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難于統一有很多原因,比如文化差異,種族不同,宗教問題等等;
但本人認為,最本質的原因是地理原因。
地理條件的差異導致了,文化差異,種族差異,宗教差異等等。
(當人類進入太空,人已經不在是人《三體》劉慈欣)
舉個例子,火星和地球地理條件的不同導致了地球上的文明生機勃勃,火星上一片荒涼;就算火星產生文明,也必定與地球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甚至未來人類移民火星,進化出來的文明也將同人類文明不同。
以下來分析地理條件對歐洲文明的影響。
歐洲平均海拔僅為340米(世界七大洲中海拔最低的大洲),其中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占總面積的60%以上(平原分割為三塊)。
歐洲水平輪廓破碎,在世界各大洲是獨一無二的;歐洲總面積的1\3以上屬于半島和島嶼,其中半島面積又占全洲面積的27%。
更為重要的是阿爾卑斯山脈(位于歐洲中部)將歐洲天然的分割成多個地理區域,各個區域又被半島和破碎的海岸線分割,使得各個區域獨自發展,發展成不同的族群。
而被分割的區域,又無法形成凌駕于其他區塊的力量,使得歐洲始終無法形成人口占絕對多數的主要民族(無統一民族必然也無大一統觀念)。
(歐洲地理的條件,將歐洲的氣候劃分為兩個文明區域;)
(北方蠻族,一次次入侵歐洲;但由于破碎的地形導致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歐洲)
(北方的蠻族如洪水一樣沖入歐洲,被歐洲破碎的地形分割成一個個支流。)
在工業革命之前,缺乏核心地域的歐洲無法依靠農業社會低下的生產力集聚統一歐洲的力量;
工業革命之后,強大的科技文明,使得可以破除地理條件的阻礙統一歐洲成為可能。
但由于破碎的地形,歐洲最先崛起的是荷蘭,葡萄牙,西班牙,英國這些半島或者島嶼國家,這些歐洲邊緣國家強大之后,對向海外擴張比對統一歐洲更有興趣。
英國是最典型的,英國自工業革命崛起為歐洲強國之后;從技術條件來說,英國有統一歐洲的實力,但站在島國英國的角度來說,沿著海洋向全球擴張的難度遠遠小于向歐洲擴張。
(從戰略上來說英國是成功的,英國一度建立起了幅員達3400萬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一殖民大帝國)
因此,英國的一貫國策就是對歐洲各國施展離岸平衡手;借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一句話:
“英國的政策從來就在于在歐洲尋找肯用自己的身軀維護英國利益的傻瓜。”此句話將英國離岸平衡手的作用表達的淋漓盡致。
(歐洲參與七年戰爭的國家,藍色為英國陣營,綠色為法國陣營,結果法國喪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
(青春靚麗的英國海軍女兵)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英國的國家格言。
換句大俗話;歐洲絕對不能出現一個能挑戰英國的強國,誰有這種可能誰就是英國的敵人。
工業革命之后,拿破侖法蘭西第一帝國,及一戰前的德國和二戰前的德國都有可能統一歐洲,但歷史上英國都是導致這種嘗試失敗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英國歷史上的龍蝦兵。)
就算到了當代,英國的國力比起巔峰時期的大英帝國已經非常弱小了,但英國還要堅持脫歐,就是不愿意加入德法主導的歐洲新秩序。
總之,由于歷史慣性,美國不愿意看到一個強大而統一的歐洲;世界上其他力量也不愿意看到一個強大而統一的歐洲。
歐洲可能除羅馬帝國幾乎統一歐洲哪一次之外,歐洲以一個國家出現在世界舞臺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難于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