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私募基金稅務問題,我們特邀來自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知名稅務專家為我們帶來《有限合伙型私募所得稅的“變”與“爭”》單節微課!
掃描上圖二維碼!邀請一位好友即免費聽課!
近日,合伙型股權投資基金中的個人投資者個人所得稅適用稅率引起關注。
本文根據《立法法》、《個人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稅法解釋原則和行政法原理,對其中的法律問題進行分析。
一、合伙型股權投資基金個人投資者個人所得稅稅率差異:實為稅目適用問題
據媒體報道,國家稅務總局認為,合伙型投資企業個人投資者應按照“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項目繳納個人所得稅,適用5%-35%的超額累進稅率。對于此前部分地方對此所得按照20%稅率征稅的,應予以糾正。
梳理近年來各地制發的促進股權投資類企業發展的規范性文件,可以發現,對合伙型投資企業個人投資者按照20%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實際適用的是個人所得稅中的“財產轉讓所得”或“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稅目。
個人所得稅共有九個稅目,不同稅目對應不同稅率。“經營所得”對應5%-35%的超額累進稅率,“財產轉讓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稅目則對應20%的比例稅率。
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促進股權投資類企業發展暫行辦法》(新政辦發[2010]187號)第二十條規定:“合伙制股權投資類企業的合伙人為自然人的,合伙人的投資收益,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或者財產轉讓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
《關于促進股權投資基金業發展的意見》(京金融辦[2009]5號)規定:“合伙制股權基金中個人合伙人取得的收益,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或者財產轉讓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
因此,一些媒體稱“創投圈慌了,地方優惠稅率沒了”,把20%稅率稱為稅收優惠,屬于概念錯誤。
稅收優惠是指國家在普遍課稅的基礎上,為實現特定目標而采取的減輕或免除納稅人稅收負擔的特別措施。
稅收實體法一般規定本身存在的差別化內容不屬于稅收優惠,較低的稅率檔次也并非稅收優惠。該項所得出現不同稅率適用的原因,是同一所得對應了不同的稅目和稅率。
二、《個人所得稅法》和《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相關規定:并不明確
在實踐中,合伙型投資企業取得收益包括股息、紅利和股權轉讓所得,其中主要是股權轉讓所得。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關于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投資者征收個人所得稅的規定>執行口徑的通知》(國稅函〔2001〕84號) 第二條規定:關于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投資者征收個人所得稅的規定>
“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對外投資分回的利息或者股息、紅利,不并入企業的收入,而應單獨作為投資者個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稅項目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因此,對于合伙型投資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單獨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稅目20%的稅率征稅,是沒有疑義的。
有疑義的是:占合伙型投資企業收益主體的股權轉讓所得,到底應當按照“經營所得”納稅,還是應當按照“財產轉讓所得”納稅。
全國人大常委會剛剛審議通過的新《個人所得稅法》規定了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對于綜合所得實行綜合征收,對包括經營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在內的五項所得實行分類征收。分類征收是指,不同所得分別單獨按照各自稅率計算應納稅額。
新《個人所得稅法》第三條規定:
“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財產轉讓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但僅二十二條的新《個人所得稅法》并未對包括經營所得和財產轉讓所得在內的各項所得如何區別和界定作出解釋,僅在第二十一條授權國務院制定《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對經營所得和財產轉讓所得進行了界定。其中第八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是指:
1.個體工商戶從事工業、手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業、服務業、修理業以及其他行業生產、經營取得的所得;
2.個人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取得執照,從事辦學、醫療、咨詢以及其他有償服務活動取得的所得;
3.其他個人從事個體工商業生產、經營取得的所得;
4.上述個體工商戶和個人取得的與生產、經營有關的各項應納稅所得。”
第(九)項規定:
“財產轉讓所得,是指個人轉讓有價證券、股權、建筑物、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取得的所得。”
合伙企業并非個體工商戶,但《國務院關于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征收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發〔2000〕16號)規定自2000年1月1日起,對合伙企業投資者比照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
