩扛起整個家」的榮譽,全歸功為長子大哥。
那時候她才意識到:
縱然掏心掏肺,家里的機會和尊重從來輪不到自己頭上。
原著里有這么一句話——
金智英感覺自己仿佛站在迷宮的中央
一直以來明明都腳踏實地尋找出口
今天卻有人突然告訴她
其實打從一開始這個迷宮就沒有設置出口
很多人說,看完這本片后有一種平靜的絕望感。
因為故事到最后,都沒有給一條出路,看不到希望。
而影片考慮到市場反應,做了美化。
加重刻畫了孔劉溫柔耐心的好老公的形象,積極協助和體諒,讓金智英最后成功擺脫了抑郁。
到頭來很多人的結論依舊老生常談:
擦亮眼睛找個好男人。
可這樣的美好想象在當下的社會里又有多少實例呢?
如果職場和家庭系統里的性別歧視沒有好轉,千千萬萬的女人依然只能停留在「病患金智英」的版本。
永遠好不了。
那自己真的就束手無策了嗎?
其實,影片還給了另一個迷宮解決方案。
就看你有沒有發現這個出口——
姐姐金恩英。
影片里,金恩英只作為配角人物出現,出場戲份加起來可能不到 20 分鐘。
但卻起到了重要的對照作用。
金智英 2 年全職主婦后精神分裂,而姐姐金恩英呢?
她即將要去德國做交換教師了。
小時候,兩姐妹在大大的世界地圖上標注以后想去的國家。
金智英想要去美國。
姐姐金恩英說,想去瑞典、丹麥和芬蘭。
-為什么去這些不知名的國家?
-那里沒有韓國人呀。
兩姐妹年齡相仿,成長環境一樣,為什么會踏上不同的道路呢?
很簡單:
姐姐懂得反抗。
恩英從小就是硬懟正面剛的直腸子。
奶奶飯桌上念叨著「生兒子好」,勸兒媳再生個帶把兒的。
恩英嘲諷道,「大伯和小叔都不肯見您,就那么喜歡兒子嗎?」
從小,她會搶弟弟的糖吃。
一家人煮泡面,弟弟搶先把面呼嚕到自己碗里時,金恩英摔筷子抗議,架不住父母偏心,她就賭氣不吃。
她比金智英大兩歲,卻遲遲沒有結婚(此時約 36 歲)。
親戚聚會,大齡單身必定被催。
那場面真是刀光劍影,但金恩英明槍暗箭招招拆解,戰斗力爆表。
姑姑說「也就是現在開心,往后打算怎么辦啊」?
媽媽幫腔,想用單身貴族來辯解,「只要有能力,一個人過也無妨嘛」。
此時恩英沒有順桿爬證明自己優秀,而是兩邊開懟:
「不管有沒有能力,一個人都過得挺好」。
姑姑見辯不過,改人身攻擊。
說她不正常,「你真是個奇葩啊」。
媽媽聽到此處,內心其實也是不滿她不結婚的,于是附和「確實挺奇葩的」。
恩英見親媽給自己拆臺,回頭大叫「媽??!」。
此時鏡頭是從恩英后腦勺拍的,媽媽立馬改口說「奇葩的意思是你特別出色嘛」。
那慌了神的表情可以想見,當時恩英瞪她的目光能有多嚴厲。
后來姐弟仨回房間聊天。
金智英問她「姐姐你一句都不輸,不累嗎」?
恩英回答:
「超累的好嗎!可是怎么辦,總得反抗啊」。
她要做游戲里那種「越挨打越能量飆升」的角色,錙銖必較反守為攻。
才守住了把握自己人生方向的主動權。
足夠剛強,但恩英并不自私。
她高中成績位列年級前茅,但在家中經濟困頓時,卻犧牲自己的理想填了學費低、畢業就能掙錢的師范大學。
她把體恤母親落到實處。
媽媽過生日,幾個姑姑來家祝賀。
按理是要吃頓生日餐的,恩英就從餐廳訂了外賣。
小姑說:訂什么餐呀,讓你媽隨便做點就好了。
恩英說「爸爸生日是媽媽做飯,媽媽生日還得讓她自己做飯,不覺得很糟糕嗎?」
她沒有金智英那么乖巧,渾身刺兒頭。
可該做的事情一點都不落下,在夾縫中一點一點爭取自己的權益。
雖然到 36 歲才漸漸靠近小時候的夢想,但也終究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孔劉和鄭裕美主演的《熔爐》里曾有這么句臺詞,很經典:
我們一路奮戰
不是為了改變世界
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活出自我」不是那么簡單的,它既要你踏實提升自我能力,還要求以蓬勃的戰斗力對抗周遭的妖魔鬼怪。
不爭不搶不戰斗,就不可能守住最珍貴的東西。
所以,這就出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問題:
原著和電影,為什么偏偏選擇金智英做主角,而不是金恩英呢?
因為,金智英是多數派,金恩英是少數派。
乖巧聽話的女孩是多數派,叛逆剛強的女孩是少數派。
金智英的人生路上的困頓和悲哀,是大部分女孩已然或即將經歷的,這也是本書在東亞社會引發這么廣泛共鳴的原因。
我縱然愿意鼓勵大家跟著金恩英的方向走,但也深知改變不是一朝一夕。
唯有祝愿,每個女孩都好好吃肉強壯身心,努力學習提升技能。
無論何時都要懂得,「我」才是人生的重心。
然后終有一天,你必將蓬蓬勃勃地,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助理編輯:姜彈彈
點個「在看」
不要懼怕成為那個少數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