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口潔白整齊的牙齒會為一個人的形象加很多分,牙齒養護得當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其實牙齒也是腎氣是否充足的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冬日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有一項簡單的活動便有益腎、健腎之功,那就是叩齒。我國民間有這樣一句諺語:“清晨叩齒三十六,到老牙齒不會落”。
牙齒是人體的重要器官,承擔著保護消化道的重要任務;牙齒又是人體骨骼的一部分,牙齒松動,與腎氣虛衰及氣血不足有關。古代養生家總結出許多有關固齒保健的方法。“叩齒”和“咽唾液”是其中重要的兩項。據文獻記載 ,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時的醫家陶弘景 ,年過八旬 ,齒緊完好,身體健壯 ,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齒法 ,他認為“齒為筋骨之余” ,叩齒則會筋骨健壯 ,精神爽快。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壽命最長的皇帝 ,他的長壽秘訣其中之一也為“齒宜常叩”。
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齒健腎的機理有二:一是“齒者,腎之標”,牙齒由腎中精氣所充養,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于松動,甚至早期脫落。所以牙齒健否是腎健否的標志之一,叩齒能健齒、充腎精,故可健腎。二是腎“在液為唾”,叩齒催生唾液,又稱“玉液”,“津”通于“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故可健腎。
功 法 要 領
叩齒:早晨醒來后,先不說活,摒棄雜念,全身放松,口唇微閉,心神合一,閉目,然后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剛開始鍛煉時,可輕叩20次左右,隨著鍛煉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佳。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
吞津:從傳統中醫養生之道來看,叩擊結束,要輔以“赤龍攪天池”,即叩擊后,用舌在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內后外,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當感覺有津液產生時,不要咽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數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
以上為完整一次的“叩齒吞津保健法”,一天當中早、中、晚可各做叩齒一次。其中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即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叩齒雖然有健腎的效果,但是如果有牙周病的話就不太適宜;另外,對于牙齒本身特別不齊的人,叩齒時個別牙會先接觸,所有的力量就會集中在個別的牙齒上,時間長了就會對牙齒造成損害,所以也不太適宜叩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