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很難;靠節食維持穩定的體重,更難。美國研究指出,節食越久,反而會刺激胃部大量分泌一種激素——饑餓素(ghrelin),使人感覺更加饑餓。專家建議,調整進餐時機、拉長空腹時間,有助于抑制饑餓素的量,降低食欲。
明明已經吃了東西,但還是感覺沒吃飽,是許多節食減重的人,都有過的矛盾情結。這其實是正常的人體反應。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指出,靠節食減重,超過5成的人,一年后的體重就不再減少,超過3成則反而變胖。除了久坐和缺乏規律運動的習慣,饑餓素的影響也相當關鍵。
饑餓素增加的原因
人在節食期間,大腦會不斷接收到“進食求生”的訊號,刺激饑餓素的分泌量,讓人更想吃東西,自然就很難減重。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體饑餓素的分泌高峰,分別在早上8點、中午12點、晚間7點,以及凌晨1點左右,前3個時段正好接近多數人的三餐時間。
饑餓素是胃腸消化道分泌的激素,主要是增加食欲,以攝取食物和儲存體內脂肪。饑餓素還會影響睡眠型態、味覺,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
研究發現,長期限制卡路里的攝取,反倒會刺激食欲,同時還會讓人體產生飽腹感的另一種激素——瘦素(leptin)水平減低、新陳代謝的速度變慢。華盛頓大學的研究指出,持續節食6個月,饑餓素會增加24%。麻州菲奇堡州立大學的研究也顯示,飲食規定更為嚴苛的減脂節食計劃,6個月內就讓饑餓素增加4成。
研究:空腹時間18小時 有助降低食欲、燃脂
《國際肥胖期刊(Obesity)》7月份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2點后不再進食,有助于身體燃脂。理由是:有助于降低饑餓素的分泌、抑制食欲。
參與研究受試者分成兩組,兩組都在早上8點吃早餐,第一組的最后一餐在下午2點,之后便不再進食,直到隔天早上8點,斷食間隔為18小時。第二組則在晚間8點后不再吃,斷食間隔12小時。
研究人員收集受試者的尿液、血液里的饑餓素濃度,并測量新陳代謝的指數,包括卡路里消耗、體脂肪率、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質消耗,同時也比較受試者的食欲,包括饑餓感、想吃的食物、食量和飽足感。結果發現,2點過后不再進餐的人所消耗的脂肪量,比另一組要多。
間歇斷食法雖然有效,但2點過后不吃,并不符合現代人的生活作息。營養師建議,只要晚餐和隔日早餐間隔12小時,也能達到降低熱量攝取的減重效果。
減少饑餓素分泌的做法
不要怕攝取熱量:足夠的熱量有助于減少饑餓素和增加瘦素的分泌。有研究顯示,連續2周每天多攝取29%到45%的卡路里,饑餓素可減少18%。
維持健康體重:過胖或厭食癥都會影響饑餓素的分泌。
睡眠充足:沒睡飽,會刺激饑餓素的分泌,提高體重增加的風險。
增加肌肉量:身上肌肉愈多,饑餓素的分泌相對較少。
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富含蛋白質的飲食可增加飽足感,不容易感到餓。
避免忽胖忽瘦:過于劇烈的體重變化,會干擾激素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