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原本是春秋時期晉文公哀思介子推從而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至今已經有2600年的歷史。
古人曾很重視這種紀念忠義之士的節日,在這一天,家家戶戶不燒火,只吃冷食,后來漸漸興起了祭掃、踏青、蹴鞠、斗雞等活動。
可如今,知道寒食節的人卻不多了。這么一個悠久而有意義的節日,竟只能蹭清明節的流量,讓眾人知曉,實在教人唏噓。
以下35首古詩詞,記錄了多個朝代的文人們在寒食之日對人生的追思,感慨頗深,值得一讀。
唐·白居易《寒食月夜》
風香露重梨花濕,草舍無燈愁未入。南鄰北里歌吹時,獨倚柴門月中立。
唐·白居易《途中寒食》
路旁寒食行人盡,獨占春愁在路旁。馬上垂鞭愁不語,風吹百草野田香。
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唐·王維《寒食汜上作》
廣武城邊逢暮春,汶陽歸客淚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
唐·王維《寒食城東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蹴踘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唐·李中《客中寒食》
旅次經寒食,思鄉淚濕巾。音書天外斷,桃李雨中春。欲飲都無緒,唯吟似有因。輸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唐·韓偓《寒食夜有寄》
風流大抵是倀倀,此際相思必斷腸。云薄月昏寒食夜,隔簾微雨杏花香。
唐·伍唐珪《寒食日獻郡守》
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
唐·武元衡《寒食下第》
柳掛九衢絲,花飄萬家雪。如何憔悴人,對此芳菲節。
唐·熊孺登《寒食野望》
拜掃無過骨肉親,一年唯此兩三辰。冢頭莫種有花樹,春色不關泉下人。
唐·來鵠《寒食山館書情》
獨把一杯山館中,每經時節恨飄蓬。侵階草色連朝雨,滿地梨花昨夜風。蜀魄啼來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朧。分明記得還家夢,徐孺宅前湖水東。
唐·韓翃《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唐·孟云卿《寒食》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唐·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唐·杜甫《寒食》
寒食江村路,風花高下飛。汀煙輕冉冉,竹日靜暉暉。田父要皆去,鄰家鬧不違。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
唐·溫庭筠《寒食日作》
紅深綠暗徑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彩索平時墻婉娩,輕球落處晚寥梢。窗中草色妬雞卵,盤上芹泥憎燕巢。自有玉樓春意在,不能騎馬度煙郊。
唐·胡皓《和宋之問寒食題臨江驛》
聞道山陰會,仍為火忌辰。途中甘棄日,江上苦傷春。流水翻催淚,寒灰更伴人。丹心終不改,白發為誰新。
唐·宋之問《寒食還陸渾別業》
洛陽城里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旦別河橋楊柳風,夕臥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唐·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唐·云表《寒食詩》
寒食時看郭外春,野人無處不傷神。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來哭人。
唐·韋莊《浣溪沙·清曉妝成寒食天》
清曉妝成寒食天,柳球斜裊間花鈿,卷簾直出畫堂前。指點牡丹初綻朵,日高猶自憑朱欄,含嚬不語恨春殘。
宋·張镃《寒食》
地僻人稀到,檐虛燕未過。清愁詩酒少,寒食雨風多。名字因農具,襟懷屬釣蓑。莫驚時節換,安分看如何。
宋·王安石《壬辰寒食》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宋·晁沖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時》
寒食不多時,牡丹初賣。小院重簾燕飛礙。昨宵風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猶自得,陰晴快。熟睡起來,宿酲微帶。不惜羅襟揾眉黛,日高梳洗,看著花陰移改。笑摘雙杏子,連枝戴。
宋·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宋·仲殊《訴衷情·寒食》
涌金門外小瀛洲。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晴日暖,淡煙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一片云頭。
宋·范成大《寒食郊行書事》
野店垂楊步,荒祠苦竹叢。鷺窺蘆箔水,鳥啄紙錢風。媼引濃妝女,兒扶爛醉翁。深村時節好,應為去年豐。
宋·謝枋得《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看飛花。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煉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鶴馭,常游絳闕,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邪。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書錦榮華。
宋·吳文英《菩薩蠻·落花夜雨辭寒食》
落花夜雨辭寒食。塵香明日城南陌。玉靨濕斜紅。淚痕千萬重。傷春頭竟白。來去春如客。人瘦綠陰濃。日長簾影中。
宋·韓淲《祝英臺近·寒食詞》
館娃宮,采香徑,范蠡五湖側。子夜吳歌,聲緩不須拍。崇桃積李花閑,芳洲綠遍,更冉冉、柳絲無力。試思憶。老去一片身心,孤負好春色。古往今來,時序惱行客。去年今日山中,如何知得。卻又在、他鄉寒食。
宋·楊萬里《寒食上冢》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明·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明·陳子龍《唐多令·寒食》
碧草帶芳林,寒塘漲水深。五更風雨斷遙岑。雨下飛花花上淚,吹不去,兩難禁。雙縷繡盤金,平沙油壁侵。宮人斜外柳陰陰。回首西陵松柏路,腸斷也,結同心。
明末清初·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清·納蘭性德《菩薩蠻·闌風伏雨催寒食》
闌風伏雨催寒食,櫻桃一夜花狼藉。剛與病相宜,鎖窗薰繡衣。畫眉煩女伴,央及流鶯喚。半晌試開奩,嬌多直自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