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朋友們聊起關于怎么教育孩子的問題,一位朋友說,17歲跳樓的那個孩子,如果父母小時候對他嚴厲過,那么現在就不至于罵了一句就跳下去;還有一位朋友說,孩子要從小培養心理耐受性,長大了才能更好地面對挫折;
他們的言語中透露著不打不成才的思想,認為如果從小到大父母都不吼孩子、打擊孩子,那么孩子到了社會上遇到打擊,他就會受不了,就容易走向極端。
有教育專家指出,經常被吼大的孩子和沒被吼大的孩子,在長大后他們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經常生活在大吼大叫的環境中,孩子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并且有可能得自閉癥;也會失去創造力和自信心,長大后可能會沒有出息;也可能讓孩子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并且容易記恨父母。
01、抗挫能力的培養和父母的打擊教育之間沒有任何關系。
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說:「我們究竟從哪里得到這樣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了如果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就應該先要讓他感覺更遭?」
前段時間看綜藝節目《女兒們的戀愛》,大家問Selina的妹妹任容萱,有沒有因為感情的事責怪過爸爸時,她崩潰到掩面哭泣。她說,父親對她的戀愛沒有太好的指教,反而是各種打壓,每次都說她眼光差,這讓她對自己一度失去信心。
爸爸后來在節目中坦白說,之所以那么說,并不是女兒交的男朋友不好,而是他想把事情最壞的一面鋪墊給女兒,讓女兒有點心理準備,未來在受傷的時候才不會那么疼。
就像我們身邊的很多父母一樣,誤以為在生活中多給孩子些打擊,就是給孩子制造了經歷挫折、經歷失敗的機會,這樣孩子就會變得耐挫了。
有句話說的精辟:不是給孩子創造一個挫折,孩子就成長了,就有了抗挫力。打擊教育不等于挫折教育,這只是一種錯誤的「偽挫折」教育。
父母吼叫孩子、打擊孩子、貶低孩子,都不是挫折教育,這種方式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失去安全感和對父母的信任。
02、父母認為的“挫折”教育非但不能給孩子提升抗挫能力,反而給孩子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
荷蘭大學心理學者埃迪.布魯梅爾曼(Eddie Brummelman)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中,埃迪.布魯梅爾曼讓一群孩子思考自己被周圍人接納的情況,比如無論自己做錯了什么,總會被爸媽愛嗎?自己會不會因為頭發上沾了橡皮泥而被其他小朋友嫌棄?是不是自己有好表現時,爸媽才會對自己好?否則爸媽就會對自己不好……接著,研究者根據孩子的思考和回答,把孩子們分成“無條件接納組”和“有條件接納組”。3周后,研究者讓老師給孩子們安排學習測試,當然成績有好有壞。
研究結果表明:“無條件接納組”的孩子,即使成績糟糕,也不會在負面情緒滯留太久,更不會因此自卑或自我封閉;相比之下,“有條件接納組”的孩子,遭遇成績糟糕的挫折后,情緒反應更強烈,不少孩子情緒低落,自卑心理也頻頻出現。
這是因為“有條件接納組”的孩子認為沒有人愛自己,包括自己的爸媽,他覺得自己被全世界拋棄了,他失去了人生的意義?!盁o條件接納組”的孩子認為不管什么時候父母都會無條件的愛自己,情緒和心態常常處于樂觀的狀態。這種心態,能幫助孩子因為“小”進步而快樂,因為“大”進步而幸福,這樣在孩子面對挫折時,會具有自我安撫能力,讓自己平靜下來,繼續努力。
03、打擊教育其實父母是給自己的不當行為披了一件華麗的外衣。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說:有時候,與其說這種感覺是孩子的行為所致,倒不如說是來自于我們自身的疲憊、壓力、焦慮或不快。
小雨是一名一年級的學生,寫數學作業時,爸爸在旁邊教他,問她減法是什么,她回答不上來,爸爸氣的一頓臭罵,隨手把作業本也撕了。小雨嚇的“哇哇”大哭,奶奶在旁邊看著心疼,訓了爸爸一頓。吃飯的時候,爸爸在飯桌上對小雨說:“爸爸有時候脾氣壞了點,但是你不要怪我,有時候脾氣上來了忍不住,但都是為了你好?!?/p>
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很多父母都說過這樣的話。看到孩子的一些行為很生氣,就會身不由己的吼孩子、打擊孩子,過后又說是為孩子好,希望孩子能原諒自己。
美名其曰是為了孩子,可結果卻傷害了孩子。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一部分家長,他們確實是打心里為孩子考慮,想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但你是否真的認真審視或是考慮過孩子的需求與感受?
01、轉變思想
有句話說:'人的思想是萬物之因。播種一種觀念就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收獲一種命運。'
要想改變對孩子的打擊教育,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打擊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從內心深處反對這種教育方式。
希望上述的例子能讓大家轉變看法,能夠從心底里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和改變這種教育方式的必要性。
02、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學會冷靜處理
研究表示,父母經常產生吼孩子、打孩子的沖動是因為他們都極度缺乏對沖動的控制力。只要有負面情緒需要發泄,就會選擇沖孩子吼叫、打擊孩子、甚至對孩子動粗來發泄。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就是一臺被破壞的機器?!?/p>
我自己在和孩子相處時,如果被氣的不行,會選擇離開,離開幾分鐘,看會書、刷會手機,讓自己轉移下注意力,等心情平靜下來后,再去面對孩子,和他溝通。
有個教育專家說的精辟:與其看著我們最愛的孩子受傷,何不去管理好我們自己的情緒。
03、用同理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記得之前有位作者說:沒有忘記小時候的父母是好父母。
有天接孩子放學時,他對我說,今天犯了一個錯,把水杯給摔了。那個水杯很漂亮,我有些心疼,可是我也知道,孩子不是故意摔壞水杯的,那只是一個意外,誰還不犯點錯呢。我小時也會不小心把碗摔了,飯都倒在地上了,我媽對我一頓臭罵,可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多么希望她能聽我解釋,然后告訴我沒受傷就好,碗摔了還可以再買。于是我若無其事地說,沒關系啊,摔了再買一個就好了,下次小心點就好。
多回想一下我們的小時候,可能還不如咱們的孩子呢,那你就會對孩子寬容一些,理解一些。
承認孩子是不完美的,是會犯錯的,能讓我們理解孩子的行為,面對孩子的一些“調皮搗蛋”,能夠很輕松的寬松他們。父母有同理心,孩子能感受到被理解與接納,心理充滿積極的情緒,會更愿意做一些正面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