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有三種形式,即絕句、律詩和排律。其對仗要求分述如下:
絕句又分五絕(五言四句)和七絕(七言四句),在格律上,絕句并沒有對仗的要求,句子是否對仗全由作者自己決定。
我們在讀唐詩時,會發現絕句有兩聯都不對仗的,有首聯或尾聯對仗的,也有兩聯都對仗的,例如,杜甫的這首《絕句》就是兩聯都對仗: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對仗)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對仗)
但我建議初學者在開始習寫絕句時,盡量不要對仗。因為,絕句的對仗需要一定的技巧,如處理不好,很容易給人半首律詩的感覺。
在古人的創作中,除上述正格外,還出現了一些變格,雖然用得不多,但也可以了解一下:
1、蜂腰格,又稱為貧對仗。主要見于五律,其特點是僅在頸聯對仗,其余三聯均不對仗。
2、偷春格,說的是首聯偷走了頷聯的對仗。即首聯對仗,頷聯不對仗,頸聯正常對仗。
3、藏春格,相對偷春格而名,指頷聯先將對仗藏起,放在尾聯再對。也就是說開頭兩聯不對仗、后兩聯對仗。
在包括杜甫等很多唐人的格律詩中,這幾種變格都能找到詩例,我舉個偷春格的例子:
《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對仗)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不對仗)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對仗)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不對仗)
盡管我不提倡初習者刻意采用這些變格,但有時覺得對不出好句或覺得對句會損意時。用用也不妨,我們常說重律而不惟律,正是此意。
排律也是格律詩的一種。其形式就是在律詩定格的基礎上加以鋪排延長,故稱“排律”。排律至小十句,多則不限,但不能換韻部。
排律除首尾兩聯外,不論多長,中間各聯均要求對仗。對仗形式與律詩相同,但在創作實踐中也有采用隔句對(即扇面對)等對仗形式的。
在格律詩中,對仗又稱為對句。其大致要求是平仄相對;句型相對;句法結構相對(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等);詞性相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量詞對量詞等)。在創作上又分有工對和寬對。要盡量避免兩聯的構句方式一樣,對句也要避免和出句的意思相同(即合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