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9年五月,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騎兵從酒泉出塞,在天山一帶襲擊匈奴右賢王,并準備讓李陵為李廣利押運輜重。
李陵是李廣的孫子,精通騎馬射箭之術(shù),愛護士卒,漢武帝認為李陵頗有其祖父李廣的風范,封他為騎都尉,命他帶領(lǐng)丹陽和楚地人五千,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習(xí)射箭之術(shù),以防備匈奴。
李陵聽到漢武帝讓他給李廣利當后勤補給官,極不情愿,說:“我所率領(lǐng)屯戍邊塞的人,都是荊楚地區(qū)勇武之士和奇才劍客,論力量能夠手扼猛虎,論箭術(shù)堪稱百發(fā)百中,希望能讓我自己率領(lǐng)一隊人馬,前往蘭于山以南地區(qū),用以分散匈奴單于的兵力,使其不能全力對抗貳師將軍的部隊。”
漢武帝說:“你不愿作別人的部下嗎!這次我調(diào)動的軍隊太多,沒有馬匹分配給你。”李陵說:“我用不著馬匹,愿以少敵眾,率五千步兵直搗匈奴單于的王庭。”
漢武帝贊賞李陵的豪情壯志,同意了他的請求,下詔命路博德在半途中接應(yīng)李陵。不料路博德也羞于做李陵的后援部隊,上奏說:“如今正值秋季,匈奴馬肥,不宜于此時與匈奴交戰(zhàn),希望陛下命李陵稍等,到明年春天再一同出征。”
漢武帝很生氣,懷疑是李陵膽怯后悔,不想出征,而讓路博德上書,便下詔命路博德率兵赴西河襲擊匈奴,同時命李陵于九月自居延遮虜障出發(fā),深入東浚稽山南面的龍勒水邊巡回觀察匈奴動靜,如果不見敵蹤,便退回受降城休息。
于是,李陵率領(lǐng)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向北推進,三十天后抵達浚稽山,被匈奴單于的三萬騎兵包圍。
李陵屯兵兩山之間,用大車圍成營寨,親自率領(lǐng)士卒在營外列下戰(zhàn)陣,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匈奴兵見漢軍人少,便直逼營前陣地。李陵率部迎擊,展開搏斗,漢軍千弩齊發(fā),匈奴兵紛紛應(yīng)弦倒地,只得退回山上,漢軍追擊,殺死匈奴數(shù)千人。
匈奴單于大驚,征調(diào)左、右兩翼軍八萬余騎兵前來圍攻李陵。李陵率部且戰(zhàn)且走,向南撤退,數(shù)日后,來到一個山谷之中。
漢軍接連作戰(zhàn),士卒大多身帶箭傷,仍頑強苦戰(zhàn),受傷三處的坐在車上,受傷兩處的駕車,受傷一處的手持武器堅持戰(zhàn)斗,又斬殺匈奴三千余人。李陵率部沿著龍城舊道向東南方撤退,四五日后,退到一大片沼澤蘆葦之中。匈奴在上風放火,企圖燒死漢軍,李陵則命部下放火燒光周圍的蘆葦以自救。
漢軍繼續(xù)南行,來到一座山下。單于在南山上命他的兒子率領(lǐng)騎兵向漢軍進攻。漢軍在樹林之中步戰(zhàn),又殺死匈奴數(shù)千人,并用連弩機射單于,單于下山逃避。此時漢軍處境越發(fā)兇險。匈奴騎兵多,一日交戰(zhàn)數(shù)十回合,漢軍又殺傷匈奴二千余人。匈奴作戰(zhàn)不利,打算撤兵離去。
然而就在此時,李陵軍中有一個名叫管敢的軍候,因受到校尉的欺辱,投降了匈奴,并說出漢軍實情:“李陵部隊并無后援,箭矢也即將用盡,只有將軍部下和校尉成安侯韓延年所屬部隊各八百人在前面開路,以黃旗和白旗作為標志。應(yīng)當派精銳騎兵用弓箭射殺他們,漢軍立即就可擊破。”
單于得到管敢,喜出望外,命匈奴騎兵一齊向漢軍發(fā)起進攻,同時令人大聲喊叫:“李陵、韓延年快快投降!”又派兵截斷漢軍的道路,猛攻李陵。
李陵的部隊被困在山谷之中,匈奴軍在山上,從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李陵繼續(xù)向南退卻,尚未到達汗山,一天之內(nèi)五十萬支箭已全部用盡,于是放棄輜重車輛,繼續(xù)前往。
此時李陵軍中士兵還有三千余人,只能砍下車的輻條拿在手中做武器,文職人員也手持短刀加入戰(zhàn)斗行列。待他們退入狹谷之中,匈奴單于親自率兵截斷漢軍后路,指揮匈奴兵卒將山上巨石滾入谷中,漢軍多數(shù)死去,不能前進。
黃昏以后,李陵獨自一人身穿便衣走出大營,止住左右隨從說:“不要跟著我,我要獨自一人生擒單于!”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李陵回到營中,嘆道:“我們已然兵敗,即將死于此地了!”
