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之前寫了一篇分析完美主義導致拖延的文章:《為什么時間越緊,越容易拖延?》,至今后臺陸續有留言,其中一則留言是:
太爺,怎樣改變完美主義的傾向?太累了。
短短的文字,透露出久經折磨的虛弱、疲憊,遂決定就完美主義再寫一篇文章,不過在給出解決方法之前,先想想,你為什么會很累?
每當面臨一個重要任務,在完美主義心態支配下,任務停滯不前,想做但總做不下去,壓力,拖延,焦慮,悔恨,自責,可以說,任務有多久,內心就能糾結多久。
作為一個前資深完美主義者,我想想這些,也覺得太累了,不過,上面對心累的描述雖然很全面,但還不夠深入。
關于完美主義,《哈佛幸福課》有個經典定義:完美主義是一種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所謂“失能性”,是指面對困難時失去行動能力。
是不是一針見血!!是的,完美主義并不是什么好詞,也不是什么好標簽,它不是意味著我們在追求完美,而是在面對任務時,一種發自內心的恐懼,我們心累的根本原因就是源于恐懼!!
完美主義的本質是恐懼,直戳完美主義者的痛點,但作為一個有著工科思維的心理從業者,我對這樣的定義還是有點不滿足:恐懼?我們為什么會恐懼?有沒有定量的數據度量,或者說相對準確的描述?
我認為,《哪種心態最值得刻意練習?》里提及的刻意練習模型,可以相對準確的描述,我們為什么恐懼。
舒適區/能力區:是我們能力范圍內的區域,在能力區,我們很舒服,沒有特別大的心理壓力,但哪怕每天很忙,所學很少;
學習區/挑戰區:是能力范圍之外的區域,在學習區,我們會感覺到壓力、焦慮、緊張、困難,但經過個人努力或他人幫助,我們是能夠搞定的。
恐慌區:顧名思義,這個區域完全超出了個人能力,即使努力也搞不定,待在這個區域會讓人驚慌失措,悲觀絕望。
能力區和學習區,一般都能搞定,不會面對太大的內心糾結,但一旦將任務定位在恐慌區,必然會驚慌失措,徒勞無功,必然會自我挫敗、沮喪、自我否定,這是人性的必然。
02
完美主義者為什么心累?
就是因為隨隨便便一個任務,他都能將之定位在恐慌區,而對于正常人而言,任務真實難度可能只在學習區,甚至是舒服的能力區,具體解釋參見之前文章:《為什么時間越緊,越容易拖延?》,完美主義者內心對任務的表征是:
任務難度,被完美主義者無限放大了!!
任務難度超出了能力區,面對一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怎么可能不恐懼,不驚慌,不心累?
所以,完美主義者與一般人的關鍵區別,是對任務的心理表征。完美主義者傾向于放大任務難度,當感覺到任務難度超出能力,必然會感覺到恐懼,所以心理表征是因,是根源,恐懼則是果,是表象。
現在公眾號、知乎充斥的破除完美主義,都是如何直面恐懼,破除恐懼,這從根本上就是緣木求魚,是無用功,要破除完美主義,不是要硬剛恐懼,這根本不現實,關鍵是要解決心理表征!
多少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在同完美主義的博弈中,輸的一敗涂地,被打擊的身心俱疲!
03
那么,如何改變對任務不合理的心理表征?我認為可以從3個方面解決:
1、打破“全或無”心態。
要么全部,要么沒有,完美主義者持整體心態,將任務看成一個整體。比如,寫一篇畢業設計論文,只有兩個狀態,寫完,或沒寫,沒有中間狀態,所以,完美主義在整個任務期間,心里面對的都是最終的大任務,心理壓力極大。
如果,我們能夠通過主動規劃,將任務切片,比如,將畢設分為,設計總體框架,第一章框架,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章第二節。。。,一直到最后,將大任務切片成一個個小任務,每個具體的小任務都在能力區,或者挑戰區,在任何時候,我們面對的都是能夠輕松搞定的事,你還會止步不前嗎?
將任務細分后,一些奇妙的事情就會自然發生。
完美主義者習慣面對整個任務,在努力過程中,某個環節沒做好,不僅面對的是具體環節的問題,還有后續的一系列問題,想想就嚇癱了。而任務細分后,某一天沒做好,只是具體某個小任務沒做好,面對的是具體的壓力,而不是整個任務泰山壓頂,就能輕松朝著目標有序邁進。
2、打破“應該/必須”心態。
我“應該/必須”做的完美,我“應該/必須”不能出錯,我“應該/必須”。。。,這是完美主義者的內心獨白,也是一種常見的錯誤思維方式:絕對化心態,即我們從自己的主觀意愿出發,認為某個事情必須發生,必須是這個樣子。
絕對化的要求,必然帶來絕對化的標準,如果只是偶爾這樣,無傷大雅,但如果是一種常態化的思維方式,生活中事事都要絕對完美,這根本就是反自然規律的,而完美主義者卻在時刻維持這種不可能,同客觀規律對峙,必然是以卵擊石,傷痕累累。
其實可以換一種更加理性的思維方式,當遇到事情時告訴自己,我希望做的完美,我希望不要出錯,我希望。。。。,刻意的自言自語,或者內部的自我對話,很快就能轉換一個思維角度。
【注:還記得自言自語的力量嗎,《這個事情做起來很無聊,但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改變!》刻意堅持的自言自語,很容易就從外部語言內化成內部語言,內化成新的思維方式】
“應該/必須”意味著一定要做到,是站在不現實的高度俯視問題,一旦做不到,自責、沮喪、失望自然就隨之而來,希望則是我們的主觀愿望,是站在現實的基礎上看待問題,希望能夠更好,即使做不到,最多是有點失望,我們能對自己更加寬容,不會將自己逼上絕路。
簡單的思維轉變,我們的心態自然就能理性從容,而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刻意的“自言自語”。
3、打破“一次搞定”的功利心態。
完美主義者是典型的直線思維,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完美主義者不僅希望直達目標,還要一次性就要達到目標,但是我們知道,這只是一個愿望,99%的情況下,一次就能搞定的事情,肯定是不值得刻意努力的。
對于學習區,甚至恐慌區,這些區域都是未探索的能力區域,一次性搞定怎么可能,就好像愛迪生失敗了一萬次,他樂觀的說:我沒有失敗過一萬次,我只是發現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失敗,并在失敗中學習,這才是成功之道!
所以,必須從直線型的“一次搞定”心態,轉變成完善心態,即完美是不斷完善的結果,破除完美主義,最關鍵的是培養做完一件事情的能力。
04
以這篇文章為例,我用了十幾分鐘,把腦子里能想到的全部傾倒出來,初稿雖然慘不忍睹,但在修改過程中,有新的奇思妙想冒出來,經過三四稿修改,這篇文章成型了,自我感覺還不壞,你說呢?
我剛開始在知乎答題時,總想著一蹴而就,結果會為了開頭第一句話如何措辭糾結一天,腦子中的思想被堵住了,回答往往也會太濫。
所有文章的初稿都是臭狗屎,真正的變廢為寶在于一次次的修改完善,創作的秘密,僅此而已。
關于完美主義的討論暫時告一段落,再啰嗦一句,搞清楚完美主義的本質,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與完美主義一樣,拖延,焦慮,失控,等等,這些問題之所以一直困擾我們,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錯了,一定要養成抓事物本質的能力!
PS:昨天跟那位完美主義拖延癥同學聊天,他居然告訴我,沒有置頂的原因是因為懶,心碎一地,我想知道,這么懶的還有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