至此,合伙企業個人投資者開始按照《個人所得稅法》“經營所得”稅目5%-35%超額累進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
但合伙型股權投資基金買賣股權獲得的價差收益,既是合伙企業經營的收益,具有經營所得的特點,也是其轉讓股權的財產轉讓所得。
遺憾的是,對于經營所得和財產轉讓所得的界定,除上述《個人所得稅法》和《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外,并沒有更多的法律、法規規定。
三、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文件規定的合法性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切實加強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征管的通知》(國稅發〔2011〕50號)規定:
“對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從事股權(票)、期貨、基金、債券、外匯、貴重金屬、資源開采權及其他投資品交易取得的所得,應全部納入生產經營所得,依法征收個人所得稅”。
根據該規范性文件,合伙企業取得的股權轉讓所得,應按照“經營所得”稅目征稅。
2015年修訂的《立法法》確立了稅收法定原則,第八條規定: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征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在《個人所得稅法》中,稅率與稅目一一對應,適用稅目不同,則適用稅率不同。制定于2011年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切實加強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征管的通知》通過規定合伙企業的股權轉讓所得適用“經營所得”稅目,在實際上對該所得適用的稅率進行了規范,涉嫌違背《立法法》確立的稅收法定原則和第八條第(六)項規定。
行政行為是對公權力的運用,應以法律、法規授權為限。“法無授權不可為”的法諺已寫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行政機關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得作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的決定”。從這個角度看,《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切實加強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征管的通知》涉嫌在法律、法規規定并不明確的情況下,加重了納稅人的納稅義務。
從行政訴訟的角度來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規章”。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切實加強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征管的通知》是規范性文件,并非規章,更不是法律、法規,以此作為執法依據存在一定執法風險。
四、稅法規定不清時:應遵循有利于納稅人解釋原則
稅收是國家按照稅法的規定,從納稅人手中收錢。為了防止征稅權的濫用,稅收法定原則要求納稅義務和征稅權力必須由法律加以規定和限制。沒有法律依據,任何主體不得征稅或者減免稅收。
但法律是滯后的,我國的稅收法律、法規又大都條文簡單。在實踐中,稅法存在大量模糊不清的情形。此時,應遵循“有利于納稅人”的稅法解釋原則。理由如下:
(一)稅收是從納稅人中征取其一部分合法財產作為國家財政收入,用于提供公共產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征稅時應遵守“最少征取”。
(二)稅法是由國家機關來制定和執行、單方面加諸納稅人義務的規范,納稅人在征納關系中處于弱勢。因此,在稅收法律法規有疑義時,國家機關作為稅法的制定和執行者,應承擔該疑義所產生的不利后果。
因此,無論是由稅務機關制發的稅法行政解釋,還是具體的執法行為,都應遵循“有利于納稅人”的稅法解釋原則,以符合現代稅法保護納稅人權益的價值取向。
五、稅法領域也應貫徹信賴保護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指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具有公信力,當公民或組織信賴該行政行為并據此安排生活和經濟活動時,這種信賴應當受到保護,該行政行為不得任意撤廢,如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須撤廢時,也應給予相對人相應的補償。
《國務院關于印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通知》(國發〔2004〕10號)規定了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誠實守信”,要求“非因法定事由并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進行,并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就合伙型股權投資基金中的個人投資者適用稅率,多地為促進資本市場發展均曾發文明確按照“財產轉讓所得”稅目適用。投資者基于對政府信賴作出了相應投資行為,本身并無過錯,其信賴利益應受保護。即使在政府文件確實違法的前提下,基于信賴保護原則,也不應溯及既往追征稅款。
結語
合伙型股權投資基金個人投資者稅率適用問題關系重大。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相關企業和個人應進行梳理并提前研處應對,必要時尋求資深業內人士的專業幫助。
(End)
針對私募基金稅務問題,我們特邀來自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知名稅務專家為我們帶來《有限合伙型私募所得稅的“變”與“爭”》單節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