之后,李陵命人將所有的旌旗盡行砍倒,與珍寶一起埋入地下,又嘆了口氣說:“如果再有數(shù)十支箭,我們就足以逃脫了。現(xiàn)在已沒有武器再戰(zhàn),天亮以后,就只能坐等被擒了,不如各自逃命,還有人能夠僥幸逃脫回去報告天子。”命將士每人身帶二升干糧,一片冰,約定到遮虜障會合。
半夜時,李陵命人擊鼓叫醒將士們,但戰(zhàn)鼓已破,敲不響。李陵與韓延年都跨上戰(zhàn)馬,十幾名壯士跟隨。匈奴數(shù)千名騎兵隨后追擊,韓延年戰(zhàn)死。李陵說道:“我已無面目報答皇帝陛下了!”
于是,李陵選擇向匈奴投降。其他人分散突圍,逃回邊塞的有四百余人。李陵兵敗之處,距邊塞只有一百余里。
以上李陵投降匈奴的整個過程,記載于《資治通鑒》之中,并非筆者捏造——司馬遷的《史記》也有記載,但不如《資治通鑒》詳細,而且忽略了兩個細節(jié):
其一、李陵在被圍困于狹谷之中時,竟獨自一人走出大營,說是要獨自一人生擒單于,但過了一段時間,他卻又安然無恙地回到營中,嘆息說:“我們已然兵敗,即將死于此地了!”其后,李陵又多次提到即將兵敗,意志變得極為消沉。
其二、李陵最后與將士們約定突圍,半夜時,命人擊鼓叫醒將士們,但戰(zhàn)鼓已破,敲不響。李陵與韓延年都跨上戰(zhàn)馬,十幾名壯士跟隨。匈奴數(shù)千名騎兵隨后追擊,韓延年戰(zhàn)死。
這兩個細節(jié)都十分蹊蹺,李陵當時獨自一人走出大營,到底去干了什么?李陵半夜命人擊鼓叫醒將士們,為何偏偏這個時候戰(zhàn)鼓已破,敲不響?
李陵聲稱自己要獨自一人去擒拿單于肯定是假的,那么他有沒有可能是獨自一人去會見單于,商談投降事宜呢?李陵之后的意志消沉,則從另一個側(cè)面印證了這個猜測。有人或許會說,李陵既然要投降匈奴,何必又回到軍營?
我的看法是,李陵之所以又回到軍營,很可能是想帶領(lǐng)余下的將士一起投降,于是他才不斷地說諸如我們已然兵敗,即將死于此地之類的話,目的就在于試探其他將士是否有投降匈奴的意思。
但李陵試探的結(jié)果是,將士們無人響應(yīng)。于是李陵準備自己一個投降,這就可以解析李陵半夜突圍時,為何戰(zhàn)鼓突然破了,敲不響的問題——因為李陵已經(jīng)提前對戰(zhàn)鼓做了手腳,這樣就只有韓延年等十幾名壯士跟隨,匈奴無需付出多大代價就把韓延年等滅了。
除此之外,另一個細節(jié)我們也不應(yīng)該忽略,當時成功突圍回到漢朝的將士有四百多人。普通將士都能成功突圍,李陵作為主將,又是半夜突圍,假如他有回到漢朝的決心,成功突圍的幾率應(yīng)該要比其他將士高很多。
那么李陵在有可能成功突圍回到漢朝的情況下,為何選擇了投降匈奴呢?這其實還得怪漢武帝。漢武帝一向?qū)Τ甲右髽O為苛刻,臣子們稍有差錯,輕則罷官,重則砍頭。李陵兵敗,損兵折將,回到漢朝,等待他的很有可能是極刑。
為了活命,李陵只有投降匈奴一條路可走。從這個意義上說,李陵投降匈奴,又是被漢武帝逼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