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英碩
來源丨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心內科最常見的急危重癥,當疑似ACS患者就診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冠脈造影,及時開通罪犯血管,挽救壞死心肌,這似乎成了心內科醫師的慣性思維。但這種思維真的適用于所有患者嗎?
來看下面這則病例:
病例介紹
62歲女性因意識喪失急診,無脈搏心電活動,疑似心臟驟停。心肺復蘇后恢復自主循環,但仍處于昏迷狀態。
體格檢查發現患者血壓測不出,脈率不齊,意識不清,無頸靜脈怒張,未聞及心臟雜音,雙肺呼吸音清,雙下肢不腫,入院心電圖如下(圖1),超聲心動圖如下(圖2),超聲心動圖提示左室壁節段性運動異常,實驗室回報肌鈣蛋白T 2.41 ng/ml↑。
既往下肢深靜脈血栓病史3年,未規律服用抗凝藥物。
圖1:心電圖提示心房顫動,V2-V4導聯ST段壓低
圖2:超聲心動圖
首先分析,這名患者存在無脈搏電活動,意識不清。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超聲心動圖顯示左室壁節段性運動異常,心肌損傷標志物肌鈣蛋白升高,綜合來看似乎是個ACS?那么,急診做個冠脈造影?
不對!
雖然分析似乎將診斷指向ACS,但超聲心動圖提示該患者左室中段運動減低,而左室基底部和心尖部運動無運動減低,而這種節段性運動異常與單支冠脈病變不一致。另外心臟所致無脈電活動多見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而該患者入院心電圖為心房顫動,心室率約100~150 次/分,不至于引起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甚至意識不清。
另外,此患者既往下肢靜脈血栓病史,如發生急性肺栓塞,可能導致患者出現無脈搏電活動,但這與超聲心動圖結果不相符,暫不考慮將肺動脈CTA作為首要檢查手段。
此刻患者仍然昏迷不醒,難不成是腦子出了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話,能解釋超聲心動圖的表現嗎?如果在腦部情況不明的情況下做了冠脈造影,會不會出現不良后果?
于是頭顱CT作為一項無創檢查被排在了首位。結果回報竟是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看來腦子真的出了問題。SAH應該可以解釋患者的意識狀態,但前者能否與異常的室壁運動相關呢?
圖3:星號處顯示蛛網膜下腔出血
說到這,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大家熟悉的疾病——Takotsubo綜合征,這形象地稱為心碎綜合征,這一疾病多是由情緒或(和)軀體因素誘發。其中蛛網膜下腔出血也是Takotsubo綜合征的一個誘發因素。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疾病是與其相類似,這就是神經源性應激性心肌病(NSC)。那么這位患者是否患有這兩種疾病之一呢?
NSC是指繼發于腦血管病所致的心肌病,常見于下丘腦出血、缺血或水腫,導致內源性兒茶酚胺釋放,進而使全身動脈收縮,包括冠脈。因為NSC的臨床表現容易與ACS類似,所以目前指南推薦首選冠脈造影排除冠心病,但如果真這樣處理,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療可加重腦出血,患者不僅不能恢復意識,甚至危及生命。
Takotsubo綜合征,多與兒茶酚胺過量釋放相關,另外兒茶酚胺自身對心肌也有毒性作用,而此種心肌凋亡不同于心肌梗死。NSC與Takotsubo綜合征在超聲心動圖均會出現左室節段性運動異常,但后者左室節段性運動異常多見于心尖部,而前者多見于左室中部,但實際上兩者不易鑒別。
圖4:NSC診斷要點
因為發病機制非常相似,下面總結一下兩種心肌病的鑒別點(表1)
表1:Takotsubo和NSC鑒別點
CT結果顯示SAH,超聲心動圖存在節段性運動異常,其這一運動異常與單支血管病變供血范圍不一致,此外心肌損傷標志物在NSC患者升高水平低于心肌梗死。因此,NSC診斷明確。
關于NSC的管理,我國尚未發布相關指南或專家共識,我們可以借鑒一下國外的管理方案(圖5),該方案提出以下幾點:
住院持續心電監護至少72h,監測生命體征,每1~2周做一次超聲心動圖,評價心功能情況。
應用β受體阻滯劑改善心室重構,減少兒茶酚胺對心肌的損傷。
應用強心藥物(如多巴胺、米力農和左西孟旦)維持腦灌注,減少腦血管痙攣。
心源性休克患者要通過Swan-Ganz 導管監測血流動力學水平,并給予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泵(IABP)輔助循環。
圖5:NSC管理方案
綜上,在面對疑似ACS患者,我們不要完全相信慣性思維,應全面考慮,對于NSC患者經常伴有神經系統癥狀,我們要仔細分析,以免釀成大禍。
參考文獻:
[1]Liu K, Dogra M. Comatose 62-Year-Old Woman Follow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JAMA Cardiol. 2018 Aug 29.
[2]AbrahamWT, Zile MR,Weaver FA, et al. Baroreflex activation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with a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JACC Heart Fail. 2015;3(6):487-496.
[3]Lee VH, Oh JK, et al. Mechanisms in neurogenic stress cardiomyopathy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Neurocrit Care. 2006;5(3):243-9.
[4]Tavazzi G, Zanierato M, et al. Are Neurogenic Stress Cardiomyopathy and Takotsubo Different Syndromes With Common Pathways?: Etiopathological Insights on Dysfunctional Hearts. JACC Heart Fail. 2017 Dec;5(12):940-942.
[5]Pinnamaneni S, Dutta T, et al. Neurogenic stress cardiomyopathy associated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uture Cardiol. 2015;11(1):7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