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書畫世界》雜志2019年6月號
文_張愛民 薛占柱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 / 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研究員
內容提要:北周《摯紹碑》新近出土于陜西西安,碑文記述了摯氏家族的起源、摯紹及其子息的仕宦歷程。此碑篆、隸、楷書雜糅,對于研究這一時期的復古書風和異體字現象有一定的學術意義。另外,該碑作為北周的第一塊碑刻,在“長安體”的轉換過程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關鍵詞:摯紹碑;北周碑刻;書法;異體字
《摯紹碑》(圖1 ① )近年出土于陜西西安,通高195cm,其中碑額高40cm,碑身高155cm。碑身略呈梯形,上部寬71cm,下部寬83cm。碑額有陽文篆書3行9字,曰:“魏故倉州刺史摯君碑。”(圖2)北朝時期沒有“倉州”這個地名,“倉”應該是“滄”的假借字,可知“倉州”就是“滄州”。正文有界格,每格約3.7cm見方。全碑共19行,滿行41字,全文735字,沒有書者姓名。首行殘缺兩字,據上下文可知為“兆長”,第17行殘一字,不能確定為何字。
圖1
全碑釋文如下。
君諱紹,字繼祖,(京兆)長安人也。其先帝摯之后,故因以氏焉。若乃流胤綿長,世緒寥廓。跡兼窮達,理屬興衰。一龍一蛇,或出或處。而本枝不拔,舊俗猶存。斯蓋歷運之必然,實可議而不辯。晉司徒公秘書鑒摯虞德茂當時,垂風后裔,懸諸日月,昭晰丹青,系美傳蹤,君所承也。
祖方瑚,進德修業,情期遠大。運當姚世,跡屈人間。未射高墉,且縻近職。起家為京兆郡功曹,雍州治中。選首之美,傾注朋儕;綱維之寄,下民稱善。
考龍自得雅懷,固守難進,有志無年,早從舟壑。
君廩天秀氣,遠承家慶,孝非因習,忠實自然。故能盡穆閨門,泛愛鄉黨。蕭散委時,優游任性,郡召兼功曹,非其好也。孝昌年,旨假輕車將軍、京兆大守。每以天時地利,足可自營,奉親育子,事歸產業。乃抑絕惰游,整齊家道,溫恭夙夜,無匱承顏。雖無軒冕之華,自有止足之樂。不殉伏波之效,且合少游之心。所謂形名遠己,全理在身,壽極天崖,無累于物矣!春秋七十有一,魏正光三年正月乙丑寢疾,卒于家。一世不擾風波,全身而歸墳隴。居常得終,亦何恨也!
君有五息。長子似興,龍驤將軍中散。次子肆興、輔興,居家理治,干父為用。次子文安,未及強仕,早辭人世。次子輔相,時逢進馬,跋涉戎行,驅馳鞭弭,勛跡有稱,累功受號撫軍將軍、金紫光祿師都督。興子重恩,輔國將軍中散師都督。
魏朝錄勛,追榮既往,贈君假節假冠軍將軍、滄州刺史,贈興冠軍將軍、渭州刺史。自非顯考之仁善,貽厥之嗣昌,焉能獲贈二州,門興兩師者哉?各牽征務,不遑遷奉。
暨乎周運勃興,人復禮義,公私無礙,各允所懷。乃于周元年歲次丁丑五月己亥朔十一日己酉合葬于霸城縣西龍首之原,禮也。僉謂顯親揚名是曰孝終。居官立效,利建方始。臣子之心,愿尊君父。百年無述,后世寂寥。敢緣斯義,樹碑墓次。陵谷儻遷,金石猶在。其詞曰:胄緒仁風,世承家慶。誕載繼徽,光儀獨映。孝極心原,形窮禮敬。忘懷世物,與時無競。爰自少齒,虛矜遠寄。好尚然諾,輕財重義。富善□驕,仁稱博施。世或告難,伊君所易。人各異趣,貴在從心。庭敞虛館,園郁叢林。蕭條委命,偃息光陰。且怡雅操,誰計浮沉。忽辭世影,奄歸泉戶。莫辯鳶鵬,孰分龍虎。氣合芒芒,身同后土。寄跡一碑,聲傳萬古。
圖2
摯氏是中國人數比較少的姓氏,其歷史資料亦少見。而《摯紹碑》內容豐富,詳細敘述了摯氏的來源和家族的遷移過程,并歷數摯紹及其五個兒子、一個孫子的生平和仕宦經歷,對于摯姓家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
圖3
圖4
圖5
