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經濟高速增長的帶來的好處和90年代經濟泡沫破滅的痛楚之后,日本人的心態逐漸平和起來,注意到運用手中的余錢進行理性投資的重要性。多年來,日本的散戶外匯投資者被冠以“渡邊太太”的名號,而如今,日本年輕一代女性正考慮將投資向更加廣泛的資產領域拓展。但與年長女性不同的是,這些人更精打細算,更加不愿意將投資過分集中在任何單一資產類別上。由于這個原因,她們當中很多人著眼于更加廣闊的資產領域,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她們的投資之道。
最牛外匯散戶——渡邊太太們
國際外匯市場上有一支重要力量,那就是日本主婦,江湖號稱“渡邊太太”。如果你曾忽視家庭主婦的工作,或者懷疑家庭主婦的影響力,那么渡邊太太,這支在全球外匯市場獨樹一幟的娘子軍中的任何一員,都能立馬給你上一堂外匯教育課。
“渡邊太太”一詞,來自于14年前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一篇文章:“渡邊太太,這些無處不在的日本家庭婦女,掌握著一家的財務大權,極為大膽地進行著各種金融投資。”
具體來說是指一些日本家庭主婦拆入低息日元,投資境外高收益品種及外匯投資,套取利差。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掌握家中財政大權的日本太太們爭先恐后地殺入了外匯市場。
據說當時的交易員對每天從日本流入的大量外幣/日元的多頭訂單感到非常疑惑,后來發現這些多頭訂單來自于日本散戶投資外國國債時的換匯需要。同時1998年的日本外匯法改革允許了散戶自由交易外匯,隨后這一年被世人稱之為“炒匯元年”。后來在2007年某媒體曝光一位家庭主婦由于沒有申報2002-2005年通過炒匯賺取的4億日元利潤被指控偷稅漏稅罪,更是讓世人對“渡邊夫人”交易量之大所感嘆。
新一代年輕女性的投資之道
在理性投資方面,日本是一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國家,一般家庭的經濟權利掌握在家庭主婦手里。在投資方式的選擇上,她們一般比較細心和偏好理性投資。日本茨城縣一位家庭主婦在講述自己多年的理財經驗時說,家庭理財最關鍵的是要量力而行,只有在心理負擔較小的情況下,才能心平氣和的運用手中的余錢為自己帶來收益。
其中,資產三分法(將資金分成流動資金、使用預定資金、生利性資金三類)是被廣泛接受和廣泛使用的理財基準。例如在選擇投資哪個金融產品時,要先定好自己選擇條件,諸如資金的可投資期限、資金的類別、期待的回報率等,這樣有助于縮小篩選的范圍,便于盡快地決策。同時,這種方法也被認為是可用于“自我管理”的一種有效方法。
比較年長的“渡邊太太”們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她們大膽押注風險回報率大起大落的投機性資產,特別是通過外匯保證金交易。與之相反,年輕一代的“渡邊太太”們正通過定期少量地投資被動型基金,來積累自己的儲蓄。很多人通過多支基金將自己的投資進行分散化,而不是直接投資于標的資產,盡可能平衡資產風險,以求穩定。雖然和“渡邊太太”們相比,年輕投資女性在日本投資基數中的占比要小得多,但她們追逐收益的興趣日益濃厚,表明個人資本大量流入全球金融市場。
NISA+iDeCo
新一代的日本女性已升級她們的理財思路,一方面,她們很懂得“儲蓄是投資的第一步”。根據近日日本消費廳公布的《消費者白皮書》顯示,日本20至29歲的年輕人中,近7成表示會把錢儲蓄起來,人均年儲蓄額已達到184萬日元(約11萬人民幣),超過了該年齡層平均年收入的一半。另一方面,新一代的日本年輕人也非常焦慮通貨膨脹和未來的養老問題,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到2040年日本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公民人數比重料從目前的28%增長到36%。從更廣范圍來看,日本年輕一代正在紛紛新建私人養老金賬戶,以保障自己未來的財務狀況。
2001年推出的個人型定額繳款養老金(iDeCo)旨在公司沒有為員工提供任何養老金計劃的情況下,為在職的中小企業雇員、個體經營戶和自由職業者,提供的稅收優惠。2017年改革后,將范圍擴大到公務員和家庭主婦,目前規模已逾100萬,該類賬戶是以美國可享受征稅延遲的個人退休賬戶為模板。
2014年推出的日本個人儲蓄帳戶(NISA)計劃為20歲以上的日本居民提供了稅優儲蓄賬戶。2016年推出的Junior NISA進一步覆蓋19歲以下人群,鼓勵年輕人盡早進行養老規劃。NISA鼓勵民眾自主積累退休金,促進投資者教育。
反觀我國,在儲蓄和養老問題上,女性由于職業生涯和家庭生活平衡的不確定性,對個人財務前景更為悲觀,每月的養老儲蓄均低于平均值,更不用說進一步的理財增值了。年輕的女性群體作為“夾心一代”,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但正因如此,我們才更需要學習投資,減輕未來生活的壓力!
小結
日本女性的投資決定通常都很理性,她們看到了這種潛在的機會,希望能在自己的丈夫之外,為家庭增加收入來源。對于他們來說,實現財富自由,似乎僅僅是茶余飯后的余興小節目。但是成果的背后必然是有辛勤的耕耘,無論是外匯保證金交易市場,還是債券市場,亦或者是在股票市場,對于投資,他們更是愿意鉆研,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