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歷史上哪一次的奪位之變讓人覺得有些殘忍,那必然要屬唐朝的“玄武門之變”,以及清朝的“九子奪嫡”的故事了。這兩件為了皇位而殘害手足的事件,在歷史上那都是并列出現的。不過,兩者相比之下,更為血腥更為殘忍的當屬唐朝的那次“玄武門之變”了。
公元626年7月2日,大唐都城長安玄武門內,李世民向皇位發起了最強的沖擊。當然最后李世民成功了,兄長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被誅殺。自古以來,成王敗寇,李世民便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唐太宗,開創了流芳百世的貞觀之治。反觀李建成,則被官方史書認定為“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李建成本應是大唐的太子,但是由于李世民長期在外征戰,培養了很多自己的勢力,李淵便著手削減其羽翼,秦王府文臣武將多被貶黜外放,部分武將調給李元吉使用。李世民眼看大勢已去,奪嫡無望。于是便放手搏一搏,發動了舉世聞名的“玄武門之變”,李建成也葬身于這場戰爭當中。
難道李世民在下手害自己兄弟的時候,就沒有手軟過嗎?其實,在西安出土的一塊墓志中,我們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這是一塊來自唐初的墓志,而墓志上只有寥寥五十五字,簡單的表述了李建成的名字、謚號、死亡時間和下葬地點,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很多人都覺得李世民太過絕情,都這樣了也不給李建成留下一點紀念。
但專家們在檢查墓志的時候,卻發現了一些異樣,那就是墓志上李建成的謚號“隱”字明顯被涂改過。原來李建成最初的謚號應該是“靈”,而“靈”是個惡謚,比如說春秋時期的晉靈公。既然李世民特意將“靈”改成“隱”,其實能夠看出他的惻隱之心。他沒有貶低李建成,又通過這一個字對李建成表達出自己的憐憫。而在這個字上,我們似乎也可以明白,這是李世民對往事或者說是對那場政變的態度,那就是“隱”。
按照一般的說法,成王敗寇,那么李世民應該用盡力氣去抹黑李建成,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稱帝擁有合法性,但是李世民卻給了李建成一個很公正的謚號,說明李世民在埋葬李建成的時候還是想到了當年的兄弟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