碑主摯紹逝世于北魏正光三年(522),有子五人,后合葬于北周元年(557)。北周建立之初,前兩年沒有設立年號,只稱元年、二年,其后才有正式年號,所以碑文中只說“周元年歲次丁丑五月”。北周時期另一名碑《強獨樂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記》的刻立時間為“元年歲次丁丑造”,兩者的紀年方式完全相同。從碑額名稱看,碑主屬于北魏;但從立碑時間看,此碑應屬于北周早期作品。
東漢末年,民生凋敝,曹操發布禁碑令,直到隋朝頒布立碑制度,禁碑令才正式結束。這期間所有的立碑活動都要經過官府的層層審批,導致這個階段的碑刻數量遠少于之前的漢代和之后的唐代。北周立國時,禁碑令已日漸松弛,但朝代本身僅有25年,所以遺留的碑刻也不多見。目前所知只有隸書《豆盧恩碑》(566)、隸書《西岳華山廟碑》(567)、楷書《張僧妙碑》(570)、楷書《曹恪碑》(570)等少數幾塊?!稉唇B碑》立于557年,從立碑時間來看,它可以說是北周的第一碑刻。其他北周碑刻出土時間較早,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摯紹碑》為近年新出土碑刻,刊刻精致,保護完好,字數又多,對于北朝書法藝術研究有重要意義。
《摯紹碑》的碑額為雙鉤陽文,字形凸顯,整體造型厚重樸實。其所使用的篆書并非標準小篆,加入了書寫者和刊刻者的諸多臆造元素,字形詭異,使碑額有一種神秘的氣息。北朝和隋唐時期有許多墓志蓋或碑額使用這種厚重而奇異的篆書,例如北魏《高貞碑額》、北魏《元氏薛夫人墓志蓋》(圖3 ② )、隋《鄭譯墓志蓋》(圖4 ③ )和隋《張君墓志蓋》(圖5 ④ )等。這種篆書的設計性和裝飾性強烈,正如李剛田所說:“去許氏六書遠矣!求紋飾之美,入俗匠之格,不可以斯篆規模度量之?!?[1] 因與毛筆書寫關系不大,它沒有成為篆書的主流,卻在民間使用廣泛而長久。一直到明清和民國時期,碑刻中仍能看到這種篆書的遺存,說明它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北周、北齊與魏碑同列入碑派書法,包含了碑刻、墓志、造像題記等書法作品。北周《摯紹碑》屬于同一種書法風格,自然歸入碑派書法。但它與北魏時期的碑刻、造像題記的書法風格略有不同?!妒计焦煜裼洝贰对獦E墓志》用筆方截,以“斜畫緊結”為基本特征,統稱為“洛陽體” [2] ?!稄V武將軍碑》《姚伯多造像題記》《魏文朗造像題記》等位于洛陽以西數百公里處,遠離當時的政治中心,書寫相對自由,形成了不同于“洛陽體”的“長安體”書風。這種差異主要與地域文化有關。[3] 《摯紹碑》用筆圓轉,以平畫寬結為主要特征,顯然與“洛陽體”風格不同,應該屬于“長安體”。但它與早期“長安體”的粗獷、恣肆有所不同,其用筆已從渾厚走向精致,形成了清秀文雅的書法風格。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政治中心的轉移,這種字形寬博,雍容閑雅,以“平畫寬結”為特征的書法風格慢慢替代了“斜畫緊結”的“洛陽體”,并告別粗獷豪放的“長安體”而成為隋唐碑刻楷書的主流。
《摯紹碑》書法的最大特點是篆、隸、楷雜糅的復古面目,這與北周、北齊時代的書法復古風氣有關。從書法史來看,北朝曾經有一段復古的歷史。[4] 《周書·卷四十七·黎景熙傳》記載,黎景熙學崔浩“楷篆”,曾與趙文深一起“正定古今文字于東閣”。從北周時期的碑刻文字來看,這次“正定古今文字”就是文字復古的官方行為,它對當時的文字使用有重要影響。文字復古有多種方式,一種是把篆書字形融入楷書碑刻中,如東魏時期的《李仲璇修孔廟碑》等;另一種是在楷書中摻雜隸書的結體,使得字形古拙、渾厚而又有飄逸之態,如北齊的摩崖刻經和北朝寫經等?!稉唇B碑》兼而有之,碑文大部分是楷書字形,另外還有篆書和隸書字形。例如子(圖6)、以(圖7)、五(圖8)、乎(圖9)、古(圖10)、碑(圖11)、自(圖12)、石(圖13)、時(圖14)等字,就是直接從篆書字形而來。碑文中或把部首“宀”或“冖”寫成篆書,而其他部分仍為楷書,例如營(圖15)、實(圖16、圖17)、窮(圖18)、軍(圖19)、官(圖20)、黨(圖21)等字;或把部首“糸”寫成篆書,例如綿(圖22)、綱(圖23)、維(圖24)等字,這些都屬于篆楷雜糅。