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平板電腦、VR/AR等新技術越來越多進入課堂,在極大改變教室面貌和教學手段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課堂形態沒有明顯變化”“學生視力不斷下降”“智能精準的刷題”“技術賦能應試教育”“把黑科技變成了師生監控器”……新技術不僅沒有成為課堂轉型的助推器,反而強化了傳統課堂的弊端,把原來的“人灌”變成了現在的“電灌”和“智灌”。2020年11月,教育部全面啟動“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工作,倡導將信息化應用與教學改革深度融合,促進教學組織方式重構和教學方法創新,推動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如何利用新技術構建新型教與學模式,進一步深化課堂革命,成為學校共同關注的話題。
第一,從“新技術支撐淺層學習”轉向“新技術賦能深度學習”。在人工智能時代,靠死記硬背就能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逐漸失去價值,因為機器在這些方面比人做得更好。所以,學習不能停留于知識的表面理解,要引導學生開展深層次探究,形成完善的思維方式。一方面,創設豐富學習情境,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學習,提供社會化網絡和認知工具,支持學生開展積極對話和有效互動,實現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另一方面,開展更加立體的評價,突出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度、積極性以及突破原有框架的創造力,利用數字畫像、學習分析、課堂觀察等技術,為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標準,讓每一位學生都出彩。
第二,從“新技術支撐學科講授”轉向“新技術賦能跨學科學習”。現行的分科教學有利于系統性知識的習得,但不利于完整知識體系的形成和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近年來興起的STEM教育和創客教育,都把跨學科學習作為重點,強調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方面,將機器人、無人機、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變成課程主題,發現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鼓勵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為他們提供整體認識世界的機會。另一方面,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把知識學習和動手實踐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像工程師一樣解決問題,成為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第三,從“新技術支撐教室聽講”轉向“新技術賦能無邊界學習”。新技術不是學生觀看網課的終端,而是連接世界的窗口。要充分利用校外資源開展教育,把全社會都變成學生成長的大課堂。一方面利用社會資源開放辦學,學習的場所不再局限于教室,既可以在博物館和科技館,也可以在農田、社區和高新技術企業,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另一方面,利用網絡學習空間拓展學校邊界,推動線上線下教學有效銜接,開發體系化的數字教育資源,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實現無處不在的學習。