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初時在項羽手下,不得重用。后棄楚投漢,在蕭何的保舉下,官拜大將軍,為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被譽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可以說,若無韓信,劉邦未必能與項羽一決雌雄,而若韓信想反,則楚漢相爭可能早已變成三國爭霸。
韓信其實知道自己功高蓋主,易遭猜忌,因此一直表現(xiàn)非常低調(diào)。從自己好端端的齊王被劉邦調(diào)去人生地不熟的楚地當楚王,到后來降為淮陰侯,都是一副逆來順受的態(tài)度。
這一方面是因為韓信本身是一個非常懂得感恩的人。他年輕時曾受漂母一飯之恩,后來竟以千金相報。而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此種恩德更是難以相報,因此不愿隨便謀反。另一方面,韓信試圖學習張良的做法,通過韜光養(yǎng)晦,收斂自己的光芒,避免劉邦和呂后的猜疑,保全身家性命。
其實在楚漢對峙的關鍵時期,韓信手下有一謀士蒯通,曾勸韓信背漢自立,屆時大有爭奪天下的可能,但被韓信一口拒絕。直到韓信臨死前才說出后悔不用蒯通計策。可見若不是威脅到韓信性命,他不會輕易謀反,但為何劉邦和呂后卻容不下他呢?其實這與韓信表現(xiàn)好壞沒有關聯(lián),只與韓信的一個特點有關,而這一點是韓信永遠都無法改變的。
韓信是公元前231年生人,比劉邦小25歲。漢初三杰中,張良和蕭何年齡均和劉邦相差無幾,只有韓信比他們都小了20幾歲,可以說比他們小了一輩不止。跟隨劉邦打天下的人當中,韓信年紀最小,功勞卻最大。等到劉邦呂后這一輩的人死去后,韓信還正當壯年,剩下的大臣里面無論謀略、眼光、功勞均與韓信相差甚遠,屆時滿朝文武加上皇帝都沒有人能夠再制得住韓信。
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就算韓信不想反,也會不斷有人向他教唆,成為比郭威趙匡胤還早的“黃袍加身”第一人了。因此,無論是為了江山社稷的安穩(wěn),還是為了自己兒子劉盈皇位穩(wěn)固,韓信都已經(jīng)成為劉邦和呂后不得不除的眼中釘,他的死也是早已注定的必然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