另外,碑文中有些字的部首被寫成篆書,也可能被寫成楷書,例如“寄”可以寫成如圖25,也可以寫成如圖26;“軍”可以寫成如圖19,也可以寫成如圖27;“家”可以寫成如圖28,也可以寫成如圖29;“運”可以寫成如圖30,也可以寫成如圖31。寫篆書還是寫楷書,在《摯紹碑》中有很大的隨意性,說明篆楷雜糅并沒有嚴格的規定性。在碑文中還有一些隸書字形,例如可(圖32)、一(圖33)等字與篆書、楷書同處一碑。由于篆、隸、楷雜糅,許多字似篆非篆,似隸非隸,在篆、隸、楷之間形成的復古氣息是此碑的最大書法特征。
“字之變體,莫甚于六朝。” [5] 南北朝時期用字混亂,俗字、變體遍布書籍和碑刻。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地方割據、南北阻隔以及使用文字趨于簡易等多方面原因,異體別字逐漸增多,秦漢以來文字統一的局面不復存在?!?[6] 《摯紹碑》的異體字也是俯拾皆是。略舉數例:把部首“亻”寫成“彳”,例如俗(圖34)、儀(圖35);或把“彳”寫成“亻”,如徽(圖36)、后(圖37)、征(圖38)、徒(圖39)等字。有的字多寫一筆,如鳶(圖40);或少寫一筆,如全(圖41)。有的字直接把篆書楷化,如晉(圖42)、德(圖43)。有的部首被寫成了不同的形狀,如“門”旁可以寫成如圖44(間字),也可以寫成如圖45。這些字形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北朝異體字的研究素材。
北朝碑刻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作為北周第一塊碑刻,《摯紹碑》出土較晚,內容豐富,為研究摯氏家族提供了可靠的原始素材,有重要的考古價值?!稉唇B碑》補充了這一時期的書法史材料,為北周復古書風和異體字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因此,在文字學、書法學和考古研究方面,《摯紹碑》都有獨到的學術價值,值得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
注釋
①圖1、圖2由西安薛占柱先生提供。
②圖3選自李明君著《中國美術字史圖說》,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頁。
③圖4選自李剛田著《李剛田金石題跋集》,河南美術出版社,2018年版,第199頁。
④圖5選自李明君著《中國美術字史圖說》,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頁。
參考文獻
[1]李剛田.李剛田金石題跋集[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8:198.
[2]騫楊鈺兒.北朝楷書的演變及“洛陽體”的確立[J].中國書法,2017(20):52-55.
[3]岳紅記.“長安書體”的成因、特征及影響[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13.
[4]王子微.芻議“字體雜糅”[J].中國書法,2018(8):34-37.
[5]畢沅.中州金石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11.
[6]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M].北京:中華書局,1983:81.
海外發行代號:6442BM
官方微信:shsjzz
征訂方式
方法一: 猛擊→ 雜志鋪征訂平臺 在線直接訂閱
方法二:直接在郵局柜臺辦理訂閱
統一郵發代號26-95
方法三:撥打服務熱線:0551-6353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