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第13卦'天火同人'卦講的是'同人同天下'的天下觀。
雖然在五千年之前,象形文字還沒有出現(xiàn),但是易經(jīng)早以用'天火同人'卦的卦象,向我們展現(xiàn)了'天'在上,'火'在下的美好景象。描繪出我們的祖先們,團(tuán)團(tuán)圍坐在露天下的火堆旁邊,取暖、烤肉、談心、娛樂,同心同德,其樂融融。
《易經(jīng)》的'卦',是講宏觀戰(zhàn)略;
組成卦的六個'爻',是講微觀戰(zhàn)術(shù)。
上三爻叫外卦,下三爻叫內(nèi)卦,在踐行'同人同天下'的使命中,內(nèi)卦'離'是由'小同'去同化'小異',外卦'乾'是變'大異'成'大同'的過程。
所以'天火同人'卦的六個爻,分別有'于門,于宗,于莽,于異,于反,于郊'六個層次去做'同人同天下'的論述。
1),初九,同人于門,無咎。
“門”是內(nèi)外的交界口,“同人于門“,就是從門口處開始對外“同人”了。也就是同伴,同情,不分內(nèi)外,不分遠(yuǎn)近,不分親疏,大度包容,無偏無私。“無咎”,這樣是不會有錯的。
起步向外,主動熱情,滿面春風(fēng)。比鄰感應(yīng),雖然還沒有拓展,但是已有了良好的開端,給外界以正能量,又有誰能說這是不對的呢。
“四鄰好,賽金寶”,這是人與社會相處關(guān)系的最初一步。無論鄰居是誰,都要主動熱情,友好相處,相互尊重,視如一家。這也是“易經(jīng)”教人處世的基本要求和做法。
2),六二,同人于宗,吝。
“同人于宗”,字面上是與宗親,宗族,宗派,宗教等有“默契”的一群人去同人。按照前面初九爻的走出家門之后,已經(jīng)亮相于社會,如果只與小團(tuán)體的'宗'去同人,是不夠的 ,狹隘的。
所以,“任人為親”,攀老鄉(xiāng),攀親情,故然不錯,但這只是低層次的方法,而不可成為最終目標(biāo)。很多實(shí)例證明,往往純粹地'止步于'講小圈子,小團(tuán)隊(duì),“同人于宗“,都是錯誤的“吝道“根源。
3),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伏”,埋伏。“戎”,部隊(duì)。“莽”,草叢。埋伏在草叢之中。“升其高陵”,并在高處升(伸)頭張望,亳無心得。“三歲不興“,所以時機(jī)沒到,就是三年,也不一定能奏效。
因此,'同人同天下'還要講究時機(jī),在時機(jī)不合適,不成熟時,雖然自身努力尚可,但是大環(huán)境欠佳,難以達(dá)到“同人”的深度和廣度 ,盲目而為,只能是'事倍功半'。
4),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乘其墉”,即: 登乘上了“備戰(zhàn)“的城堡,“弗克攻”,卻不去克異攻他,雖不是'迷途知返',但是以'威懾'智慧,可得吉利。這是同化于異的妙招。
所謂“求同存異“是個好講不好做的話題。《易經(jīng)》在這里給出的智慧是,'備戰(zhàn),不去克異'。
5),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后笑,大師克相遇。
“天火同人”卦,內(nèi)卦離,是由同向異; 外卦乾,是由異而同。所以同人卦是先哭后笑的過程,“咷”即哭。九五爻處尊為中正陽剛的“大師”,克服了九四“陽處陰位“,九三“陽位下卦“異類的障礙,才能遇到下層六二“陰處陰位“ ,同人面雖小,卻中正陰柔的民間高人“大師“。
這里是講'同人同天下'的'于反',采用的以'四兩撥千斤' 的技巧,去'撥亂反正' 反異歸同。即: 上下溝通 ,朝野配合,發(fā)揮卑微的'大師'們智慧,去同化面廣量大的異類。
6),上九,同人于郊,無悔。
“郊”,郊區(qū),仍然還沒達(dá)到“野”的全天下邊遠(yuǎn)的程度 。“同人于郊”固然不錯,但是不完美。不過這里是用不重復(fù)宏觀戰(zhàn)略'卦'的終極目標(biāo)'野'字,以防止微觀戰(zhàn)術(shù)'爻'的物極必反而前功盡棄。以'志未得也'不斷地激勵自身努力。就像國歌的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那樣的作用。
諸葛亮的預(yù)測奇書《馬前課》第十三課中有'賢不遺野,天下一家“句。
“賢不遺野”竟然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高科技,而能使每一個人的賢能都不會被埋沒在“邊野“他處的今天。
“天下一家”居然是:無論天涯海角,猶如近在咫尺,可以像一家人一樣視頻,聊天,命運(yùn)共同。
《易經(jīng)》“天火同人”卦,用“同人”的'于門,于宗,于莽,于異,于反,于郊,各種深度和廣度不同的智慧,以達(dá)到,'同人于野',同一個宇宙,同一個地球,同天共火,'寰球同此涼熱'的,'同人同天下'美好愿景。這就是'易經(jīng)天下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