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也被稱為楹聯或者對子。每年的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家門上貼上對聯,來表達祝福和美好的祈愿。但是,對聯又并不僅僅只是被用來貼在門上。古代的文人,也很喜歡用對聯來一較高低,因此,也留下了許多文人彼此之間用對聯來“斗嘴”的經典故事。
據說,清朝同治年間,有一位姓唐的學臺,回湖南老家省親。這位學臺因為身居高官,自命不凡,以為人人都比不上自己的文采,所以在別人面前都表現的非常傲慢,也引起了很多鄉人的不滿。
有一天,這位唐學臺乘轎外出,只見有一個人,手里拿著折扇,身上卻穿著皮衣,坐在一把椅子上攔住了自己的去路。唐學臺非常生氣,掀開轎簾,對著這個人就念了一副上聯:“穿冬衣,拿夏扇,不知春秋!”
其實,這位攔轎子的正是當地的一位私塾先生,姓郭。他聽說這位唐學臺仗著有點學問看不起人,故意要來會一會唐學臺,又故意打扮成這個怪模樣。聽了唐學臺的上聯,郭先生不緊不慢,搖著折扇對出了下聯:“出北京,去南省,什么東西!”
這上下聯可以說匹配得非常完美,同時又是在暗罵唐學臺,他從北京來,回到湖南省親。但是,又讓唐學臺有口難言,你的上聯是“不知春秋”,人家的下聯是“什么東西”,你說了“春夏秋冬”,人家對了“東西南北”。唐學臺忍了半天,只能和郭先生約定,改日再到學堂去比較高低。
第二天,唐學臺就急不可待地來到了郭先生的私塾,郭先生正好在領著學生們念書,學臺張口便又說出一聯:“什么蚊子,嗡來嗡去,欺我未曾設帳!”郭先生擺擺手,讓學生們暫且停下讀書,張口就答:“哪里鼠輩,跳上跳下,料你不能吃書!”學臺本就是有備而來,不甘示弱,又說:“稻粱菽麥黍稷,這些雜種,哪是先生?”
這就是在還擊郭先生罵他的那些話了,郭先生略加思索,朗聲回答:“詩書禮易春秋,許多經傳,何問老子?”《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都是古代的經典書籍,但是都并非是老子(李耳)寫的,郭先生的下聯,既是再說,這些“詩書禮易春秋”,已經夠我們學習了,又何必去問《老子》(即《道德經》),又是一語雙關,你不知道“稻粱菽麥黍稷”哪個先生,憑啥來問“老子”?
唐學臺這才知道,自己根本不是郭先生的對手,這才知道,家鄉已經臥虎藏龍,自己根本沒有驕傲的資格,從此以后就收斂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