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北京城破,崇禎皇帝去世。這一年的中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在抉擇,都有機會影響歷史,也同時被歷史的巨浪裹挾,蹣跚前進。
崇禎皇帝去世后,明朝并沒有就此滅亡。當年明朝遷都北京后,曾把南京留做國都。這里同樣保留了一套完整的 中樞六部班子。
而且,江南富庶,每年可以為朝廷提供大量財力支持。當李自成大軍向北京逼近時,北京方面就已經做好從海路迎接太子南下的準備。南京甚至由史可法領銜發布了勤王檄文,準備渡江北上。
可是,他們沒有等到崇禎、皇子南下的消息,而是迎來了國喪。南京方面立刻亂作一團。可誰都清楚,接下來的事情,最要緊的,便是確立新皇帝,才能繼續支撐接下來的艱苦局勢。
既然沒有直系皇位,便只能從宗室藩王里選出。但是,想要從宗室藩王里選取,難度極高。當時南京城內的各方勢力都向擁護可以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選。
似乎極少有人意識到,明朝現在面臨的是亡國危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這也是明朝后期以來的一大弊病。內斗極狠。甚至到更后來確立新的南明皇帝人選時,還曾發生過內部交戰的情況。最后只能是損耗自己一方的力量,讓敵人占了便宜。
這種爭斗,一直到同年六月,位于南京的南明朝廷才正式確立新皇帝人選,建立弘光朝廷,控制淮河以南的領土。如果當初崇禎或者崇禎的皇子能夠逃到南京,形勢又會如何?只是歷史有太多的假設沒有發生了。
而在淮河以北,跟南明接壤的便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對于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而言,這一年的變化就是起起落落落落。
年初攻打北京時,進展遠比想象順利。除了少數幾處抵抗,明朝守軍大多望風而降。就連高大堅固的北京城,也因為守軍的投降,而輕易拿下。
北京城被占領后,明朝北邊最后的精銳邊軍,在吳三桂率領下,也順利歸降。山海關也由大順軍接管。更重要的是,各地老百姓都非常歡迎大順軍。眼看著江山唾手可得,卻在這時發生變故。吳三桂因為父親被拷問,愛妾被霸占,調轉軍隊,反攻山海關的大順守軍。
而且,吳三桂還同清軍聯合,一同擊敗前來救援的李自成。李自成逃回北京,經過短暫稱帝后,就放棄北京,回到山西。因為路程遙遠,再加上要攜帶大量輜重,明顯拖慢路程。
直到七月,才到達西安。此時李自成不僅要面對清軍的追擊,更要面對明朝勢力的拆臺。因為自六月南京弘光朝廷建立后,很多原本投降李自成勢力的明朝將領,又重新豎起明朝大旗。
對于大順軍而言,這又是一種打擊。而大順軍的山西防線也被攻破。清軍又快速向潼關逼近。公元1644年的12月,大順軍跟清軍在潼關過招。
對于清軍而言,這一年的形勢跟大順軍相反。年初時,清朝關外一直是糧食短缺的情況。所以多爾袞答應吳三桂的出兵計劃,也是冒了很大風險。
清軍在占領北京后,沒有立刻進攻大順軍主力,也跟缺糧有一定關系。只是清軍進入的時機極為巧妙。當時正是大順軍跟吳三桂軍隊交戰正激烈,大順軍疲累,清軍一舉擊敗大順軍。
同時,清軍又確立下一步戰略,對農民軍采取堅決消滅,對南明暫時緩和,以禮遇的態度。這個戰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順軍大敗,而南明又沒有大動作,清軍得以順利遷都北京。
不過,當時除了這三方勢力外,位于四川的張獻忠,也是不容忽視的力量。跟李自成一樣,張獻忠也是常年起義,還一度接受過明朝招安。只是沒過多久,又繼續干起起義造反的事情。
公元1644年的時候,李自成奪取北京時,張獻忠也沒閑著。他把四川大部分都占領了。四川土地肥沃,產糧眾多,歷來有天府之國的說法。
張獻忠靠著四川的力量,改元稱帝,建立大西政權。不過,張獻忠稱帝的時候,已經是同年十一月。李自成從北京敗退。
張獻忠的日子也不好過。四川內,許多明朝將領重新聚集軍隊,反攻張獻忠。為了保證四川的安全,張獻忠又想把漢中抓在手里。因為如果漢中歸屬四川,就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地形防御。可是,漢中是在李自成手中。雙方雖然同樣是起義軍出身。
但此時為了各自生存,已經是互不相讓。而張獻忠派遣攻打漢中的三萬軍隊,又被李自成的部將擊敗。所以,對于張獻忠來說,他們的情況同樣不妙。這一年的中國,如同一起興起的大西、大清、大順、弘廣四個國號一樣,充滿了復雜與爭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