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手里握著天下大權,他們一舉一動都能帶來很大的影響,這些影響也不僅僅影響當世甚至有一些還影響之后幾十年甚至上千年。當然這些影響有的是正面影響,有的就是負面影響,正面影響大的就是明君,反之就是昏君。
古代皇帝的檔次大概分為五類:一類就是不世明君(一般都是開國皇帝,屬于那種有功且少見的皇帝)、一類就是普通明君(這種一般是沒有什么特大作為,但也是有作為的)、一類就是碌碌無為之君(這種的也不算昏君,只能說沒什么作為)、一類是昏君(昏君就不用多解釋了)、還有一類就是極少的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的鑒定方式就是看他的影響有沒有影響后世很多年,當然這個影響一定是有利的即便是當代有害,比如說長城。雖然秦始皇修建長城的時候死了很多勞工,其徭役之重甚至都動搖了秦朝的統治,但是長城對后世影響十分大,是屬于弊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功績。有些人提名漢武帝和李世民也都是千古一帝,但是實際上真正的千古一帝只有兩位,一位是秦始皇還有一位就是隋煬帝。
.
首先關于秦始皇提名千古一帝這件事上基本上無人反對,因為沒有誰去抹殺秦始皇的功績。統一度量衡、車同文,書同軌、這兩件事加強了民族凝聚力,如果不是秦始皇統一文字,那么我們很有可能就和歐洲差不多了。而且秦始皇采納了郡縣制,這一制度大大加強中央皇權,百代都行秦政法不是空口說白話的。
秦始皇修建了長城、靈渠、都江堰、秦直道,這幾項工程的貢獻不用多說吧?自從修建了長城,后世皇帝牛逼不牛逼的標準就是能不能把游牧民族拒長城外。如果不能把游牧民族驅逐長城外,那都不能算是明君。都江堰到現在還在發揮作用,自從有了都江堰成都就成了“天府之國”,這項功績誰能抹殺?秦直道和靈渠雖然影響不及長城和都江堰,但是其功績也不容小覷。
而關于秦始皇被黑的地方,無非就是焚書坑儒和秦法。秦法苛刻難道就有錯?只能說有一部分不合理,但是亂世用重典這件事也無可厚非。六國的法律基本上都被豪強鉆空子,秦法嚴就是針對豪強和權臣,正常百姓也不會出什么事。至于焚書坑儒這件事就有的說了,因為當時秦始皇坑殺的是不學無術的術士,和儒生也沒多大關系。焚的書也大部分是六國史書還有《詩》,醫學和農業這種實用書很少被焚。
秦始皇當選千古一帝幾乎沒有非議,非議最大的就是隋煬帝。關于隋煬帝的爭議實在是太多了,很多人認為他不如李世民,所以也不配千古一帝。但是如果隋煬帝不是千古一帝那么誰是第二位千古一帝?李世民雖被稱為天可汗,但是對后世的影響沒有那么大,他沒有向隋煬帝修建大運河那樣的功績。至于漢武帝那就更別提了,罷黜百家這件事的影響有多大?后世多少人都心痛這一決定,盡管穩定了當時的統治,但是給后世文化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所以隋煬帝當選千古一帝也不少沒道理的,平定南陳統一天下、營建東都洛陽、京杭大運河、開拓絲綢之路、擴大疆域、攻滅吐谷渾這些功績都彰顯了隋煬帝的英明。首先統一的功績就不用說了,解決了南北分裂的問題,足見其軍事能力。營建東都洛陽是為了擺脫關隴集團的控制,然后可以放手改革。京杭大運河的功績無人否認、開拓絲綢之路顯露國威、擴大疆域使得眾國臣服。
而隋煬帝還有一功績就是促進文化發展,隋朝的藏書事業在隋煬帝手里發揚光大,隋朝的藏書是中國有史以來藏書最多的。關于隋煬帝科舉制這件事上有爭議,門閥制度改革不是一個人的功勞,但是隋煬帝無疑是發揮了重大貢獻。科舉制的影響不用多說吧?寒門最后的希望,怎可輕易詆毀?但是隋煬帝就毀在東征高句麗這件事了上,如果不是因為這件事,那么隋朝的統治也不會終結,隋煬帝仍舊大有可為。
后世有人給出了極高的評價,比如皮日休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意思就是都說隋朝因為大運河而亡,但是現在都是在依賴這條河。要不是隋煬帝水上龍舟的事情,他能和大禹比功。這個評價非常高,雖然也有一些反聲,但也都是說隋煬帝濫用民力,說白了就是步子太大扯到蛋了。你覺得這兩位配不配千古一帝?請提出你的看法。
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