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井光進
辦高質量教育的導向。校長的治校育人能力,根本體現在學校辦學業績的提高上,重點是看教育質量的提升情況。當然這種教育質量,不僅僅是唯分數、唯升學,而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總體成效的評價,是對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質量的評價,是學校提供的資源是否滿足學生成長需要的評價。貫穿其中的是落實好“雙減”要求,辦高質量、輕負擔、可選擇、適合每一位學生健康成長教育質效的評價。
構建現代教育治理體系。按照依法自主辦學要求,從黨的領導、校長負責制、民主治校、社會廣泛有序參與等方面,制定完善辦學章程、行動綱要、治校規劃和學年度計劃,統籌項目制、分布式、扁平化、協商式等運行機制,把學校建成人人參與、共建共享、全面發展的眾籌智慧、資源的平臺,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動車組”動力集成組織,讓其中的每個人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落實學生中心的育人觀。“學生中心”不單是一種口號,而是治校育人全方位的轉型升級。傳統的學校,一般是有多少教學資源、多少教師,就為學生提供多少服務。比如校本課程,大部分學校都是基于師本導向,就是教師能夠講什么、能夠研制哪些課程,就開發哪些課程,沒有充分考慮學生想學什么,特別是沒有基于學生個性發展需求來設計。包括經費、設施、資源以及教師配置、評價等都要站穩學生立場,以把學生放在心上、立足滿足學生的個別化、差異化學習需求來重新建構。
落實教師第一的管理觀。這是一種先人后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無論是育人、教學還是管理,都要靠教職工去實施。把教師擺在第一位、千方百計為教師服務,是為了讓教師心無旁騖地把學生擺在第一位,全身心為學生成長服務。堅持“教師無小事、事事牽眾心”,征集解決好教職工的煩心事、操心事,做到相信人、尊重人、激勵人、成就人,實現出名師、育英才,促進人與事業共同成長。
把家校社共育擺在更重要位置。學校關門辦學已經不能與時代要求相契合,必須保證家長和社會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一個是強化與家長的溝通,開好家長課程,辦好家長學校,增強按教育規律育人的家校一致性。二是強化與社區、村居的合作,學校不僅要服務學生,還要服務社區居民,并爭取社區更大支持。“有心的校長資源多”,如何實現家校社各方共贏,構建更加緊密團結的協同關系,考驗著校長的治校育人智慧。
堅守安全為先規范辦學的基本要求。評價校長治校辦學水平,第一位的應更加突出校園安全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強化“一失萬無”思維。特別是疫情防控常態化以及防溺水、防傳染病、防欺凌、食品安全等各個方面,都要高度重視,清單化、網格化管理,建立安全全員責任制和翔實的風險預案及應對策略。嚴格按照發展素質教育的要求規范辦學,不折不扣落實到管理、教學、上課、作業、作息等各個環節,在規范辦學基礎上創新求變、提高質量。
突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能力。校園不可能獨立于社會之外,成為完全的“凈土”。當前,各種與教育、與學校相關或相關不是很大的事情經常性“進校園”,這既是落實上級精神的需要,也考驗著學校和校長的應對能力。如何將其轉化成育人要素、轉化成推動學校發展的抓手和機遇,體現校長的素質水平。總體還是應“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各項上級交辦的與教學相關或是不緊密相關的事項,與學校的真實需要結合起來,增強轉化能力,促進質量提高。
對未來有精準的研判和掌控。培養什么人,首先應研判好未來需要什么樣的人。面對2035年要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藍圖,需要什么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國家推進全面鄉村振興、加快信息化、實施城鄉融合、構建大安全觀、綠水青山生態戰略等重大任務需要什么人才?新時代的家長對孩子有哪些期待、希望受到什么樣的教育、希望孩子將來過怎樣的人生?對這些方面的領悟、感知、研判和把握能力,都應當作為評價校長辦學思想和育人理念及實踐的重要內容。
始終堅持知行合一、躬身實踐。校長辦學理念先進固然很重要,但評價治校育人能力的重點還是要關注說做結合、知行合一的實踐導向。蘇霍姆林斯基講“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應當是思想的領導”。從師生、家長的角度更期待的是抓落實、敢擔當,躬身教學一線示范引領,把思想轉化為生動實踐的校長。在評價校長時,不僅評價是否有自己的辦學思想,還要看是否貼合學校實際、符合育人規律,是否得到師生廣泛認同,是否在治校育人實踐中見到真效。
敢于留足充足的空間和時間。在學校管理中敢于并善于“留白”,這既為自己,也為別人。為自己,就是校長要有充足的時間讀書學習,提高自身素養。為別人,就是讓師生有自主發揮的空間、時間和機會,更好實現自我。北京十一學校每天都給師生留有一定的自修時間,就是為了讓師生能夠發展特長、調適身心、增進合作。校長在治校育人過程中,應堅韌從容、守正創新,努力提供更多可選擇的機會和平臺,讓學校師生幸福快樂過好教育人生,并在潛移默化中成長成才。
關鍵事件都會遇到,都需要處置,但能以此為契機,推動學校向前發展一步,則是一位優秀校長的視界和領導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